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日本是世界上暧昧语言较多的国家之一,由于语言、艺术和习俗等各方面的异同,关于初学日语的人来说很难掌握和理解。作者就其产生的原因及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整理,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语言 暧昧性 表达方式 原因 1.引言 日语中存在着很多含有暧昧性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日本人为了避免给听者留下“过于强硬”的印象而使用的较为婉转的表达方式。暧昧性语言是日语语言中显著的特征之一,所以掌握好日语的暧昧性表达,关于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通过四个角度理解暧昧性的一些表达方式。 2.暧昧性的表达方式 (1)委婉表达。在崇尚“以和为贵”的日本社会艺术中,为了不作用双方良好的人际联系,日本人通常不会直接拒绝对方,他们往往会采用非常暧昧的表达方式拒绝对方。例如:ちょっと。我们可以来看以下对话了解这个词。A:今度の土曜日、一�に映画を�に行きませんか。B:さあ、ちょっと…关于刚学日语的学生来说,也许就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了。ちょっと在《新编日语1》中解释为“一点,稍微”的意思,如果按照这个解释,那么肯定是翻译不通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个词有深入了解,才能判断出,其后的对话省略掉了:都合が�いんです之类的句子。比起直接拒绝对方,他们更喜欢通过婉转的回应,让对方察觉出自己的心情。 (2)一词多义。在日本,也有用同样的言语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的词语。比如:いいです。这个词的汉语意义是“好的、可以”。使用时既可以用来表示“接受、赞同”等肯定意思,又可以表示“拒绝、反对”等否定意思。曾经听说有位学生去机场接外教,他看到外教拎了很多行李,日语毕业论文,就问道:“お荷物お持ちしましょうか”。外教回答:“いいです”。结果学生迅速地将外教的行李硬拿了过来…不用说这位学生一定是将外教的“いいです”理解成了“接受”的意思。但他不知,日语论文题目,其实外教的意思是“不需要”。据说日本人之间也存在着因把握不准用语的含义而引起误解的情况。这些表达以委婉、间接的形式表明了说话人的态度,并在语言上给听话人留下了余地,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被日本人视为美德。 (3)暧昧省略表达。日语的表现措施就如日本民族的性格一样,是在不明确的氛围中,互相揣摩,猜测而达成的一种独特的传达措施。因此,多数情况下日本人才说到半句,对方就领会了意思。日语中有许多暧昧性的省略表达,最典型的莫过于“どうも”一词。因为“どうも”这个词可以在许多场合下使用,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万能语”。有人开玩笑说到只要会说“どうも”就能走遍全日本。例如: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どうも(すみません)、どうも(お世�になりました)、どうも(ご苦��でした),等等。可见“どうも”表达的含义如此之多。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务必要准确把握谈话的语境及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どうも”后面的省略意思。 (4)模糊表达。在生活中,日本人在谈及有关具体场所、时间和数字时往往不会很明确地指出,通常都会使用含混模糊的语言词汇。日语中存在很多这一类的词汇,如“ほど”“ぐらい”“ごろ”等,相当于汉语的“大概”、“大约”。它们既可以表示数量的概述,又可以表示时间、程度的大约,其意义用法远比汉语丰富。此外,尽管说话人已有相当把握的意见、观点,但在日语中仍然较少用判断句,多采用推测句体现意见观点。比如“…だろうと思う”“たぶん…でしょう”“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等。 3.暧昧性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艺术的载体,日语中的暧昧语言是在日本的特殊艺术条件下产生发展的,这些特殊的艺术条件与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的暧昧艺术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作用。日本是个四面环海,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环境就造成了日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日本人在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方面非常方便,相互之间讲话不用直说,仅采用暧昧婉转的言辞,就能心领神会,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民性格。 (2)“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日本人自古重视“和”的精神,信奉【和を持って贵しとなす】的处事准则。①日本的艺术被称为“察しの艺术”,也就是察言观色的艺术。另外,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一衣带水,其艺术受中国儒家思想的作用很深,儒家的“和为贵”、“礼义谦让”成为日本人处世的准则。人们喜欢通过一种微妙的、直觉的相互理解过程取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善于在公开的场合下发表个人见解。即使在发表个人看法时,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日本人也会尽量用和谐客气的语言表达,不喜欢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这种习惯使得他们在讲话时,常常留有余地,相互间留有面子,不使对方难堪。 4.结语 暧昧语言艺术是日语语言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以心传心,以暧昧代替明了,它的产生与发展深受日本独特的社会艺术条件的作用,折射着日本民族的个性及其历史心态。因此,我认为在日语教育中,关于暧昧表达这特殊的语言现象既要重视,但又不能过于生搬硬套地效仿,“以心传心”毕竟要靠谈话的语境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从艺术背景看日语的语言特点――谈日本艺术背景下的日语特点及其教育[J].青岛海洋学院学报,19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