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跨艺术交流日益密切,中日两方艺术相互渗透、了解、认知,中文传入日本后对丰富日语及其艺术带来了积极作用,对日语中有关发音、构词构句等也带来了一定作用。与此同时,在中国近几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本外来词不断传入中国,中文中逐渐引入了日语词汇以示时髦或者填补空白,中日两方语言交互作用,有关日本外来词词素化与语法化的现象也在本文中有所体现。我国的语言艺术在日本外来词汇的不断作用之下,逐步地进行自我创新,同时也广泛运用在大众之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语外来词;装饰性效果;词素化;语法化 日本国家语言是从我国的盛唐时期传入日本,汉字关于日本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不仅在文字的书写上,还在文字的发音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汉字在扩充了日本语言词汇量的同时,也构建了日语相对完整的语言体系;而后期发展日益完善的日语艺术也对中文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语言的交流体现出语言艺术的融合是相互的,相互认知、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现今在中文中新型的日语词汇被国人引入,即便日文结构与中文结构有所不同,但在日语词汇引入中文的过程当中,其具体的构造措施也同样遵循中文的构词措施。语言艺术的交流不仅是大势所趋,同样也是艺术创新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一、日语外来词进入中文原因 新型��国的语言词汇传入国内实为大势所趋,从其他民族所引进新型的外来词汇,是为了促进自身国家语言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充本国语言的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双方国家之间的具体艺术交流,除此以外还能够进行自我语言的不断创新来凸显时代特点,追求时髦,跟上时代的步伐。早在日本的鼎盛发展时期之一―明治维新时期,充满求知欲的日本学者已经开始深入西方,了解、认识西方艺术,包括西方的艺术习俗、科学技术、经济境况等,引入西方艺术已经成为了当时日本国家的大势。而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接受新技术、吸纳新艺术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的学者逐步踏出国界,去拜访外来国家譬如日本,求教其具体的艺术与先进的技术,而促进国家间交流的媒介便是语言,中日语言艺术的广泛交互与互相渗透,使得双方国家之间的词汇量不断地被丰富,旧词换新词,词组的重组,新颖词汇的直接空白填补,使得各国自身的词汇处在创新的新阶段。 二、中文对日语外来词的吸收 (一)来源 日本的外来词汇,主要有三种起源方式:其一,日本外来词汇大部分是通过学者们研习中国的经典艺术来完成的,大多数中日艺术的传播者能够借鉴艺术古籍,尤其是在明治维新时期,学者们通过翻译其中的语句进而使国家的词汇不断地被创新;其二,汉语词汇当中的汉字能够被重新组合,与单个汉字进行反复的重组同理,能够组成一个新型的汉字或者词汇,其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大相同;其三,西方外来新型词汇能够在西方的某些作品当中被学者创造出,因日本学者在翻译作品的同时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日语毕业论文,其中所造成的词汇空白需要创造新词汇来填补,以确保翻译的顺利。 (二)方式 中文受到日语外来词的作用,日语的发音与中文的发音不大相同,而日语的某些文字书写形式与汉语大体相同,个别日语字体模仿了中文的口型与发音。在现代汉语当中,日文与中文都有着借词的习惯,借词在普遍大众当中非常受欢迎,而有关港澳台地区的某些词汇当中,由于深受日本艺术的作用,其日常所用的词汇同具创性质,在吸收中日艺术的同时也不断地自我重组词汇,连带着发音的改变,这种丰富词汇的模式在中日两国也运用广泛。 三、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作用 (一)日语的装饰性效果 装饰性效果指的是将外来的词汇引入本国语言词汇当中来,这种做法属于与时俱进或者凸显时髦的表现,是一种相对较为完全的引入性修饰。 中文当中引入外来单词的主要依据是: 中文所不能够表达的概念通过引入外来词汇而进行相对的补充,譬如很早就引入的外来词汇如“琵琶、葡萄、菩萨、骆驼”等,起到修饰语句的影响。而中国现有的且普遍常见的词汇“经济”,也是由最初西方国家的“economy”变化而来的,这一外来词汇填补了中文当中原有的空白,为其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词汇,日语中的“�U�g”一词则是其中的过渡单词。 能够修饰中文词汇的外来词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符合中国的造词造句标准与规律,譬如日本早年有一个单词「券��C」,依照中文的构词法来看,其正确的书写方式是「�尤��C」,二者之间相互违背,因此这个单词并没有传入中国,而有关「茶�、公害」等单词能够传入中国则是以这些单词相对符合中文的构词法为前提的。