Abstract: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nt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ulture, cultural, in turn, affects the language. Therefore, Japanese reflects the Japanese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Japa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panese for cent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om Japanese seen in the Japane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日语;日本文化;“和”;内外有别;多元性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语言是由特定的文化而造成的,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而文化对其语言的形式、表现手段乃至交际内容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作为日本文化的载体和日本文化的组成部分日语同样的不仅传递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说,日语的每一种表达都渗透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拙稿拟以日语特点为中心,对从日语特点中看到的日本文化特征加以阐述,以期对更好的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有所帮助。 一、暧昧性常被指出是日语的一大特点。 我们经常抱怨日本人说话难懂,大概就是因为日语表达暧昧的原因吧。所谓暧昧性是指在语言上主要表现为委婉性表达,即在语言的交流中,为了保持彼此间的和谐关系,有意避开了直截了当的说法,而用温和、婉转、间接、含蓄等方法,向听者表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日本人十分注意说话的分寸,一般不把话说得绝对化,尽量不直接说出好与坏、对与错、赞成或者是反对,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者容易造成自他对立的表达方式,以免使对方不能接受、难堪、尴尬,甚至伤害了对方。例如,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的意见,他们也避免直接的表达方式,而采用象“~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恐怕这样吧?)”、“~たらいかがですか(你看如何呢?)”这样的婉转表述方式来表达,以避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又如日本人在拒绝别人时,担心断然拒绝的时候会伤害对方,也很少会直接说“不”,而是说成“考え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让我再考虑考虑)”“~たいですけど(很想~,但是…)”等说法。这些都体现了日本文化中以“和”为贵(调和性)及“相手本位”(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特征。从日本历史来看,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制定的17条宪法中第一条就提出“以和为贵”。而日本又是以农耕、渔业为主的民族。在海上捕鱼,要求劳作者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否则,鱼捕不到,还可能招来没顶之灾。农耕稻作的生产方式使日本人普遍养成了一种重视和睦相处、团结协调和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及解决各种问题。这是“以和为贵”观念得以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日本是个被大海环抱的岛国,对马海峡使日本与亚洲大陆相距甚远,与外部世界的长期隔绝,使日本人内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国民性格,被学者称作“日本民族的同质性”。正因为这种“同质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多民族的国家相比要简单,不会因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而产生误解、隔阂。彼此之间不必用太多的语言,仅采取暧昧婉转的言辞或是一个眼神、表情、手势就能心领神会了,以所谓的“以心传心”的方式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与交流便也成为可能。日本学者源了圆在《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中也曾指出,日本人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理解力”,反映在语言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句式简洁、语义暧昧,表达婉转、留有余地。 二、说到日语的特点很多人都会提到敬语。 敬语并不是只有日语中才有,汉语,韩语,泰语等语言中也有。但像日语敬语那样体系庞大,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语感内涵细腻微妙的,却是在世界各国语言中也不多见。日语敬语分为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三大类,是说话者对听话者或话题中人物带有敬意的表达方式。使用敬语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说话人与听话人或话题中人物的关系。以身份、地位、年龄等为尺度划分的上下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内外、亲疏关系视为是否使用敬语的两个重要条件。敬语的形式、尊敬的程度,要随关系不同而变化。简而言之,日语敬语就是看人说话,对需要尊敬的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敬语表达方式,但即使是同一个人,敬语的使用还会随着交际场合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同是表示“社长不在”时,如果是公司内部员工之间,则要用尊敬语,“社長さん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而如果是公司内部人员对外部人员说时,则用自谦语,“社長はおりません。”复杂多变的敬语表现形式常常令日语学习者如坠五里雾中,晕头转向。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具有鲜明“内外有别”意识这一文化特征。日本《社会学事典》对“内”“外”的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与表面及以家族、所属集团为基准的内集团与外集团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言的通用说法。”“集团内”的人为“内(ウチ)”,是自己人,是熟悉、了解、亲睦和不分彼此的对象;而“外(ソト)”则属于“集团外”的人,是疏远、对立、恐怖、敬而远之的对象。“内外有别”意识根源于日本四面环海的岛国特征和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四周被海所包围的日本,历史上一面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面却实行锁国政策,而且再加上长期农耕文化的影响,日本结成了以家、部落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形成了对外闭锁,重视家族、集团利益的伦理观,构成了日本这一重要的独特文化。 三、在日语的词汇中,外来语占很大的比例,这也可以说是日语的特点之一,很少有像日语这样外来语如此之多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