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在科技、艺术、经济、政治、教学等领域都有着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日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对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日语翻译教育却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的脚步。
一、高校《日语翻译》课程的近况。 国内的翻译教学事业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7 年,成为翻译本科培养单位的高校就有 46 所,到 2017 年 6 月,开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的高校已经获得教学部批准就达到了 152 所。不仅有翻译本科专业学位的设立,设立翻译硕士学位的高校甚至比设立本科学位的高校更多。2017 年 7 月,有 206 所高校获准开办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这些数据都标志着我国的翻译科学建设越来越成熟,也是我国艺术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的突出体现。 高校《日语翻译》教育显然是翻译学科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日语系是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日语零基础是我国高校日语系学生的薄弱点,所以国内日语系的学生的基础阶段就是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各大高校的日语系在这一阶段就只开设基础课程而没有翻译方向的专业课程,在日语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有关翻译方向的培养,教师的讲解基本上就是根据参考译文进行,只针对语法正误而不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在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才专门开设翻译方向的专业课程,例如“日译汉”、“汉译日”、“日语口笔译”以及“同声传译”等等。 二、《日语翻译》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一)教育内容选择不尽合理。 教育的质量直接被教材的内容作用,然而高校日语翻译教材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切合实际;二是翻译素材偏向于随笔、小说等文学体裁而缺少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三是现今高校教材引用了许多常见场景,但是假如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场景就不知道如何翻译。 (二)传统教育法与时代脱节。 目前国内高校日语翻译课程的教育措施是传统的课堂灌注法,日语毕业论文,这种措施的弊端就是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不会独立思考,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下课认真背,通常就会在考试的时候取得高分。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国内最传统、最普遍的教育措施,以教师为教育的中心,教育方式单调枯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和合作,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对学生在翻译上的技巧能力的培养,日语毕业论文,使学生丧失了在翻译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翻译课与基础课界限不清。 将基础课程和翻译课程用同一种教育方式来教授,这就混淆了基础课程和翻译课程。而且教师忽略了翻译本身,而过于重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语法错误,并花大量的时间来纠正这些错误。这样不管学生做多少翻译练习,也不能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而是不断重复地复习语法和单词,即使他们把原文翻译得再准确无误,也不能够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涵义。翻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做翻译实践,所以它其实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如果把翻译课程和基础课程混为一谈,那么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无法培养出公司需要的合格日语翻译人才。 三、《日语翻译》课程教育策略。 (一)调整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专业翻译人才,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调整翻译课程体系,使之与翻译教育的现实情况相符。其次就是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育培训以及学术研究等工作,服从委员会的统一安排。通过各校领导教师的交流,共享各校的教育资源,从而改变翻译教材陈旧、教育措施落后等近况。同时应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鼓励教师提升自我,可以通过考取博士学位或是到国外做交流学习等方式。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我国开设日语翻译专业课程的院校并不是很多,且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状态,远不能满足社会关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要扩大规模,增加招收日语翻译专业学生的数量。日语翻译专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首先日语翻译专业可以借鉴英语翻译的成功经验,英语翻译专业作为翻译界的龙头教学,在建立时间、建设数量上都比日语翻译专业有经验。其次,可以在两个专业之间建立固定的经验交流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