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交际策略[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关键词]日语学习者交际策略;随声附和
中国论文网
  1前言
  大家都认为,随声附和在顺利的推进会话上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随声附和,可以向说话人表示听话人正在听、理解了、或者是有兴趣、有同感等态度,说话人也可以根据听者的反应,随时补充内容,调节语速等,以使话题能继续下去。随声附和是听话人向说话人表示的一种交流手段。但是因为语言和艺术的异同,关于日语学习者来说,随声附和的学习也是特别困难的。观察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会话行为,经常会出现随声附和少、时机错误、或使用不合适的随声附和表达的现象。普遍认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受了母语的作用。有人认为,日语毕业论文,随声附和是学习者通过和日本人接触,或者通过听日本人之间会话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但是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并没有和日本人过多接触的机会。本稿旨在研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应该如何习得随声附和。本文通过比较日语和汉语中随声附和的异同,指出关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习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并以此为基础,研讨探讨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随声附和的指导措施。
  2探讨过程
  2.1随声附和的定义
  随声附和被许多不同的探讨家定义。本文参考Maynard (1993)、Szatrowski (1993)和堀口(1997)的定义,将其定义如下。
  随声附和,是会话的倾听者为了让当前正在进行的话继续下去,在不剥夺讲话者持有的
  发话权的前提下发出的、不伴随新的情报的简短表现(包含非语言行为在内),不要求
  讲话者对倾听者的发言做出应答。
  2.2汉语中的随声附和与日语随声附和的不同
  2.2.1对随声附和的意识以及评价
  黑崎(1987年)曾说“随声附和是“善于倾听”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日语谈话的进行中,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了在充分考虑说话人的立场同时听取对方的讲话,多样的随声附和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这表现出日本人对随声附和的积极评价。
  与此相对,中国人关于随声附和并没有那样积极的评价,相反的,经常“嗯”“啊”的人,会给人一种“这人有点吵”,“假装殷勤”的印象。
  2.2.2随声附和词中待遇性的有无
  小宫(1986),对于感性的表现的随声附和词,认为“ハ系、エ系、ア系、ン系的随声附和,(中略)一般有以此顺序由敬意逐渐减少,亲密度逐渐增加的倾向”。另外,冈崎(1987)提示出,作为关于“对方的地位,或按场面而分的区分使用”的例子,日语论文,可以有“うん/ええ。そうね/そうですね。ふんふん/はあはあ。”等几种配对。也就是说,日语的随声附和包含待遇性的意义。日本人对话时,根据自己与对方的联系和不同的场面,很好地分开使用着礼貌的表现和普通体的表现。
  与此相对,在汉语的随声附和中,没有待遇性存在。不会根据亲密程度、社会身份而选择随声附和的表现,因此,例如“嗯”和“啊”等词,无论是对亲密的朋友还是比自己地位身份高的人,都可能使用。
  2.2.3对于时机
  由于日语语言本身结构上的特征,在句子的中途,容易随声附和的语境比较多。例如:“ね”、“ けれども”等的终助词和间投助词,“て”和“ので”等的接续助词,或者其他,格助词,系助词的后面等,经常可见到听话人对应的随声附和。
  2.3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随声附和中出现的问题
  上文中,我们比较了一下日语随声附和和中文随声附和,学习者在随声附和的使用中,经常在频率、种类、时机、待遇性等出现问题。具体来说,和日本人相比,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随声附和的频率和种类较少,不能很好地在说话人停顿时、或者着重情调的地方随声附和,对长辈使用对朋友的随声附等等,即无法区分随声附和的待遇性。
  很多日语学习者和日本人说话的时候,因为意识不到母语和日语之间随声附和使用状况的异同,很自然的用说母语的感觉去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就会给作为说话人的日本人带来“为什么不随声附和我呢,到底有没有好好听我说的话呢?”“刚才的反应很奇怪啊!”“这样很没有礼貌啊”等等的负面印象。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笔者考虑了以下随声附和的指导措施。
  2.4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随声附和指导措施
  2.4.1对日语中随声附和的意识化
