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发话者不仅是“说话的主体”,还应关注将事态语言化前作为认知的主体,把握事态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哪种语言都相同,但语言不同,语言化时使用的表达措施和把握事态的措施也不同。日本人把握事态有何特点,怎样说日语才算地道,作者通过论述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给出结论,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略论掌握其特点与能否掌握地道日语的联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把握事态 被动句 授受动词 地道日语 1.引言 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是在日语学习者初级阶段的后半时期开始接触到的语法知识。这是个老话重说的问题,但从认知语言学观点出发探讨日本人是如何选用二者,选用时的心理为何,这就不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尤其是在选用二者时日本人把握事态的心理是怎样的,其特点为何?日本人的这些把握事态的特点与说一口地道的、自然的日语有何联系,从这点说是新信息、新问题。本文以日本人的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为线索,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略论日本人把握事态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探讨解决这个问题与中国人能够掌握地道的日语的联系。 2.“把握事态”概念 简单地说,“事态”是指发生的事情,“把握”是指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把事握态”,即说话人以怎样的不同思维和措施认知、看待所发生的事物。“把握事态”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把握事态”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主观把握”,另一种是“客观把握”。 主观把握的特点是,说话人在将事态语言化之前对所发生的事物先认知、感知,亲身体验,说话人将自己置于发生的事件之中,以亲临其境的认知方式认识和感知所发生的事情,之后将所发生的事物用喜好的习惯表达方式语言化,客观把握的特点与此相反。说话人将自己置于事件之外,以脱离现场的方式认知、感知所发生的事情。日本人被认为是主观把握事态,中国人被认为是客观把握事态。 3.日语母语者在被动句和授受动词使用上体现出的事态把握特点 日语母语者认为,作为认知的主体说话人将自己作为原点处于表达语言“今・ここ”的状态,与事态现场紧密相连,说话者将自己作为当事人亲临现场,亲身体验,以此把握事态,并将其原封不动地用语言体现出来。作为观察事态的本人不在语言上体现出来,这也是日语与汉语明显不同之处,也是评价地道日语的标准之一。而这一点正是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不充分了解的问题点。例如下面对话例: 会�:寮で アン:昨日、勉��していたら、友�_が来ました。 山田:それって、来てくれたの?それとも来られたの?(自然な日本�Zを教えるために) 例句中画线部分是日语母语者认为不地道,不自然的日语表达。会话中山田为何反问一句:“来てくれたの?それとも来られたの?”因为アン的表达令山田不知他要表达什么心情,是期待还是不高兴感觉不出来。按照日语母语者的事态把握措施,不论是哪一方,希望的、不希望的,都要用语言体现出来才是自然的日语,对日本人来说才是地道的日语。符合日本人的事态把握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 3.1被动表现的场合 被动表现分为直接被动和间接被动两种。如所发生的事态关于说话人来说是不希望的、不喜欢的事态时使用被动表达。日语的被动态用于表达所发生的事态与与此有关联的说话人的关联或者说因事态的发生使说话人受到伤害的一种表达方式(池上嘉彦・守屋三千代),这是以往的日语语法和日语教育中不曾体现的解说。 关于日语母语者来说,地道的日语,说话人自己作为他动词的对象成为当事者时不用能动态表达,而是用被动态表达。如同样是一件事,日语母语者不是“先生が私をほめました”,而是“先生に褒められました”:不是“友�_が私をパ�`ティに招待しました”,而是“友�_にパ�`ティに招待されました”:不是“父が私を叱りました”,而是“父に叱られました”这样的直接被动态表达。这一点关于汉语母语者来说也许可以称作“日本语新概念”。不论是理解方面、汉语母语者的事态把握方面,以及迄今为止的日语教育都是个冲击点。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即使同样是被动态,有些动词一个词同时具有正负两面的意义。