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译汉词语带来的对英译汉的思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李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翻译中的词汇对等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这么一组对等公式:王さん=老王,Mr.Wang =王先生,王さん=Mr. Wang,那么汉语中的老王=王先生吗?笔者对这几个词分别进行了考证,运用"等效原则"加以分析,指明机械翻译的弊端,并认为注重语境和文化因素在追求等效翻译中意义重大。

1、引言  
某日读书偶得:日语的さん在解放前多译作“先生”,解放后多译作“老”或“阿”;而英语的Mr解放前译作“先生”,解放后还是译作“先生”。[5](陈忠诚,吴幼娟, 2000: 79)又有人认为ㄜん=Mr.,依据是:"From now on, Promotionswilldepend notonly on theyears on the job but on performance----a shiftmanyJapanese companies seem to be making. Gone, too, job-specific titles: President Shoichiro Toyoda and assembly-lineworkeralikewillgo by the simple suffixSan, equivalenttomister in English[4]. (Peter, 1989: 57)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同一个王姓中年男子,在日语译者的口中是“王ㄜん”,在英语译者口中是“Mr.Wang”。我们再把他们分别译回汉语,则得到“老王”和“王先生”了,这真有点判若两人!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同一个客观事物在日译汉和英译汉后,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了王さん,Mr.Wang,老王和王先生之间并不对等。

2、词义的演变  
用日语称呼对方,一般要在姓名后加上“さん”,如“田中さん,王さん”等。那么さ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本是表示方向的词,词义与“方”相同,即“~方向”,“~那一方”。逐渐地,さん成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因为日本人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姓名是很不礼貌的,加上"さん",在称呼上有了一种过渡,这是一种民族心理的体现,也表达了一种敬意。“さん”除了可以用在姓名之后,也可以用在普通名词后,如“ぉ母さん”,“ぉ父さん”。由此可见,“さん”是可以表示敬意的结尾词,即可以用于男性,也可以用于女性。根据《简明牛津词典》上的解释,Mr. (mister)在古代用于称呼没有贵族爵位的男子,另一用法是放在少数职务前,如“Mr. Secretary”,“Mr. Speaker”,“Mr. Presi-dent”等等。现在随着“贵族”,“爵位”等观念在人们生活中的退去,Mr.已不具有区分政治地位的含义,成了一个大众用语,即使下级也可以用Mr来称呼上级。至于“先生”这个词,它在中国古时专指教书人和知识分子。《礼记•曲礼上》中有“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这里的先生就是指教书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有身份,有地位男子的一种称呼。它事实上暗含着社会阶层的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颇具阶级感情色彩的“同志”成为最通用的称呼。不论男女老幼,高低贵贱,一律是“同志”———志同道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资,特别是港台资金的涌入,西方及港台日常交往的习惯称呼“先生”首先在南方沿海城市的工商和服务行业流行起来,继而风行全国。现在“先生”一词已普遍流行,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均以“先生”代替男性“同志”,作为正规称呼语。但它们之间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那就是“在党,团内不称‘先生’,在一般外事活动中不称‘同志’,这些变化是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的。”[7](李行健, 1996: 123)尽管“先生”一词的传统含义已基本丧失,但在学术界,文艺界以及商界,“先生”也还保有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些领域里人们所称的“先生”,是指那些造诣高深,德高望重,人们一致公认的社会名流,女性也不例外,如冰心就被称为“冰心先生”,宋庆龄也被称为“宋先生”。可见在古代“先生”只指男性,而到了近现代,“先生”不仅用于男性,也可用于女性。至于它最原始的意义———教书人,则被"老师"取代,直到教师年龄太大,成就太高,“老师”这个称呼不在足以表达敬意时,才划归“先生”行列。

3、从“等效原则”的角度来分析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该信息。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它的复杂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按照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的说法,“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种活动。”尽管这一结论还有待认识,可至少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我们知道同一个内容往往有多种方式可以表达,译者选用其中之一,但译语给译语读者的感受与原语给原语读者的感受往往也会千差万别。奈达于1964年发表了《翻译科学初探》[1],它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动态对等”来进一步说明等效原则,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动态”一词表示的是两种关系的对等:一边是原文对原文的接受者,另一边是译文对译文的接受者。同一信息,用两套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也即相同的理解与感受。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据此,让我们来看看“王さん”是否对等“老王”,“Mr.Wang”是否对等“王先生”,“老王”与“王先生”的关系又是如何?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它们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是带有敬意的称谓。其次,除了“Mr.”在英语中只能用于男性外,日语的“さん”和汉语中的“先生”既可以用于指男性,也可以用于指女性。接下来,我们分别从原文给原文接受者的感受是否等效来分析一下。不妨设置以下两个情景:情景一:地点在日本,时间是早上。那位王姓中年男子西装革履,正往某办公写字楼走去,到公司会见一个客户。见面时,他们互问早安,“王さん,ぉはよぅございます.”若把该句译为“老王,早上好啊!”给我们汉语接受者的感觉多少有点像一早在北京的胡同里两个老熟人见面儿打招呼呢。在这种情境下,译为“王先生,早上好!”显得更正式,更得体,更与人物的衣着,工作性质相协调,这时原文(日语)接受者与译文(汉语)接受者之间的感受基本相同,符合等效原则。情景二:在美国这个王姓中年男子与布郎一家是邻居,相处融洽。一日他们在家门口碰上了,布郎先生说:“Hello, Mr.Wang.”这时,我们一般会把它译成“你好!王先生。”因为Mr.目前在英语中是个很普通的称呼语,是一个没有等级概念的词,如同“先生”一样,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先生”一词,如前文已提到的,随着改革开放它的词义注入了更多的“西味”,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貌称呼。而这句招呼语出自一位美国人之口,译为“先生”,既照顾到了英语接受者的感受,又照顾到了汉语接受者的感受。我们再从汉语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老王”与“王先生”有何不同。汉语的称呼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体现,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当听到“老王”与“王先生”这两个称呼时,在中国人脑海里闪现的是两个具有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及职业的人。一般来说,“老王”比“王先生”年龄要大,受教育要少,职业也更普通。“老王”是一种非正式的称呼,“王先生”则正式得多。所以,尽管是同一个人,这两种称呼带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另外,汉语里对有职务的人,称呼时通常是姓加其职务,如“张科长”、“李书记”、“陈市长”等等,以示尊重。而当上级对下级说话时常常可以直呼姓名,或在其姓名前加上“小”字或“老”字。对比来看,英语里绝大多数职务不能用作称呼。一般只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或Miss.英美人对关系亲密的人也可直呼其名。这可以从文化上寻找根源,“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尊严,强调平等,而中国文化的权力重心在于群体或代表群体的上级,不在于自我。”[9](萨姆瓦等,1988: 102)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同一个王姓中年男子,认为在翻译中把王さん等同Mr.Wang是不妥的,因为不同文化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