这两种方式属于较为常见的填补空白式引入,随着时代的发展,跨艺术的交流也愈来愈浓厚,经常有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单词出现,这就属于装饰性引入单词。 1.替换原来单词 如在原中文当中无需再做多余的单词引入,则替换单词的修饰性措施普遍常见。 譬如中文的“料理”,在中国,料理一词有“照料;处理;指点”等含义,常见的词组有“料理丧事”、“料理婚事”等,随着外来艺术的深入,“韩国料理”、“日本料理”等新型词汇引入中文,料理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指的是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美食,而在中国的美食其主要的代名词为“菜肴、烹饪”,“料理”一词被引入后,中国的菜肴也叫作“中国料理”,这样替换单词的做法实质上是凸显时髦的表现。除此以外,某些中文词汇能够与日本外来词汇同时使用,日本的刺身与中文当中的“生鱼片”大致相同,而日本的“味噌汤”也有中国“大酱汤”的意思,在中文与外来词汇结合的单词当中,其构词模式通常是“音译/注释”,譬如“啤酒”、“迷你裙”、“霓虹灯”等。而除了与美食有关的修饰性词汇以外,还有“写真”、“职场”等外来词汇,在中文当中其表现是简单的“照片、相片”或者“单位、机关”,这样的做法令时髦感大增。 2.大意不同的外来单词 大部分日本词汇与中文的意思不同,日本词汇不能够直接将其自身进行替换或者修饰从而转变成为中国人通俗易懂的词汇,譬如“无印良品”这一单词,中国人难以深入;日本的“便当”指的是随身携带的饭盒,在中国的意思是“方便与快捷”。这些单词即便中日大意完全不相同,却能够作为专有名词或者动词等放在中文的语句当中。 (二)外来词的语法化作用 日语的“授�I中、お�中、�{整中、修理中”,在日本的语言艺术当中,这是普遍常见的语法现象,而在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的词汇也逐渐受到了日本外来词的作用,日本词汇在被引入中文之后,字面上的大意改变不多,而关于中文句子的构造、词汇的构造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譬如日文的「休憩中」,其意思是“休息中”,这个词汇在中国的店面里出现的几率很大,这一词汇作为单独的词汇在原本中文的语法结构当中并不成立,而日文外来艺术的引入恰好改变了这种结构。中文的构词句法是以表达和语法为主,这种虚字表达的结构在中文当中存在较少,运用并不广泛。随着时代的变革,中日艺术交流包括语言艺术的交流也愈来愈密切,这种虚字表达的结构逐渐地在中国兴起,并且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虚字表达的结构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文原有的句法结构,为中文的词汇重组结构当中添加了新的内容。中日艺术的交流从古代以来就十分密切,其双向的交流不仅作用到了各自国家的语言艺术,对其深层的语法构造与词汇构造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三)词素化作用 日本外来词汇关于中文的作用相对较大,日语论文,即便日本词汇的从字面上看是原封不动地传入中国,但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日本词汇逐渐产生了意思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贴合中文用词习惯而进行的。譬如“宅急送”源于日本的「宅急便」,其意思是交通・�\��C�v,也就是交通输送的意思,又譬如“败犬女”源于日本的『�け犬の�h吠え』,其大意与中文当中的表面意思完全不同,引进的外来词汇的大意是事业蒸蒸日上却没有感情归宿的女人,而败犬女这一词汇也是贴合中文的构词习惯而建立的;中文当中的“过劳死”同样也是引进日本的外来词汇,而引进的词汇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会进行自我创新,如“过劳模”一词的出现。“食草男”和“食草女”二者原本是日文当中的「草食」「肉食」,这两个词汇并不符合中文的构词习惯,艺术传播译者直接将其翻译成为“食草”与“食肉”,日语当中的「男性」「女性」也直接被翻译成为了“男”和“女”,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日语艺术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传入中文当中来,而是有所改变,灵活地变换结构以贴合中文的构词习惯与相对应的语境。 日语「お宅族」,其中的“宅”一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宅艺术”风,相对应的词汇有“御宅族”、“宅女”、“宅男”,这些词汇都是以“宅”一字为原型而创新的中文性词汇。除此以外,日本的“族”艺术也在引入中��的过程当中,让中国自身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创造型艺术,譬如“打工族”、“搭讪一族”、“蚁族”、“蜗牛族”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单身族”、“追星族”、“美食族”等,这些已经自行创新成为了中文当中的另一个词素。