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日语精读的阶段性教育[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在当前各大高等院校开设的本科日语课程中,日语精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语精读教育不仅要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如何教育也成为日语教师时常研讨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以在校一二年级学生为探讨对象,在日语精读教育中尝试以阶段性教育模式,针对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既有承接性又有所改进的教育措施,以期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日语教育。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阶段性 互动 创新能力 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5-0062-02
  
   在日语教育中,日语精读课程是日语系的主干科目,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各大设有日语系的本科院校在一二年级会开设精读日语这门课程。该课程为日语系的综合性课程,属于主干课程。一个日语系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的高低也可以从该课程的成绩上充分地表现出来。我校在精读日语这门课程上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1―4册。该书参照教育大纲的要求,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用语等方面的内容。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体裁除了会话和短文之外,还有少量简短的阅读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法详实。
   我校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一周10个学时的精读课程,二年级学生为8个学时,一二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采用多媒体教育。因此在同一老师近两年的教育中,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和腻烦心理。再加上教材于90年代编成,所以据学生们反映,在他们眼里精读课的特点就是:单词多、句型多、本文与会话部分重复、题材广泛但有些陈旧。并且老师一成不变的授课措施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上容易进入瓶颈期,甚至腻味的心理。由此,本人从这些问题点出发,在教育中尝试以阶段性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究日语精读课的教育措施。
  1 “阶段性”教育模式
   “阶段性”教育就是将四年的教育过程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本文提出的阶段性教育与传统的基础教学阶段、提高阶段的概念不同,主要是针对一二年级日语系学生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上有较大的不同的特点,在教育中探究其阶段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常关于日语系的学生来说,在入学之前对日语这门学科是一无所知。因此,第一阶段也就是第1―2学期是学生理解与认知外语的阶段,即外语语感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指第3―4学期,也就是学院二年级阶段是中外文转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日语精读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五项重要能力,缺一不可。特别是在非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入书面能力强于口语表达的误区。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教育的一大重点难点。
  2 一二年级教育上的比较及问题点
   大一新生刚入学,大多数人对日语的知识为零,抱着对日语的兴趣开始学习发音。因此,第一阶段也就是第1―2学期首先应鼓励学生多模仿、多听录音。然后通过记忆大量的单词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词汇与句子所遵循的语法规则,从而应用所学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这一阶段我们往往称为初级阶段,是学生理解与认知外语的阶段。
  单词是语言的基础,新编日语第一册单词有1245个,第二册1390个。单词的记忆就成了基础教育的第一大难点。由于在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太理解构词法或者一些日语汉字的读音,老师在教育中可以采取比如说做游戏,以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在玩乐中记忆。听写也能很好督促学生记忆。笔者每周听写一次,发现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另外学生在大一期间往往还严重依赖我们的母语。较为典型的是“中式外语”及语法句型的误用。特别是遇到有些汉字词汇在中日文中的意思截然不同,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了解汉语与日语之间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与理解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采用“正向迁移”,达到融会贯通,或者将两者不同之处加以对比探讨,找出日语自身的特殊规律,对学生理解与表达技能的培养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阶段是指第3―4学期也就是学院二年级阶段是中外文转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三四册加起来有2565个单词,虽然单词量很大,但是这一阶段应培养学生从构词法和汉字读音规律去记忆,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了。比如“人”的读法,通过对前两册新编日语的学习,可以总结“人”有“ひと”、“にん”、“じん”等读音,跟哪些名词时应该读作什么。另外对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等语法应针对性地对其在不同场合的正确用法加以总结,归纳,以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地应用。句型的应用也是同样道理,多鼓励学生造句,写作文,通过他们的表达,老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由于受母语思维习惯的作用,当学生用外语表情达意的时候,会自然不自然地先用汉语第一反应,日语论文题目,再将其句式转换成外语形式,即所谓“汉语译成外语”的转换过程。通过对前两册单词句型有一定的基础后,二年级应该开始阅读一些短篇的读解文了。然而在教育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着用汉语习惯方式去阅读外语文章的普通现象。笔者根据每一课的主题选取一些相关知识的阅读文章,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语感。如讲到「お祭り」这一课时就会给学生阅读一些日本传统的祭祀典礼知识,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口语听说能力是学生在完成对外语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必须进行的最关键的技能训练。口语表达的实质就是将听到的话语用自己的话语以口头的方式转述出来笔者在进入大二阶段后每周请一位学生课前在班上做口头发表,题目自拟,并让在座同学提问,收效不错。
  3 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以致用”在外语教育中尤为重要。日语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去生产第一线为日资或合资公司的外籍人员做翻译。在为中日交流服务地同时,如何能有效正确地起到桥梁影响,培养表达能力及礼仪方面的知识是关键。所以在精读课中应把培养学生表达运用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
   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很容易依赖母语,在表达的时候往往先在头脑里构思好中文,然后再套句型套词继而翻译成外语。这点在中日互译练习中表现尤为明显。日语翻译成中文比中文翻译成日语要表达得好一些。在学生一年级的时期,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对词句和句型的理解。所以会在阅读理解和日译中上多给学生练习。到了大二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地道地表达外语的能力,所以在教育上笔者会加强一些中译日的练习。题材也各种各样,涉及新闻报道、小故事、热点话题、旅游介绍等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应付各种文体的翻译。而礼仪方面的培养要借助于对日本艺术知识的介绍,比如用餐、会客、外出、拜访等各种社会礼仪,在学校教育中就着手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也让学生在出入社会时就能很有礼貌地扮演一个中日艺术交流的使者。
  4 日语精读课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由于精读日语课程教育量大内容丰富,教师们排除以往的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措施,应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运用能力的日语人才。
   基础日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措施,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法,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作者近三年的精读日语教育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日语毕业论文,以供参考:

   首先要使学生摆脱依赖母语的心理。这在教育上就要求老师尽量用日语授课,与学生沟通。当然入门阶段可以以双语教育,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日语后,比如对单词的解释和艺术背景的介绍等都用日语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很主动形成一种用日语思维,用日语表达的氛围。如有比较难懂的句型或词汇,可以先给学生标注出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思考,多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本文或运用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
   再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表达的能力。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容易让人产生腻烦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结合实际,如何表达新事物都需要有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自己做多媒体课件,发表,或者表演对话既是一种互动的教育模式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课文中的语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语法的兴趣和学好语法的信心,增强了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能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育变成真实、生动、互动式的直观有声画面语言教育,而且把学习难度大的疑难语法问题,梳理链接成一个完整贯通的知识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法教育中系统性差、实用性不强、创造力低的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多媒体教育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由于精读教育的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宽等特点,老师在教育中不应以一成不变的教育措施,或一味灌输语法、句型,我们推崇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新时期的外语教育给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素质教学为主,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单凭老师灌输知识,始终围绕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转是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的。老师更应本着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究,不断进步。
   实践表明:在日语精读教育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在教育措施内容上不断改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问题点着重训练。以教材为辅助,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为主,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希.基础日语教育新模式的研讨与探讨[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
  [2]舒小沙.日语精读课程初期阶段的教育体会[J].长沙学院学报,2017.3.
  [3]李晓红.试析高年级日语精读教育[J].中国教学前沿,2017.
  
  作者简介:施海燕(1982-),湖北荆州人,硕士,毕业于中山学院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广东培正大学任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