  随声附和指导的第一阶段,首先,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意识到随声附和存在于母语和日语中,但是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 因此,实际观看日本人之间伴有随声附和的交谈场面并随时给予提醒是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可以让学习者阅读对于随声附和的读物、让教师们现场对话做示范、让大家观看采访或座谈会等。从可以多次重复、可以展示点头等非语言行为的随声附和、并且易于理解几点上考虑,录制的东西是最适合的。
  在展示了随声附和的使用场面后,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发表对日语随声附和的看法,比如说:都发出了什么样的随声附和、在什么时机发出的随声附和、日语中随声附和和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等,来加强学习者日语随声附和的意识化。
  2.4.2随声附和待遇性指导
  在指导随声附和待遇性时, 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设想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人为对象使用日语。可是我们无法设定所有的场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适应各种场面的基本能力。
  在随声附和的指导的阶段,由于学习者一定程度上已经知道一些随声附和,所以可以先让学习者互相讨论一下对于“礼貌、普通、随意”,都有怎样的随声附和存在。这样一来,指导时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学习者关于随声附和的了解,也可以明确出哪些是容易误记的、哪些是尚未学习并需要练习的部分,然后,按“礼貌、普通、随意”的水平分别列出随声附和的清单,并确认用法。
  2.4.3随声附和时机的指导
  因为随声附和过多过少都会给说话人带来不协调的感觉,因此,有关随声附和时机的指导也是不能忘记的一项。随声附和的时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讲话中。(2)讲话中的停顿。(3)重复讲话的部分。作为基本的讲话类型,1和2、1和3的组合比较常见。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一人兼两职,示范随声附和,会非常容易捕捉时机的感觉。   接下来,让学习者实践随声附和。首先,让学习者听磁带或者教师口头叙述的带有随声附和的会话,然后将会话的脚本发给学生,让学习者再一次听会话并确认在什么地方加入了随声附和,接下来,让学习者听其中加入了什么随声附和,最后,配合会话模板练习随声附和。
  3结束语
  随声附和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掌握的。就如冈崎所叙述的那样,应当“不特意设定会话班级,而是在平常的课程中进行指导。”比起让学习者进行随声附和,应该把如何进行随声附和作为指导的重点。
  笔者认为,今后应该搜集一些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在随声附和中的误用,并通过详尽的调查,从中获取更有效的随声附和的指导措施。另外,对一个学习日语的中国人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有关随声附和习得的纵断探讨),进一步探讨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日语的随声附和措施。进而,从指导和评价一体化上考量,制作指导随声附和的视听教材,也是今后重要的课题。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学教育改革项目――日语教育用口译平行语料库建设(项目编号:JG201701023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Szatrowski(1986)(1987).谈话略论和教授法①②③�D以劝诱表现为中心�D.日语学,5-11 pp.27-41 5-12 pp.99-108 6-1 pp.78-85.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艺术----英汉语言艺术对比.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1985.
  [3]陈建民.怎样听话.汉语学习,1994第一期.
  [4]易洪川.汉语会话结构与会话准则初探.语言文字学,北京语言大学,1992.
  [5]顾嘉祖,陆升.语言与艺术.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
  [6]郭末任.有关日语随声附和的考察�D以对话中的随声附和为中心�D.日语教学,67号.
  [7]郭末任.在自然谈话中常见随声附和的表现�D从机能观点思考出现位置�D.日语教学,118号 pp.47-56.
  [8]杨晶(2017).有关汉语会话中随声附和的功能.高崎经济学院论集,第47号 pp.31-44.
  [9]杉户清树(1989).语言随声附和与身体动作随声附和.日语教学,67 pp.48-59.
  [10]陈姿菁(2017).日台电话会话新转变的开始�D从随声附和有无得观点出发--.世界日语教学,15 pp.41-58.
  [11]宿久高(2017).二十一世纪中日联系展望-在中国的日语教学和课题-.日语论坛,第3号.
  (编辑/李舶)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