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及特征[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中国与日本两国艺术的交流历史悠久。古代日本曾大规模地学习中国艺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大量地向日本学习。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很多就是从日本引入的。本文对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具体过程,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各个阶段进行区分,日语论文,并对其社会艺术背景和特征进行略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语言交流 ;日语外来语;阶段 ;引入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7)09-116-2
  中国与日本两国艺术的交流,从时间和规模来说,都是世界其他艺术之间的交流所无法比拟的。从东汉时期起中日两国间就产生了有文字记载的关系。从中国大陆传入到日本的汉语,至今仍在日语中被大量使用。在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艺术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唐代,日本大规模地向中国学习,在与中国艺术接触后,大和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
  但是到了近代,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中国开始大量地学习日本。在19世纪末期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年,中国就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日语词汇开始大量被引入到汉语中的现象。特别是在近代,日制“汉语”大量地进入到了中国的汉语之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很多就是从日本引入的,这些名词和术语大部分是在近代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而融入到汉语之中的。
  一、近代中日两种语言交流的各个阶段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由于通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技术与制度,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除了自行翻译西方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之外,也开始积极向日本学习。由于日本学习和吸收西方艺术比中国早,所以相当多的西洋艺术中的词语是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通过中日两国的艺术交流而传入到中国的。另外中日两国语言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之上的语种,因此日制汉语词汇就比较容易被国人所接受,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固定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的构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沈国威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交流史的探讨揭示了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首先,对于近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近代前期(16世纪末期~18世纪末期)
  (二)近代后期(19世纪初期~20世纪20年代)
  准备期(1807年~1840年左右)
  发展期(1840年~1860年左右)
  官方翻译期(1860年~1880年左右)
  停滞期(1880年~1895年)
  日语引入期(1895年~1919年)
  同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略论整理,描绘出了语言文献资料传承联系的轮廓。其主旨可以归纳为如下所示:
  初期西方作品→后期西方作品・中国人写的地理书・日本西洋学作品
  ↓
  幕府末期・明治时期的翻译类书籍→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翻译类书籍
  (→表示作用联系,・表示并列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日语言交流过程中,“日语外来语”大规模的被引入到汉语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一时期。1919年以后,留学日本的学生的数量开始大量地减少,同时日语词汇的流入也开始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此后的一段时期,仍然有一些日语词汇不断地被汉语所吸收,只不过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而这在以往的探讨里是没有被重点提到的。
  二、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社会艺术背景和特征
  明末清初开始,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布教,同时把西方的天文地理、社会科学知识也传到了中国,并和国人合作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学术方面的用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在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同时,也有很多欧美人士开始登上了日本的国土。有很多西方的著书被介绍到了日本,在日本产生了一大批探讨西方艺术的学者。这一阶段中日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中国国内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和国内相关人士合作翻译西方文献资料完成这一过程。而在日本国内,则是一些本国学者完全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钻研而编写相关作品的。这也导致了西方艺术在传入中日两国时关于两个国家语言系统的作用也是有差别的。之后中日两国各方面专业用语形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方面的作用。
  另外,从中日两种语言对照的角度来说,可以把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及各个阶段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第一阶段(1840~1867年)
  1.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新的传教士来华,西方学著再次在中国发行传播。
  2.日本:西洋学(兰学)持续盛行,成为幕府末期日本社会的主要科学,多种英日词典被编著出来。
  特征:汉语和日语分别出现了新的词语,两种语言之间没有交流。
  (二)第二阶段(1868~1877年)
  1.中国:1868年成立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汉字典和西方译著盛行。
  2.日本:明治时期最初的10年,除翻刻部分西方译著外,日本启蒙学者的著书成为中心。
  特征:汉语和日语分别出现了新的词语,两种语言之间没有交流。
  (三)第三阶段(1878~1886年)
  1.中国:江南制造局和北京同文馆继续出版汉译版的西方学著。
  2.日本:明治10年代,文部省编译局活跃,处于学术用语的转换和开拓时期。
  特征:日本在这一时期创制了大量的专业用语。   (四)第四阶段(1887~1896年)
  1.中国:汉译的西方学著开始衰退,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日语毕业论文,中国人开始留学日本。
  2.日本:明治20年代,专业书籍多数出版,专业术语被大量创出。
  特征:日语在各个领域继续创制出大量的专业用语,但汉语和日语之间仍然没有交流。
  (五)第五阶段(1897~1907年)
  1.中国:日文书籍的翻译盛行,日制用语的移入开始进入全盛期。
  2.日本:明治30年代,专业用语形成体系,进入调整整合阶段。
  特征:日制专业用语开始进入中国并被引入汉语。
  (六)第六阶段(1908~1919年)
  1.中国:开始从日文书籍的翻译转为日文书籍的编译,然后又转向欧美书籍的翻译。
  2.日本:从明治时期进入到大正时期,专业用语中的基础用语已经基本确定。
  特征:日制专业用语继续被大量引入到汉语中。
  在第一、二、三、四的前四个阶段中,中国和日本都引入和学习了西方学著,但两者的学问体系是有所差别的。日本的西洋学主要依据荷兰语来展开,而中国的西洋学主要依据拉丁语和英语来进行。由于这个因素,日本在学习西方艺术的过程中,在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各方面有一半以上的翻译用语都是独自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经过最初阶段的启蒙期之后,日语很快便进入了大量创造发明新词语的时期。
  在中国,虽然19世纪中叶开始翻译西方学著的活动也很盛行,并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就开始衰退,转而开始以留日学生为主的翻译日本学著的活动。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日语中的专业用语被大量地引入到汉语之中,一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出现反日浪潮为止。
  三、新时期中日语言交流的特征和课题
  20世纪末,伴随着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电玩和影视著作等大量进入中文圈,又有许多新的日语词语,如“女优”、“攻略”、“宅男”、“萌”等开始在汉语中被借用。“暴走”一词是因日本的动漫游戏而进入到一部分人的生活圈之后,慢慢流传开来的。而类似“达人”等一些词汇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中文报刊和杂志上。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进入到汉语中的日语词汇由于时期尚短,社会仍持保留态度来看待,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流行用词”,而并没有真正地视为汉语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用来描述社会现象,而且无法准确翻译成中文的“日语外来语”,如“暴走族”、“援交”、“少子化”、“人气”等词汇,已经经常被香港与台湾的新闻媒体直接采用了。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一样,“日语外来语”大规模的被引入到汉语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一时期。1919年以后,伴随着留学日本学生数量的减少,日语词汇的流入虽然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此后的一段时期内,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过程通过编著辞典和相关书籍的工作而持续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一段时期,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吸收已不仅仅是引进日语词汇,更主要的是关于已经流入到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进行消化、吸收或淘汰,进而使其规范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如何规范化汉语中已经存在和新出现的“日语外来语”词汇,关于汉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关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今后有必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语概说[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2017.[2]冲森桌也.日本�史[M].�京:樱枫社,1991.
  作者简介:李建辉(1974-),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助教,探讨方向:日语语言艺术。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