“男女”词素也相应地进行了转变,为中文增添了新的词法内容,譬如“眼镜男”、“凤凰男”、“清汤挂面女”、“经济适用男”等。在传统的中文,“男”和“女”并不能够单独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构词当中,只能是说成“女士”、“男士”、“男人”或者“女人”等,随着日文单一词汇的引进,“张江男”、“食草男”等新型词汇能够随意搭配,增加了中国语言艺术的词汇量,不仅凸显出一定的时髦感,还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日语当中的“男”和“女”能够搭配中文当中的其他词汇而组成一个全新的词语,即贴合了中文构词的有关习惯。日语外来词汇的传入,让中国的语言艺术词汇量不断地被扩充、被丰富。 四、日语外来词对中文作用的思考总结 中日两国之间的艺术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日本的外来词与中文的联系也密不可分,双方不断地扩充自身国家的词汇量,引入词汇,不断互补,跟进时髦,外来词对各国家的语言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在国内,引进日本外来词汇的现象实乃大势所趋,同样也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日本引进汉字艺术的同时,不仅能够扩充自身国家的词汇量,还能够提升语言的语境,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语境艺术,在此背景下不断地升华。我国的词汇在外来词汇的作用下,也能够变得更具活力,中国社会艺术在此背景下才能够不断发展。中日双方的文字从古代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渊源,两国的语言艺术在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着,中国有很多文字也是源于日本,而日本的文字深受我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作用。日本学者通过翻译西方作品为了填补翻译空白而自行创造的新型词汇,这些词汇被引入我国境内的同时也填补了中国文学词汇的空白。自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异国艺术特别是语言艺术给予了我国以巨大的冲击,中国的某些新型词汇都是通过日本的外来词汇所演变而来的,这些词汇与某些中文当中的词汇看似形状相似,实则意义不同,并且词汇所覆盖的领域大为广泛,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有着外来词汇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跨艺术交流中最具代表的语言艺术交流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的艺术水平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逐渐提高,因此吸纳外来词汇的趋势也会持续不断下去。而有对于外来艺术会对我国艺术造成一定冲击的担心可不必太过于担心,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是必然的,合理地应用外来词汇融入我国的语言艺术当中,使我国的语言艺术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笑.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及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418. [2]黄莺.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育的作用[J].宁波学院学报(教学科学版),2017(01):99-102. [3]陈娟.现代汉语对日语词汇的汉化与吸收――以大众艺术中的日语借词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2):83-86. [4]修德建.对于中日两国语言吸收外来词的对比探讨─―以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为主[J].解放军外语大学学报,1995(01):46-55. [5]章��.日汉翻译对目的语语言艺术的作用――兼谈译者主体性的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探讨版),2017(06):151-153. [6]黄森文.试析日语词汇对汉语词汇的作用――以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为中心[J].现代语文(语言探讨版),2017(08):155-156. [7]曾小燕,郑通涛.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J].海外华文教学,2017(02):147-156. [8]刘晓晓.浅论日本ACG艺术流行语对中文网络流行语的作用[J].语文知识,2017(03):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