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日语听说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86-02

  在强调统筹发展的当代社会,西部高校的教学发展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教学改革这一问题提到: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启发西部高校教学需进行相应的改革,着力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日语运用型人才。

  上述背景之下,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详细介绍西部高校日语听说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日语系学生在听说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日语听说中遇到的母语干扰

  (1)语序异同造成的干扰

  不管是在听日语还是在用日语进行会话时,学习者无意识地形成了两种语言的比较与对译。但是在语序上,汉语和日语存在很大的异同。比如:谓语的位置。在汉语句子中,谓语出现在宾语的前面。而在日语的句子中,谓语出现在宾语的后面。比如:私は本を■います。(我买了书。)因此,普遍存在着即使听到了句尾的谓语还是无法理解句意的情况。此外,在汉语中,句子的主语被明确指出来,而日语中存在无主语的情况。比如:寂しい■は、家族に■します。(你寂寞的时候可以给家人打电话。)日语的这种无主语或者说隐含性主语,可能会使学习者无法理解句意。

  (2)日语会话中的艺术异同

  初学日语的学习者都有一个通病――汉语式翻译日语。这可能会造成语意不明,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误会。比如:当用日语来夸赞中国学生时,可能会说:“すてきですね。”(真漂亮啊!)中国学生可能就会回答:“どこどこ?”(哪里哪里?)这可能会被日本人误解为中国人并不谦虚。其实,这是艺术异同造成的语言表达不同。从语言教育中社会艺术背景知识和功能角度来看可分为知识艺术和交际艺术,两者都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培养的。(束定芳、庄智象,1996)可见,日语学习者要注意学习、了解日本艺术,这样才不会造成贻笑大方的情形。此时应从日本人的艺术角度来回答:“ありがどう”即谢谢。

  2.过度遣词酌句

  中文“出了火车站是商业街,请在那右转,然后直走。”和“出了火车站,请右转,然后直走”是一样的信息。虽然前者要比后者详细,但后者并不妨碍问路人找到目的地。听到“■を出て商店街を右へまっすぐ行ってください”时,“商店街”一词没有重要到必须要听到和理解的地步。日语学习者对“商店街”一词是处于陌生状态时,“遣词酌句”会对听话者接受有效信息产生负面作用。日语“を”和“お”的读音是一样的,听话者易将其弄混淆。但是,听到“はい、1万■お■かりします,8860■のお返しです”时,即使分辨不出是“を”还是“お”,也要抓住“8860■のお返し”这一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如果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某点,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未必是好事。综上所述,日语听说方面的学习上,我们对过度遣词酌句问题应加以重视。

  3.单一模式下的弊端

  听和说作为语言结构的一种形式,在日常交流中是并存的。在语言学习中,同样是不可随意分割的,且在用途上也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根据美国外语教育法专家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emperly)的统计,听和说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比例是位列听说读写等活动之首,这足以证明听和说的重要性。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只说不听或只听不说都无法律好日语。这就像人体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身体多个部分的共同协作一样。但笔者所在学校却有一些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同学在听和说方面有缺陷和不足,他们的改进措施或是一天狂做几套听力测试,然后校对答案后就置之不理。或是一味背诵或朗读日语文章而忽略听录音原文。长此以往,日语学习水平并未得到提升。从这一事例中得知日语学习者既不能只顾狂轰滥炸似地泛听而不去练习口语,也不能一味地将精力放在发音、语调等口语上而忽略听力。

  4.听说课程被重视的程度不够

  据调查,中国高校对日语听说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以笔者所在的吉首学院日语专业为例,该校安排的课程表中听说教程和会话课一周均只有两个课时。在如上述课程的安排之下,学习者较容易忽略听和说这两种语言活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对于他的《索绪尔:本真状态和其张力》[1]一书中提到:语言是体现在个体言语行为中的活动、一个不间断的创造过程。可见,语言是作为动态的形式被应用在人类的生活中。笔者认为:通过听和说这两种语言活动,学习者能够将印刻于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这种“听说”教程开课较少的教育安排下,使得学生虽然学了日语却难以将这门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为己所用。

  二、解决听说方面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寻找切合自身的措施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