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育中艺术的导入[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任何人在学习一国语言的同时,势必不能忽略其产生的艺术背景。脱离艺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反映着一个国家的艺术特点。在《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忽略教程中出现的艺术因素,应注重相关艺术的导入。在《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中出现了一些日本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本文将从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入手,研讨日语教育中的艺术导入问题。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综合日语 自然 人文景观 艺术导入
  在传统日语教育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作为学习三要素,贯穿着整个日语课堂的学习内容。这样教授下来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各种等级证书,发音也标准,但在真正接触日本人并与之交流时,尤其是谈到日本艺术方面,学生通常是无言以对或者避而不谈。这一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日本艺术了解欠缺。学生除了课后通过阅读书籍和网上浏览等措施,课堂上老师的艺术导入,也是学生了解掌握日本艺术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日语。本文以《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中出现的独特的日本自然人文景观为例,略论其包含的日本艺术,并总结归纳艺术导入的措施。
  一、举例略论
  1.自然人文景观看日本人的心理
  在《「まあまあ」にみる日本人の心》这一课中,作者提到了“日本三景”即宫城县的“松岛”、京都府的“天之桥立”、广岛县的“宫岛”,以及高知县的“桂滨”、伊势的“二见浦”、秋田县的“象泻”和岩手县的“净土滨”。
  作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是松岛湾沿岸及松岛湾上260个大大小小岛屿的总称。“松岛”这个名字的由来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圣德太子信仰佛教并相信达摩大师会来到日本,于是圣德太子来到松岛,在现在的扇谷修建了寺庙等待达摩大师的到来,由于“待つ(まつ)”和“松(まつ)”的读音相同,于是便从“待�u”转变成“松�u”。无论这种说法真假与否,在近300个岛屿上生长着绿绿的松树,也无愧于“松岛”这个名字。“壮观大高森”、“丽观富山”、“伟观多闻山”、“幽观扇谷”并称“松岛四大观”,号称“扶桑第一好风景”的松岛,更有传说,连日本俳谐之圣芭蕉来到松岛后,竟然吟咏不出一句能够形容松岛美的俳谐。京都府的“天之桥立”,也称“天桥立”,位于宫禁市宫津湾,是因地壳推挤而在海上自然形成的一个沙洲地形,因外观似一条向天空延伸的桥梁而得名。桥大致呈南北走向,西面为阿苏海的内海,东面是宫津湾,以沙洲上生长的8000多棵日本黑松和地下淡水而闻名。宫岛又叫“严岛”,是广岛湾西部的岛屿。岛上气候温暖,树木繁茂,生活着许多珍贵动物。岛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是建于公元6世纪末的严岛神社,被奉为“海上守护神”。此外,大鸟居作为宫岛的象征,其观光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大鸟居高约16米,上梁为24米,靠自重矗立于濑户内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据说是为了迎接海中诸神驾临岛上而设。
  桂滨是位于上龙头岬和下龙头岬之间的弓状沙滨,自古作为赏月圣地而闻名日本,由周围的松林、美丽的大海、被称作五色石的美丽彩石等打造出绝美的景观。在上龙头岬处,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土佐(现高知县)出身的坂本龙马的铜像面向太平洋而立。二见浦,因沉入玄海滩的落日美景而以落日二见浦闻名。用神道连绳连起来的夫妇岩,每年夏至左右,两块石头之间的日落是很迷人的,肩并肩,用大稻草绳关系在一起的样子,已经成了结亲和夫妇婚姻美满和谐的象征。象泻无疑又是大自然的一大神作,公元前466年鸟海山火山喷发出来的泥浆流入大海,形成了许多浅海湾,由于堆积影响,浅海被沙丘分隔而形成了象泻。东西长约2.2千米,南北长约3.3千米。位于岩手县宫古市东部海岸线,零星散布有美丽白砂沙滩与松树的岩石场――“净土浜”,翠绿的松树和白色的岩体,在蓝蓝的海水的映衬下,俨然成了人间的一块净土。
  如作者所说,这些景观都有着相似的特点:“第一に、いずれも海�xの景色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だ。第二に、その海岸の景色が皆�gやかな内海に�Rむこぢんまりとした浜で、すぐ目の前に小さな�u、あるいは州が�えると言った景�Qであることだ。”[1]2(第一,都是海边景色。第二,那些海岸景色都是紧邻安静地内海的小巧的沙滨。)*这些海并非给日本人带来伤害与恐慌的海,而是能够让人们赏心悦目的温柔的海湾。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倾向于这样的海呢?作者认为,古代的日本人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这个能躲避波涛的海湾,踏上了这个能让他们感到温暖与知足的岛屿。于是,当时的日本人把之前恐怖的回忆放在心里,满足于在这个岛屿上的生活。然而,在这块土地上,日本人还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战乱,但周围都是海无法逃脱,这样就需要敌对双方通过妥协谋求共存之道,即“安分保和”,久而久之,日本人形成这样的思维:“自分をやたらに主��してはいけない、そして、物事をあからさまにすべきではない。”[1]4即不可随意固执己见,也不该让事物毫无掩饰地显露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暧昧心理。作者通过发现这些自然人文景观的共通之处并结合日本人所喜欢的海,剖析日本人的暧昧心理。教师通过讲解这些景观所包含的艺术,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日语中的暧昧表现。
  2.自然景观体会日本人的自然观
