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日语精读课翻译练习中日汉翻译的归化[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汉翻译中两国语言的行文习惯、语言艺术背景不同,因而在日语精读翻译练习过程中,日汉翻译应遵循翻译的归化准则,以保证日语精读课的质量,提高日语精读课的水平。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翻译;归化;精读课;日汉翻译练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7)08-0047-02
  
  一、翻译的归化
  
  所谓翻译的归化,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以译入语为归依,把原文的精神、内容以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思维、艺术背景等为基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在把外国文字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要像林语堂先生说的,“说流利的中国话,”否则,唯一的功能就是消灭读者的兴趣。因此,归化不是可为可不为的手段,而是翻译必须遵从的准则之一。翻译的归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归化通常是指译文带有很强的译入语色彩。比如,英文中的seek a hare in hen's nest译作“缘木求鱼”,日语的“根据り叶掘り”译作“刨根问底”。而广义的归化则跳出了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圈子,它不仅指的是符合汉语民族的艺术习惯,而且从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出发,强调忠实地再现原文,说“流利的中国话”。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证实了翻译的归化是翻译应遵循的一个准则。从理论上说,翻译的归化是翻译的定义及准则所决定的。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它的目的是交流和进步。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翻译概念,指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lng meaning)。这种“动态对等”的观点和理论,强调了翻译要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必强求其表达形式,这正是归化翻译的理论支撑。
  对实践而言,归化是翻译实践成败的关键。拿日语来说,虽然从表面来看,日语毕业论文,日文中有许多汉字,中日艺术相通之处也似乎很多,但实际上,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从其构词造句等方面来看,也是同少异多,能够完全对应的例子并不多见。因此,在翻译中,译者更多的是要在保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重组信息,以求更符合汉语的习惯,使原文的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即要应用归化的手段,用最贴切的汉语反映原文的精华。
  
  二、日语精读课翻译练习中日汉翻译的归化问题
  
  1.在日语精读课翻译练习中,应强调归化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虽然翻译中的归化问题正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大多认为,归化只用于文学翻译,而外语精读课中翻译练习中的归化问题却鲜有人提及。这其实是对归化翻译的一种误解。前面讲到,广义的归化,是强调翻译应把原文翻译为汉语读者能接受的、符合汉语语言、艺术、审美习惯的译文。因此,文学翻译自不待言,其他文体的翻译,如科技翻译,同样也强调译语的通顺和流利。也许有人认为,科技类的日汉翻译是可以“逐字翻译”(word-by-wordtranslation)的,但实际上,以日语谓语放置句末和虚词多的特点来看,这样的“逐字翻译”是不存在的,即便勉强翻译,译文也常常辞不达意。
  因此,在精读课日汉翻译的练习中,强调归化翻译,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因为,虽然精读课的翻译练习目的更多是在于加强学生对语法、句型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强调归化翻译,学生必须通过日语和汉语中“同”、“异”的比较、辨别、领悟,才有可能表达得好。而在比较中,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所学的语法和句型,在表达中,学生既训练了汉语表达能力,又能在表达中加深理解日汉表达的差异。
  
  2.在日语基础教育的翻译练习中强调归化翻译
  综上所述,不仅在高年级精读课教育中有必要强调翻译的归化问题,在日语基础教育的翻译练习中,也有强调归化翻译的必要。比如,在学习日语被动句的时候,就会碰到日语的一种特殊的被动句表达,即有自动词(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表现的是主语受到的消极的作用。虽然在日语的发展中,也开始有一些他动词(及物动词)套用此种句式,但其根本的意义不变,都是表示遗憾、不满等情绪的,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日语表现之一。这样的句子,如果不依照汉语的习惯来翻译,就会不通不顺。例如,“昨夜、お客さんに来られて、免强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和“王さんは父に死なれて、进学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这两个句子,照被动句来翻译的话,就译成了这样,“昨晚被客人来了,我没办法律习”和“小王被父亲一死,就没法继续上学了”。这两个句子明显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应该归化翻译为“昨晚来了客人,搞得我没法律习”和父亲的去世,让小王没法继续上学了”。把这样的日语被动句用中文的主动句译出,再加上“搞得”“让”这样的词语,就依然保持了原句中的不满、遗憾的语气。通过这样的翻译、比较,学生就能加深对所学句型的理解。
  
