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平行联系小句复合体中,诗人叙述"我"在人来人往的"人境"中的动作"结庐".使用的物质过程"结"表达的是有意识的动态行为。接着诗人用了语篇主位(连接词)"而"表示转折与前句达到语义上的延伸,通过存在过程描述在人境不存在车马的喧闹声。这一句中诗人构建了自己在人境中的主观的意识动作,并描绘了人境不合常理的情况。这自然就引起读者的注意和疑惑,由此引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在该小句复合体中,诗人选择了"你"一个与语境相关背景化了的人称作主位,引发言语过程"问"以及言语投射内容"何能尔",既与前一句相呼应,暗示"人境"不可能"无车马喧",又带来了诗人的回答"心远地自偏",表达诗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诗人是用联系过程体现"心"和"地"的属性来回答的:"心远",由此"地"即所造的"庐"自然就独立于人来人往的环境了。使用联系过程表示属性彰显了诗人的心境特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同样使用省略的"我"作主位,用物质过程叙述在"东篱下"的动作"采菊".接着用心理过程"见"叙述诗人在"采菊"过程中"悠然地"看"南山".对于该句中"见"的语义探讨有很多,[13][14][15]有些学者认为"见"表示"望";有些学者认为"见"通"现". 学者们都通过寻找证据来证实"见"的意义。本探讨根据及物性系统的略论表明,如果"见"表示"望"则属于心理过程,叙述诗人在采菊过程中,悠闲地望着南山,日语论文,体现出来的是诗人的主动意向;如果"见"通"现",那么"见"属于行为过程,叙述诗人在采菊过程中,眼前"悠然地"出现了"南山",体现出来的是自然的主动性。诗歌的主题是天人合一,因此用"现"更能体现出置身于景中的语义,将诗人的"望"南山内置化;而用"望"更多的是体现出诗人主动与自然接近。 诗人接着描述了所"见"南山的景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前一小句诗人以"山气"作为信息的出发点,描绘了南山在"日夕"时间的特性"佳";后一小句用"飞鸟"作主题主位叙述了"飞鸟"成群结队回归山林的动作。两个小句共同描绘了夕阳下雾气环绕的美丽南山中,飞鸟们结伴回归山林的动态画面。最后,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中"是前一小句的信息出发点,指的是前文所描绘的画面。诗人用表示拥有的联系过程"有"体现了所描述景象中包含着"真意". 而这"真意"是什么呢?诗人用心理过程"欲"和"忘",分别描述了"我"解释其中"真意"的内心意愿;却已经忘了如何用语言解释的意识状态。一方面体现了诗人醉心于景;另一方面对"真意"解释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思考和追寻的空间。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诗人通过"我、人境、地(即庐)、山气、飞鸟"作为信息出发点,描绘了一幅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有我、有庐、有菊、有山、有夕阳、有鸟的图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而最后一句的抒情表达与画面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诠释了全诗的主题。 4.2 与日译训读文的对比 本探讨选择了来自日本汉学家松枝茂夫所译的训读文和现代日译文,以 Teruya 的日语专业统功能语法为依据,[11][12]研讨译文与原诗在功能文体上的差异。 日译训读文一共有 5 个小句复合体,分别以主位"(私)、而も(车马の喧しき)、(贵方)、心、地(庵)、山気、飞鸟、このうちに真意"作为信息的出发点。略论发现日译训读文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在文体上有些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