  在《自然との出会い》的第一篇里,作者以“山毛榉林的四季”为题。自古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很多山地自然林。山毛榉林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天然林之一,最数白神山地,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白神山地开设了观光道路。早春,残雪未消之时,山毛榉已悄然吐绿。“あるかなきかのこの新�vに、�Lく��しい冬に耐えてきた雪国の人は心のときめきをおさ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1]35(那似有未有的新绿,使熬过严冬的北国人怦然心动。)*想必,作者也是因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来到了白神山地了吧。山毛榉的新绿告知着人们春天即将来临,待山毛榉渐渐为山披上绿装,春天也就正式来临了。待整个山因山毛榉而成墨绿色时,已是夏季。秋天又是大山换装的季节,山毛榉由绿渐渐变成黄色,染黄了整个大山,落叶慢慢飘零,铺满山间小道,“やがてブナの�~は落ちつくし、�淠救�体が冬に�浃à��しい表情に�浃铯盲皮い�。”[1]36(待山毛榉叶子落得差不多时,整片树林严装待守准备过冬。)*为什么要严装待守呢?因为山毛榉多生长于高纬度较寒冷地域,它们要抵御风雪。大概是山毛榉如此刚强的精神,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说:“ブナ林が真の迫力を�せるのに、冬に�伽爰竟�ないであろう。”[1]36(山毛榉林能够展示魄力的最好季节莫过于冬季。)*然而,冬天的沉默,是山毛榉在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正如作者所言“�\々と静まり返った冬のブナ林の中では、もうすでに何かが�婴�始まている。巡り来る春に、再び山を覆いつくすブナの�~が、早くも必要な枚数だけ冬芽の中に��浃丹欷皮い毪韦扦�る”[1]36。透过自然界一角山毛榉的四季变化,作者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日本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对四季的变化很敏感,源于他们的自然观。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把自然当做朋友,亲近自然,倾听自然界生命的搏斗。除了白神山地,新��县十日町市有被称为“美人林”的山毛榉林;尾濑也有山毛榉原生林。同时,山毛榉林的分布变化作为衡量地球温暖化的标准之一。   在《自然との出会い》的第二篇《竹とともに》里,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把竹子拿出来说呢?这是因为竹子与日本艺术有着很大的牵连。正如作者在文章开头所说“竹を切って煮て、臼でついて、柔らかい�にして、�に漉いたり、人形面にしたり……”[1]37。竹子是日本庭院的重要构造要素之一,由竹林交织组成的景观是日本风土的特征之一,这样的景观尤其在京都的寺院及郊外很常见。每至春天,去竹林里挖竹笋也成为日本的一个风俗习惯。对文人墨客来说,竹子是绝好的创作素材,应用于日本画、水墨画和文学著作里。这一点,与中国艺术相似。竹子生长速度快,且根部很牢固,对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具有一定的防护影响。在日本,有许多竹林景观,如岚山竹林等。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了京都西之京的竹海,但这是以前的竹海,现在已经被开发为巨大的城市,作者对此是“���L景だ。竹が号泣している�荬�する”[1]38。作者认为自然在被破坏的同时,历史也遭到了破坏。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人们多去倾听竹子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课堂学习里,教师如果贯穿这些艺术知识,学生就更能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的理解就更透彻。
  3.人文景观感受日本人的审美观与民族艺术认同感
  在《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的第三课《水の�|西》中,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到了“鹿おどし”(竹筒敲石)。“かわいらしい竹シ�`ソ�`の一端に水受けがついていて……くぐもった��しい音をたてるのである”[1]67,这样简单的装置在日本很常见。为什么呢?“竹筒敲石”又叫“添水”。早期被用于用于农业方面,农民利用竹子蓄满水后反弹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驱赶破坏庄稼的麻雀。之后,“竹筒敲石”作为景观应用在了庭院设计中,水的纯洁与竹子的高雅寓意着心灵的净化,这样便使得庭院多了一种动态美和一分禅味。在作者看来,“竹筒敲石”通过流动的阻断和分隔,强调流动不止的某种存在。作者又将“竹筒敲石”与西方的喷泉作了对比,在感受到艺术异同后,作者把水分为这几类:“流れる水と、��き上げる水”[1]67“�r�g的な水、空�g的な水”[1]68”“�えない水と、目に�える水”[1]68,作者在此总结出日本人不造喷泉的原因是:“日本人にとって水は自然に流れる姿が美しいのであり、�R�sしたりねじ曲げたり、粘土のように造型する��象ではなかったのであろう。”[1]68(对日本人来说,水自然流动的样子是美丽的,不是压缩、弯曲似黏土那样作为造型对象的东西。)通过了解“竹筒敲石”背后隐藏的艺术,以及“竹筒敲石”与西方喷泉的不同,学生既能感受到日本人的审美观,同时感受到日本人对本国艺术的强烈认同感。
  二、艺术导入的措施
  艺术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1)展示法。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播放“日本三景”等日本自然风光的纪录片,通过详细讲解,学生如身临其境般融入其中,同时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2)异国艺术对比法。除了将中日艺术进行对比发现差异之外,也可以将日本艺术与西方艺术进行比较。比如《水の�|西》一文里,作者将“竹筒敲石”与西方的喷泉作比较,我们更理解作者对本国艺术的强烈认同感。(3)动手实践法。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深深懂得其中的奥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鹿おどし”,从而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自然观与审美观。
  三、结语
  日语教育中进行相关艺术导入,是突破传统“三要素”教育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模式。教师立足课堂教材,进行艺术导入,深入剖析文章内涵,既能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研讨探讨精神。日语教育的改革,日语论文,更注重运用型人才的培养。日语教育中艺术的导入,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环节,对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日语人才具有重要影响。当然,如何更合理有效地进行艺术导入,也是众多学校不断研讨的课题,同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陈小芬.综合日语教程(第六册)[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日语毕业论文,2017.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常熟理工大学学院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项目《日语教育中艺术导入问题研讨》阶段性探讨成果。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