  3.在高年级精读课教育中强调归化翻译
  日语属胶着语,句节之间多以助词相连,句与句之间以关联词相连,句意可以依此推导直至句末谓语而不至混乱。因此,日语中长句多,有时甚至是一个句子长达五、六行。在高年级的日语精读课教育中,课文中会有很多长句。如果不借助翻译,往往对这类句子无法理解。而要翻译这样的长句,归化翻译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汉语重意合,汉语句子的词语或分句之间很少用语言形式连接,汉语注意词语的表意功能,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往往依靠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因此,汉语多用短句。如果在日译汉的时候,不考虑到汉语的这个特点,不把日语长句意思层次理清楚,再按汉语的行文习惯译出的话,就可能无法传达原句意思,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没能理解原句。
  例如这个句子:“この场合、大人たちの批判の多くは、自分たちの过ごしてきた青春时代の青年像とは余りにも达う现代の气ままな若者たちの姿に、かつての抑压された、常に他人の目を意识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つた、屈辱にあふれた自分の青春の像を重ね合わせて、つぶやく、悔恨と羡望と嫉妒の混じりあつたものが多い。”在这个长句中,有两个字数在35个以上的长定语,如果不理清楚层次,按照归化的措施来翻译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译文:“这样的场合,大人们批评的很多,关于和自己度过的青年时代的青年像太不一样的现代的任性的年轻一代的样子,日语论文题目,过去被压抑着的,常常不得不顾忌别人看法的,充满委屈的自己的青春形象的重合之后的抱怨、悔恨、羡慕嫉妒这样混合在一起的东西。”这样的译文,就远不是“翻译腔”的问题了,而是“语焉不详”,根本无法传达原文的句意。因此,非按照汉语的行文习惯归化翻译不可。翻译这样的长句,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再把原文的信息按汉语的习惯重新排列组合,才能顺畅地表达语意。由于汉语造句少有前置定语的习惯,因此应这样译:“这种时候,大人们的很多批评大都混杂着不平、悔恨、羡慕和嫉妒的情绪,自己度过的青春时代和今天随心所欲的年轻人是那么的不同!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自己的青年时代总是要顾忌别人的看法,充满了委屈和压抑。”可见,强调精读课翻译练习中的归化问题,并不仅仅是讲求翻译的技巧,而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训练,就无法看懂句子,也就更谈不上理解文章了。
  
  三、精读课日汉归化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HS)]
  
  理论上认同了归化翻译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要小心,因为,由于精读课不同于翻译课,对学生而言,他们正是处于语言学习的阶段,日语水平和熟练应用的能力肯定还有一定的差距;对老师而言,精读课的翻译练习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对归化翻译的“度”有时掌握得不到位,这就容易在精读课教育中强调归化翻译时,出现民下两种弊病。
  1.有可能造成原句意思的部分丢失或随意添加。两种语言之间,能够时时处处找到对应或对等的语言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日汉两种语言由于两国艺术的异同,“翻译度”仍然很大。同时,由于翻译中人的因素很强,译文完全依赖于译者对原文的诠释,而译者对原文的诠释不可避免地受限于译者自身的语言水平、艺术水平、生活经验和审美方式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因此,任何一种翻译措施都有可能造成原句意思的部分丢失。由于强调“讲流利的中国话”的归化翻译,译者有可能由于在汉语中难以找到与原文最自然贴切的对应语料而有意或无意地舍弃一些原文意思,再有就是为求归化翻译而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造成了对原文的不忠实。
  2.很难保持原文的异国请调。日语谚语中的“二谐から目药”,有翻译成“无济于事”的,也有翻译成“白费力气”的,但也许就按照原句翻译成“从二楼滴眼药”,更能反映日本民族的艺术习俗,也更能保持原句的幽默感。过分地强调归化而丢失了原作的异国情调,也是翻译的一个败笔。关于可能在归化翻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示例讲解。要使学生明白,既不能因为强调归化而不惜对原作不忠实,也不能因为以忠实的名义去直译而译出不通不顺的句子。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加强日语学习,一方面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同时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
  高校语言专业的精读课程,作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一方面承担着教授语言的任务,一方面也承担着了解艺术、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任务。精读课的翻译练习,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句型、语法训练。在日汉翻译中强调归化翻译,一方面可以通过汉日两种语言的对比,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通过归化翻译的应用练习,学生能对所学的语法、句型及日语的语言特征、艺术习俗加深了解和理解,从而能保证日语精读课的教育质量,提高日语精读课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1984.
  [2]刘重德.翻译漫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侯仁锋,赵蔚青,钱学军.日语应试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学院出版社,1995.
  [4]高宁.日汉互译教程[M].天津:南开学院出版社,1996.
  [5]郑琼如.贴切传神搞翻译[M].上海:世界图书馆出版企业,1996.〔责任编辑:东 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