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语中谚语的学习和使用,是中高级日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与猫有关的谚语为具体对象,就准确理解谚语的语义、学会探索谚语背后所关联的日本艺术两个方面进行略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谚语及其背后的艺术,消除思想、艺术异同所带来语义偏差,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谚语。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谚语猫语义艺术背景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7)12-0000-02 一、引言 “谚语是包含了尖锐的讽刺、规诫、知识等内容,世代相传的简洁语句。谚语是劳动人民通过观察生活、总结经验,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谚语的大部分表达都简洁且容易记忆,寓意鲜明且富有时代批判色彩。因此,谚语可代替冗长的说明,应用恰当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 日语谚语探讨的代表学者奥津文夫在其作品《日英谚语比较艺术》中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有谚语。无论在哪个国家,谚语都是民族的智慧、生活习惯及价值观等的体现,作为国家的重要艺术遗产代代相传。”“谚语是基于各国国民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幽默度等被创造出来的表达形式。”②在日语表达中,谚语的表达用词简洁、内容丰富,所以需记忆内容多,不易掌握使用。但如能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谚语,能让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中高级日语的学习中,日语谚语的学习和使用成为了日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和重点。日语谚语的学习,首先需要准确地理解、掌握谚语的语义。想要使用谚语了解其包含的语义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学习者还需探索谚语背后所关联的日本社会、艺术。语言是由人类创造,用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所以,语言的学习亦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社会。 日语谚语的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多出现于江户时代。谚语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宝库,更是语言与生活智慧的完美结合。日本在与世界各国相互交流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俗习惯。特别是日语中的谚语更是反映出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艺术底蕴和国民性格特点。在日语谚语中,常常借用各种动物来表达人物性格、人生哲理。其中与猫相关的谚语数量要远远领先于其他。从中可以看出日本这个民族关于猫的喜爱。本论文以与猫相关的谚语作为对象,研讨谚语学习的要点和措施。 二、日语谚语的语义略论 1、谚语中较为晦涩的语义 (1)「猫の�」――“狭窄(的场所)” 学习者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推敲,很难联想到它的语义。在学习这个谚语时,必须想到脑门儿指的是发际线到眉毛之间的距离。但猫的发际线不像人类一样明显,所以猫的脑门儿可说有亦可说没有。由猫的这一特征延伸出了描述狭窄得可有可无的土地。 (2)「猫舌」――“吃热食怕烫(的人)。像猫那样不能吃热食(的人)” 只有充分了解猫的习性,才能推测出此谚语的语义。其实怕吃热食的动物不仅限于猫,但是作为人类的好伙伴,猫的特性被善于观察的日本民族记录下来,并用来体现人类的特性。 (3)「借りてきた猫」――“借来的猫,温顺异常” 个性鲜明的猫,虽长期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但仍然保持着其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采取与平时不同的态度――小心谨慎地去适用新环境。此谚语采用了借喻的手法,描述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的特点。 2、谚语中易望文生义的词例 (1)「猫ばば」――“掩盖坏事,昧为己有” 此谚语是由「猫」「ばば」两个词组合而来,但其语义并非简单的意义叠加。需要学习者探析其词源。对于这个谚语的词源有两种说法: 词源1、此谚语是由「猫」/「�(ばば)」两个词组合而来。源于猫在方便后,会用后腿拔沙土掩埋粪便的习性。 词源2、此谚语是由「猫」/「婆(ばば)」两个词组合而来。据传说,在德川中期的江户(即东京)有一位爱猫如痴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是一位医生的奶奶,由于家境殷实,她饲养的猫多达30余只,除了为这些猫准备房间,还专门雇女佣人来照顾它们。但是,这位老奶奶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喜欢借别人东西从不归还。时日一长,人们便在背后称这位老奶奶为“猫婆婆”。而“猫婆婆”一词就用来表示“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不归还”的行为。 (2)「猫を被る」――“假装老实,佯作不知” 谚语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猫を被る」从字面、语法来推敲,马上让人联想到将猫像戴帽子一样顶在头上的场景。但是,光从字面意义无法想象为什么“头顶着猫”就是“假装老实”。其实,这个谚语最早的表示是这样的“头顶着用麦秆和绳子编成的大草席”,其中“大草席”一词的日语为「ねこだ」,后将词尾的「だ」省略并用读音相同的“猫”一词来代替。因此,追寻词源后可确认,此谚语中的“猫”仅是一个假借字,与它本来意思并无关联。 3、谚语中结构相似的语义辨析 (1)「猫に��」――“馋猫守鱼(喻身边放着心爱之物,难保不动心)” (2)「猫にマタタビ」――“正中下怀,立竿见影” (3)「猫にサザエ」――“面对心爱之物,却无从下手” 以上三个谚语,都是描述将猫喜欢的东西给予猫。但是,猫所喜欢的这三样东西分别有着各自的特点。「��」即干松鱼,是猫最喜欢的食物,但也是人类的食物,所以人会留在自己吃,不会全部喂猫;「マタタビ」即猫薄荷,又名木天蓼,这种植物只对猫起影响,日语论文,能让猫变得激动,但是人却不需要;「サザエ」即蝾螺,因为包在坚硬的螺壳里,猫尽管喜欢却不能自己打开壳把螺肉剥出来。虽然都是「猫に」搭配猫所喜爱的东西,但是它们所表达的语义却完全不同。 (4)「猫に�袋」――“后退,退缩” (5)「猫に�」――“吓得直跳,掉头逃跑” (6)「猫に小判」――“投珠与豕,对牛弹琴” 同样是「猫に」搭配给猫的东西,但所给予的并非都是猫所喜爱的。当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猫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猫平时非常喜欢钻进各种纸袋、纸盒、纸箱中,但是如果是人给它罩上一个纸袋,它就不会钻反而不停后退。如果在猫面前突然打开一把伞,猫的反应不是吓得直跳起来,就是掉头就跑,找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而将人类觉得非常珍贵的金币给了猫,它会觉得没有任何价值并不理睬。 以上6个谚语的结构均为「猫に」搭配东西的表达形式,但是由于搭配的内容不同,谚语的语义大相径庭。此外,即使同样搭配猫所喜爱的东西,每个谚语的语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表达形式相似的谚语时,辨别语义就尤为重要。 三、日语谚语中的艺术背景 据考证,猫是日本到中国的遣唐使带回去的。猫首先出现在日本宫廷里,成为贵族的宠物,到了江户时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正因为这种“贵族性”,日本人对猫的宠爱也就更多一些,众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喜欢猫的民族”。 猫在日本的社会、艺术、语言、文学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人养猫、爱猫,把猫当做家人、朋友。每天与猫生活在一起,对猫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因此,日语中借用“猫”的谚语表达不胜枚举,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据笔者统计,与猫相关的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语言,特别是谚语源于生活,是折射社会艺术的一面镜子。在学习中,不能将谚语从日本社会中剥离出来,日语论文,要理解语义的同时了解它背后所关联的艺术。通过探索艺术,能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谚语的理解,已达到学以致用、应用自如的效果。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让我们掌握了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在日语的学习中,除了需要记忆单词、学习语法之外,谚语的积累也非常重要。谚语学习中,正确理解语义、了解谚语所关联的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做到了以上两步,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日语谚语,提高日语的表达水平,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产生艺术共鸣。但日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还需要日语学习者脚踏实地地学习。 注解 ①金田一春彦,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 1995.5 ②奥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艺术』.大修��店 2017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1995.5 [2]奥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艺术』.大修��店,2017 [3]李峰传.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2):52-56 [4]张燕.“猫”在中日谚语中的艺术内涵之比较[J].连云港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17,(3):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