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语人称代词[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日语人称代词相当丰富,因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等不同,需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但是,由于深层的艺术原因,使用频率很低。日本人在言语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的立场、心情及相互的联系,注意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贯穿“和”的精神。尽量避开人称代词,而用其他委婉语替代,这种避讳的特性使人称代词发展到现在如此丰富。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语;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7)11-0159-02
  日语的人称代词相当丰富,尤其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第三人称却只有“彼、彼女”。有如此丰富的人称代词是因为日本人在谈话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性别和听话者的联系选择不同的词所造成的。但令人惊讶的是,有如此繁多的人称代词,在日常交谈中,却很少听到有人使用, 而交谈却能顺利地进行,这与日本自古以来是单一同质的民族和日本社会的封闭性密切相关。
  一丰富的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的用法。
  日本人对长辈、上级或在郑重场合自称时,用“わたし”或郑重词“わたくし”。“ぼく”是男性自称词,主要用于联系亲密的同学、朋友和低于自己的人,一般的从小学生到学院生,不分场合都自称“ぼく”,但一旦就业,成为社会人,就要视对方和场合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自称词。男性对非常熟悉和亲密的同辈和晚辈也可自称“おれ”,它比“ぼく”更直率,甚至有点粗鲁,老人用则给人倚老卖老的感觉。表现自己狂妄自大时,男性用“我辈”。但是女性不能用“ぼく、おれ、我辈”,除前面提到的“わたくし、わたし”外,可以用女性专用词“あたくし、あたし”,等同于“わたくし、わたし”,只是稍随便些,用于熟悉的人。
  2.第二人称的用法。
  男性对联系亲密的可亲切地称呼“きみ”,丈夫对妻子也可用“きみ”。“あなた”近世以后作为向对方表敬意,用于长辈、上级或者同辈,但现在敬意程度降低,大多用于同辈或晚辈。或者亲密的男女联系之间,女性呼称男性的呼称语,特别是妻子呼称丈夫时的用语。联系亲密而且随便,用“あんた”,谈话语气轻松随意。“おたく”是对对方敬称。“きさま”男性对同辈或者晚辈使用的对称词,还有辱骂对方的意思。
  现代日语中,一般第一人称“わたくし”或“あたくし”对应第二人称“あなた”,“ぼく、おれ”对“きみ”,不过应该一提的是现在有些女学生之间也有用“ぼく、きみ”的不良倾向。这一现象折射出了人们对身份、地位性别等社会属性异同观念上的变化。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的身份制度,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重视,关于男女性别异同的认识也无法和过去相比,因此,反映到语言上就是男女异同的不断缩小,说明女性的语言使用区域在扩展。
  3.第三人称的用法。
  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日语原来没有这两个专用名词,“彼”只是书面语,有一种翻译腔。“彼女”也是到明治时期对应英语的“she”,作为翻译词而速成的。原来“彼”指示人,不分男女。即使现在作为人称代词,“彼”也不用于小孩,“彼女”也不用于小孩和上了年纪的女性。就是用“彼女”也是用于老而妖冶的女人,因而转为情人的名词使用,“彼”加“氏”指情夫。因此,常用指示代词取而代之。根据言及对象和听话人的联系,熟悉的或地位低下的人用“この人、その人、あの人”,反之,用“この方、その方、あの方”,非常亲密的人或轻视言及的对象,也可以用“あいつ”。
  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日本人是单一同质的民族,自古以来,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生,这就需要相互帮助、共同协作,形成了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日本人尽量避免摩擦,珍视和睦。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宪法的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所以,日本人在言语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的立场、心情及相互的联系,注意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贯穿“和”的精神。
  1.第一人称代词的替代。
  说话者和晚辈交谈时,可以从对方的立场看自己的亲属称谓称自己,来代替第一人称。如父母对孩子自称“お父さん/ちゃん、お母さん/ちゃん”,哥姐对弟妹自称“お兄さん/ちゃん、お さん/ちゃん”。这种亲属称谓可用于社交转称,如对邻居的孩子自称“おじいさん/ちゃん、おばあさん/ちゃん、おじさん/ちゃん、おばさん/ちゃん、お兄さん/ちゃん、お さん/ちゃん”。另外,上级对下级可以用表示身份的名称来代替。老师对学生自称“先生”,如“先生の方へ见なさい”,医生、护士、警察等面对孩子自称“お医者さん、看护妇さん、お巡りさん”。这种用法也是和听话者同化的表现,日语毕业论文,是“思いやりの艺术”的体现。
  2.第二人称代词的替代。
  第二人称对长辈、上级绝对不可直接呼称或言称,要用亲属称谓或表示身份的称呼代替。如父母哥姐要称“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兄さん、お さん”,如果呼称父亲“あなた”那是不可思议的事。同样,对老师、上级部长、顾客等分别用“先生、部长、お客さん”称呼,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可称呼其职业名,如“八百屋さん、连手さん”等,尽量避开人称代词。
  必须注意的是,日语的这种亲属称谓是以家中最小的孩子为中心。儿子、儿媳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称呼父母“おじいさん/ちゃん、おばあさん/ちゃん”。夫妻之间无孩子前,妻子叫丈夫“あなた”,有孩子后,站在孩子的角度称其“お父さん/ちゃん”或“パパ”。语言学家铃木孝夫先生在《ことばと艺术》中写道:乘地铁时,看见一个老太太指着身边的空座位,对一个抱着孩子好象她女儿的年轻女子大声喊道:“ママ、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更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人称代词居然可以指对方,金田一春彦先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公园看到迷路的孩子,女警察问“ぼく、だれと来たの?”,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我,和谁来的?”,如果不知道“ぼく”指的是迷路的孩子,那真令人费解,但当知道所指,就恍然大悟,原来是问“小朋友、和谁来的?”。第一人称取代第二人称的这个特例,也是以最小的孩子为中心造成的,更体现出了日本的“思いやりの艺术”。
  乍一听,感到不可理解,日语真是错乱的、不合逻辑的语言,但这正是日本艺术的体现,是心理上和孩子同一步调,把自己的立场和孩子同一化。
  日语的人称代词名称是舶来品,是明治初期学者们学习西欧语法而处理的结果。它仅仅是直译了一个异质的语法概念,与日语的语用事实难以相容,尽管现在作为人称代词被使用,实际上,多是表示场所或方向等有具体意义的实词的转用,是一种暗示性的迂回曲折的用法。这种暗示性表明,日本人不仅不太使用,而且不想使用,尽量避开人称代词,而用其他委婉语替代,这是典型的避讳特性。可以说,正是由于日语人称代词的避讳特性,导致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变化,频繁替代,使人称代词发展到现在如此丰富。我们学习语言,不光要看语法,更要了解日本人的心理、思维习惯以及日本的艺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习惯,提高我们语言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语.东京:岩波书店,1988
  [2]周平等.日本风情录.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3]铃木孝夫.ことばと艺术.东京:岩波书店,日语毕业论文, 1992
  [4]佐久间鼎.现代日本语の表现と语法.东京:くろしお出版, 1988
  [5]方经民.日汉亲属的语用情景对比探讨.语言教育与探讨,2017
  [6]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