是正面还是负面意义全凭说话人自己内心感觉,因此所表达出的内心变化也随之不同。如:“ほめる”、“招待する”这样的他动词,如果是“下手な歌を皆の前で褒められて�uずかしかった”或者“苦手な人のパ�`ティに招待された”时,“褒められる”或“招待される”都具有负面的作用之意。总之,日语的被动表现用于说话人与第三者的受害人有共同感,表达说话人因事件引起的内心的情感变化。了解这些特点,才能使语言表达更自然、地道。 3.2间接被动表现的场合 对于间接被动表现的事态把握,先来略论一下第二个例句。 例1:(同僚に眠い理由を��われて、夜中に子供が泣いたという理由で熟睡できなかったと返答する�雒妞扦位嵩�である。) 田中:あ~あ、眠い。山田:昨日�Wかったの? 田中:そうじゃなくて、夜中に子供に泣かれ寝られなかったんです。 例2:秘书突然辞职,搞得我很为难。 按日语母语者习惯应使用被动表现。因为是受到负面作用,所以翻译成“急に秘��に辞められて困ります”。这也是以往日语教育中未曾解说的,书本上也很少有这样解释说明的缘故。 日语母语者在使用被动表现时习惯用自动词或他动词的被动态而非他动词的对象语,这一点与是否地道表达联系密切。例如: “その知らせを�いて�@いた”、“�檎�で死んだ”等。与此相对,日语毕业论文,汉语母语者习惯用他动词表达,导致不自然、不地道。例如: 李:昨日、�^が痛くて家で横になっていたんですが、外で道路工事をはじめて、寝られませんで した。 例句中的小李原本想表达对道路施工造成他不能睡眠的不满,但从其表达中感受不到这一点。日语母语者在表达这样的情况时通常使用自动词,将自己因力所不能的事态所造成的“被害”的心理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即“道路工事が始まって”或“道路工事を始められて”,前者用自动词,后者用被动表现,不管哪一种都要体现出说话人不能入睡的负面心理变化,关于说话人来说“开始施工”是说话人不期望的事情,这一点在语言化后要体现出来才是地道的日语,符合日语母语者的事态把握方式。 3.3恩惠表现――授受动词使用的场合 作为表示授予的动词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这些基本授受动词本身内涵方向性,这也是日语特征之意。尤其是作为补助动词时用的“て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用法更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特征。日语将作为补助动词使用的授受动词句称为“恩惠表现”。例如: ヤン:昨日、高さんが送ってくれました。 例句中的ヤン将高的行为作为向自己这方的恩惠性行为来把握,因此使用了恩惠表现“~送ってくれました”因而听起来很自然。如果单纯使用“送りなした”、或“送ってきました”,就会令人感觉不自然。因为,日语母语者在表达对自己感觉是值得感谢的事情时,一定会在语言化时体现出来,为此使用恩惠表现。例如“午休时一个人无聊在看书,朋友过来打招呼了”。 在“无聊时”的前提下“朋友来了”,关于说话人来说朋友的到访应该是高兴的事,日语论文题目,按日本人的事态把握方式应该用恩惠表现表达说话人的受益心理变化才自然,即“てくれました”,若仅使用“~て来ました”表达就体现不出说话人在无聊时朋友来访的高兴心理。如果作为第三者客观叙述这样表达比较合适,但本句不适合。 4.结语 概括说,日语母语者具有主观把握事态的倾向,凡事都将自己置于事态之中,即使不在现场也“自身投入”般有亲临现场之感,并将事态原封不动语言化,故主观性较强。在被动表现和授受表现使用上有其特点,关于说话人来时,”好ましいことなら、恩�{表�Fを、好ましくないことなら、受身表�Fを用いる�A向がある”这样解释比较易懂。这是如何理解日语及日本人的事态把握特点的好措施,也是日语的特征。只有了解了这些特征特点,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地道的、自然的日语。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人の�k想、日本�Zの表�F[M].日本:中央公�新社刊,1998. [2]近藤安月子,��野伴子.日本�Z教科��に�る事�B把握の�A向�D中国で出版された教科��を例として[A].日本�J知言�Z学会�文集,2017(8):296-305. [3]森山新.�J知と第二言�Z�得[M].日本:���出版��明(ソウル). [4]池上嘉彦,守屋.三千代,2017,自然な日本�Zを教えるために[M].日本:ひつじ��房,2017. [5]盛文忠.翻�Uに�る日中�I言�Zの事�B把握の差��[J].日本学探讨.北京日本学探讨中心,2017(16):114-126. [6]李在镐.�J知言�Z学への�Tい[M].日本:�_拓者,2017. [7]盛文忠.日本�Zの主�Zと中国の主�Zはどう�`う?[J].言�Z,2017.5. [8]森田良行.�者の�点がつくる日本�Z[M].日本:ひつじ��房,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