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本科日语口译教育近况和策略[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受课程设置、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等因素作用,日语本科口译教育面临课时少、课堂训练不足等问题。本文略论了日语口译教育近况以及教育定位,并结合日语口译课程的特点,从明确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措施和进行科学训练三方面入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跟读、复述、视译、速记等口译训练措施融入教育中,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究新的教育模式和措施。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 口译 课程设置 技能训练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增设日语系,日语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约1100所高校中超过420所开设了日语系,外语专业中日语系在校生人数仅次于英语系。立足现有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改进教育措施和教育模式,把跟读、复述、视译和速记等口译训练措施科学地融入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和教育效果。
  1高校日语口译教育近况
  在课程设置上,与英语不同,大部分日语系的学生进入学院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相应地大部分高校在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设置口译课程。一个学期教育周是18周,按照每周2节课时计算,口译课一个学期最多也只有36节课。根据调查显示,各高校的教育计划也不同,有些学校把口译课列为专业必修课,有些学校则把口译列为专业素质提高课程中的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和学分分配各高校也不同。有限的课时制约了口译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口译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认识到日语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不能很好地从事口译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高才能真正胜任口译工作的问题,所以部分高校开始设置了翻译硕士,把培养专业翻译的教育任务从本科延长到了探讨生。笔者认为,这不失一种培养专业高端口译人才的良策,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会使本科口译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而口译是一种技能,技能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去掌握,在本科教育有限的课程中,通过改变教育措施和明确教育目标,可以提高口译技能,使本科学生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角色,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在教育方式上,大部分高校在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口译的时间不足,深度不够,未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口译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非常适合“熟能生巧”这个准则,不能亲自参与或参与较少,会作用口译思维和心理素质的构建,这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了教育效果。
  在教育师资上,高校从事日语口译教育的老师不乏口译高手,但由于受工作性质所限,多数老师一线口译实战经验仍然欠缺,对高端翻译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缺乏准确的了解,因此在设计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时容易脱离实际,与预期的效果产生偏差。
  2日语口译教育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明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并相应制定每一门课的教育大纲。口译是高校日语教育中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综合技能课程,应根据其课时量、学生的水平,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由于大部分日语系的学生日语均是零基础,学院本科的口译教育定位基本上入门式教育,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口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以后真正的口译打基础,简而言之大部分高校口译课是“教育翻译”而非“翻译教育”。所谓两者的区别,穆雷教授在其所著《中国翻译教育探讨》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为辅助外语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育,即教育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差异;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育,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也正是这个“教育翻译”的定位造成了日语本科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而要边工作边积累边学习,才能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口译工作。然而,以当前高校日语本科口译课的课时量,达到“翻译教育”这个目标和层次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高校日语本科教育目标应该是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口译意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口译人才。
  3日语口译教育措施
  开展口译教育,首先要深刻认识口译的本质。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措施,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词语置换和意义对照,而是在接收原语之后进行信息处理、加工和转换,以译语表达原语的意思。因此,不管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需要的核心能力是短时记忆力、双语思维能力、信息处理和转换能力。这些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口译课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口译能力,在课堂教育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重点”、“以第二课堂为辅助”等准则开展教育活动。
  3.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基本上是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缺乏互动,而日语口译课堂上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一定区别与其它课程的教育,教师应作为师生互动的实施者和监督者。所谓实施者,就要精心设计课程,突出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积极营造口译的氛围,少讲理论多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被动的“要我学”实现了主动的“我要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竖起耳朵、张开嘴巴、动起手脚”,使口译成为一种身体记忆。所谓监督者,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解雇,对口译者的反应速度、口译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否在短时间的选择最符合语境、最贴近源语言的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最贴切的意思进行纠错和评价。这样,口译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改变了单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译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3.2 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措施
  口译课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要教育内容,但也不能上成练习课,应该从口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形成科学有效的训练措施,并在融入课堂教育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形成口译技能。在课堂上使用训练措施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这些措施,进行持之以恒的自我训练,从而高效、快速地提高口译能力和水平。笔者翻阅的大量口译资料和与多位一线口译者进行了交流,总结了强化口译的训练措施,主要是跟读、复述、视译、速记,做到视听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   (1)跟读。跟读又称影子训练(shadowing),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日语新闻报道、精选短文等素材,引导学生不看文字材料,根据听到的内容进行跟读。刚开始时,很难按照原音的语速进行跟读,可以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这种听说结合和延迟复述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同时纠正和改善日语发音,形成良好的语感。
  (2)复述。复述的训练有单语连续复述、单语同声复述和延迟的单语复述。单语连续复述,在课堂上教师用中文或日语讲一段话,让学生复述一遍。训练的内容可先从句子开始,然后再增加到段落;单语同声复述,可以分组进行,请一个人用中文或日语讲话,练习者跟着讲。边听边讲,这也是同声传译的训练措施,有较高难度;延迟的单语复述,课堂上教师用中文或日语讲一段话,停3-5秒钟,再让学生去复述讲过的话,日语论文题目,这种训练为的是考验及帮助学生记忆力的成长。
  (3)视译。视译,就是看着文字素材以较流利的语速翻译成外文或中文。视译是同声传译中常用的训练措施之一。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引入本科口译教育中,在课堂上进行专项训练。视译的关键是读译结合,对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涉及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断句的练习,提高视译能力。如:中国の王毅外相は/26日に北京で行った演�hで、中国が/アフリカで�道などのインフラ建�Oや国�Bの平和�S持活�印�それにエボラ出血�幛�流行した�Hの医��援助など、さまざまな�献をしてきたと���{しました。划线部分是主句,即“王毅外交部长强调中国在非洲做出贡献”,其它部分都是主句的补充。,通过断句练习,熟悉日语表达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视译中能迅速抓到句子要点,完成信息转换。
  (4)速记。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口译来讲都非常重要。如果记不下来,翻译无从谈起。所以译者的速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速记能力的练习,教师可以读一段文字材料,要求学生们速记后逐个报告自己速记内容,在不断纠错中提高速记能力。速记的初级阶段训练,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做笔头纪录,而要训练学生们头脑的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能力,少依赖笔记,笔记应作为头脑记忆的辅助手段。等学生有一定速记的基础后,日语论文,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可以教授速记的一些技巧,在速记中多使用速记符号,如常用单词的缩写,如上升可以用“↑”, 下降可以用“↓”,大于可以用“>”,小于“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