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的审美意识[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徒然草》是日本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随笔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作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佛、神、儒以及道家思想,尤其是佛教的无常观;其中蕴涵的深
刻哲理、人生智慧以及对王朝艺术、贵族情趣、自然风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浓厚的崇古尚雅,钟情于自然以及崇尚“处静守拙”,欣赏“不完整美”、“残缺美”等美学意识,这些都为《徒然
草》赋予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徒然草》是日本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随笔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徒然草》是由长短不一、结构松散的短文构成的,包括序在内,共有244段。这部著作文笔洗练,简洁明快,语言通俗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的表现风格对其后的文学著作产生了重大作用。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人生智慧对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人格修养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徒然草》的作者为法师吉田兼好(约1283~约1352)。兼好俗姓卜部,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天皇以及高级贵族掌管卜术的神官家庭,深得天皇宠信。从年轻的时候起,便担任堀河家的家司,即管家。堀河家的女儿就是后来的后二条天皇的生母西华门院基子。因与皇家的这层联系,兼好被封为六位藏人(掌管总务和膳食)。虽然爵位不高,但他得以在大内走动,了解到许多禁中掌故。稍后,兼好升至左兵卫尉。其间,常与朝臣、贵族等上层社会密切接触,深受贵族艺术的作用与熏陶。《徒然草》之所以介绍了许多掌故,并对皇家艺术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热爱与崇拜,显然不单纯是作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缘故,这与他早年得以接近朝廷、乃至陪侍天皇时期的亲身体验与熏染是不可分割的。后来,兼好因故于30岁前后出家,遁入比睿山横川修行,但仍与旧时服务的家族、朋友保持关系,并先后两次游历关东,阅历非常丰富,而且儒、佛、道兼修,精通汉籍,更擅长于和歌,被誉为和歌“四天王”之一。《徒然草》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佛、神、儒以及道家思想。但是,《徒然草》毕竟是作者出家后撰写的,所以佛教的无常观贯穿始终,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底蕴。同时,作者依然留恋青年时代的生活,始终没有抹去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所以著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尚古贵雅情结和审美观。《徒然草》中对贵族风情、自然情趣的描写,也集中反映了作者浓重的尚古贵雅、热爱清幽的审美意识。在著作中,作者所描绘的常常是“香烟袅袅,月影朦胧,春残花落”的贵族式的“夜”的风情和氛围;选取的素材也多半是风花雪月,草庵楼榭、樱花枫叶等,古典文学所代表的典型的传统美的素材。毫无疑问,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这些自然美,正是王朝艺术乃至整个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基石与核心。对于《徒然草》对自然美的描写,我们不妨欣赏以下这段:人间万事,赏月最能使人得到慰藉。……月亮、鲜花,自不待言,风亦有使人感兴之处。岩石上激起的湍流,无时不令人感叹、赞美。……徜徉于水澄草清、人迹罕至之处,其开心之时,孰过于此!(第21段)此外,兼好还在许多段落中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尚古情结。比如,对于书籍,他推崇的是“前朝博士(翰林)等人的著述”,认为其中“多有高妙者”(13段)。谈到和歌,也是总感到“今人之作”,“远不如古人之歌富有情趣”(14段)。不仅如此,他还爱屋及乌,其尚古情趣甚至推及前朝的日用器具与工艺品,乃至世间万物。人世间,唯前朝万物最可慕,当代物什卑不足道也。观其时木工制作之精美,即可领略古代工艺之雅趣。(22段)除了这种直抒胸臆的慨叹,《徒然草》还生动地叙述了宫中的典章制度、逸事掌故、宫廷雅乐、朝服朝仪、殿堂居室,以及贵族的日用器具、服饰、习俗等等,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譬如:当兹衰微末世,唯九重之中,肃穆森严,无世俗流习,诚盛事也。(第23段)贵人闲居之所,月光泻入,别有一番沁人肺腑的雅趣。其室,非谓华美,亦不入时流,但院中树茂草青,未加修整,自然生长,饶有野趣。房檐与树篱相映成趣,景色迷人。至若室内常设之物,均应古朴典雅,毫无造作之气,始足以发人雅兴。(第10段)暮春之际,……过贵人府邸,但见曲径通幽,古木苍翠,落英撒满庭院,遂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寂静处……见一男子年方二十,仪态清秀,闲坐于几旁读书。不知何人,颇思访之。(第43段)人之所慕者,得修身齐家之实学,善诗歌谙丝竹,精于典章制度,能为人楷模者;书法能挥洒自如,吟唱圆润而中节拍,不善饮酒,但亦能略饮以为应酬者,此等男子,斯为至上。(第1段)前述第23段,作者深恶“衰微末世”、“世俗流习”,因此也就越发怀念“九重之中”的“肃穆”气氛;第43段中的“暮春”季节,“曲径通幽”的府邸以及第10段有“月光泻入”的“贵人闲居之所”,无疑是作者欣赏的季节与居所,古雅、清幽,同样带有传统王朝时代特色;而第43段中“仪态清秀”的读书人以及第1段所描写的,“斯为至上”的“……此等男子”,乃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的青年贵族形象。也就是说,根据作者的以上叙述,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兼好向往、憧憬于王朝艺术的执著心情,也可以捕捉到作者出家后长期彷徨于往日的美好记忆与“卑贱”现实之中的心路历程。对于作者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诸说不一。较有说服力的是,兼好在仕途生涯中,对世俗生活渐渐感到厌倦,经过反复动摇,再三思考,最终决定隐居于比睿山,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解脱。兼好有和歌集传世。其中,有些歌作就反映了他出家前后的彷徨心境,他似乎常问自己:人生的痛苦,真的能通过遁世得以解脱吗?也就是说,兼好固然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但绝不是一位与世俗决绝的大彻大悟的觉者。出家后,他依然眷恋于美好的憧憬与回忆,依然心存疑虑和彷徨。他时而超然、达观,劝人出家遁世,且言真意切,摆出一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时而又以世俗智者的口吻,教人以处事的诀窍、生活上的智慧。或许,正是这种游移于世俗与佛门之间的不安与苦闷,才促使他亲近自然,以自然的美慰藉自己的心灵,借助自然美的魔力,洗涤心中的烦恼,使自己从人生的苦恼与悲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东瀛列岛的自然风光本就优美多姿,千变万化,山陵溪谷,起伏变幻,宛如经过刻意雕琢一般,幽雅精致。在这样明媚的风光里,日本国民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随时接受着美的沐浴和滋养。渐渐地,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也成为日本国民普遍具有的爱好与素养。的确,徜徉于大自然,绝不会再有人提及俗世间的事功损益、无谓的纠葛烦恼,肯定会在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使自己烦躁的心安定下来,进而得到净化甚或升华。还应该指出的是,兼好之所以优游于自然山水,徜徉于王朝时代的传统美之中,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以为,大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又兼战乱频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痛苦和磨难,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希望寻求超越现实、使自己满是创伤的心灵得到慰藉的精神家园,这恰恰是审美的属性之一。莺歌燕舞、风花雪月、溪谷澄流,这些王朝文学所蕴含的典型的传统美的素材,从精神上构筑起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审美世界,它不会因政权更迭、荣辱贫贱而失去价值。相反,它正可以以此来消除心中的块垒,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二是审美价值作为物我(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一种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沉淀,它不仅仅属于个体,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都能享受这种美的价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是超越现实,也是超

日语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