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没有NP”与日语“NPがない”结构受限比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考察了汉语没有NP”和日语“NPがない”否定结构受限的差异。NP作为类名都是人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结果,在人们认知的客观世界中不存在作为类而“没有”(ない)的情况。“没有NP” 和“NPがない”这一结构生成的过程都是:首先确认“有NP”或“NPがある”这一肯定预先假设的存在;然后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新认识否定预先假设。因此“没有NP” 和“NPがない”的成立条件就是需要这两个过程。“NP”能否进入“没有NP”和“NPがない”这一句法结构,首先由客观事实决定,只有客观事实有否定的情况存在,人们才可以接受语言中的否定形式,在这一点上汉日语是相通的;其次,在人们认知世界中必须有其预先假设,就是说“NP”必须作为一个事物而存在,只有存在其预先假设的肯定情况,才可以有否定的形式出现,在这一点上汉日语表现出一些异同,这种异同是“有”和“ある”在动态性上的表现的异同带来的,而非结构受限的本质性异同。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NP否定 没有 ない 汉日对比
  一、探讨背景
  长期以来对于“没(有)”的词性问题一直有争议,同样日语语法律界对于“ない”的词性也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没(有)”和“ない”既能否定动词、形容词,又能否定名词,这是没有异议的。
  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就能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用“没(有)和“ない”否定,例如,没有体态(姿�がない)、没有神情(�つきがない)等表述就不成立。
  石毓智(2017)认为“可以把名词分为两类:(一)可用数量词语自由地称数的为非定量名词;(二)不能用数量词语自由称数的相应地称之为定量名词。”其中定量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加‘没’否定”,并认为不能用数量词语自由称数是定量名词不能直接加“没”否定的原因。但是通过下例可以看出能不能用数量词语自由地称数并不是决定NP能否被“没有”否定的原因。
  (1) *a.没有体态。
  *b.姿�がない
  c.没有优美的体态。
  d.なまめかしい姿�がない。
  (2) *a.没有神情。
  *b.�つきがない
  c.没有懊悔的神情。
  d.後悔の�つき(表情)がない。
  上例中的NP都不能用数量词语自由称数,日语论文题目,其中(1)a与b句相对应、(2)a也与b句相对应,但两组句子都不成立。但是两组句子转换成相应的c句和d句以后,NP仍然不能用数量词语自由称数的性质没有变,但句子却都成立了。因此我们认为“没有NP”和“NPがない”不成立是应该另有原因的。
  二、“没有NP”和“NPがない”结构释义
  名词作为类名都是人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结果,在人们认知的客观世界中不存在作为类而“没有”的情况。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就是自足的,指称客观现实中的某种事物,并且,名词必然指称某种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就是说,语言中的名词必然对应于人们认知的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我们不可能否定某个类义上的名词。因此在语言中如果没有特定语境作为预先假设,“没(有)书”和“本がない”这样的否定是无法理解的。即使像“鬼”这样的抽象名词,用“没(有)”、“ない”加以否定也需要一定的认知语境。因此,“没有NP”和“NPがない”的否定只能是否定某个环境中的名词的个体义。就是说,“没有NP”和“NPがない”都是相关于某个人或某个空间而言的,即“没有”和“(が)ない”否定的是某人对某物的拥有,或某处存在某物。
  三、“没有NP”和“NPがない”生成的思考过程
  根据祝东平(2017)、王欣等(2017)对于否定生成过程的略论,生成“没有NP”和“NPがない”结构首先要确定在常态――“无”情况下的“非”常预先假设,如“应该有”或者“被认为有”;然后再以客观事实否定这一肯定的预先假设。反过来说,不能进入“没有NP”和“NPがない”这一个结构的NP,也应该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肯定的假设不可能存在,二是存在肯定的假设但客观事实没有否定的情况。
  四、客观事实的有无
  石毓智(2017)选出的定量名词(不能用“没有”否定的)中与人相关的名词占了很大一部分,我们将其分作两类:
  因为这些性质与人的具体身体部位不同,必然有并且只能有一个,不存在客观事实为否定的情况,也不存在具有多个的情况。因此,不能否定,也无需肯定;而且也无需数量词语加以称数。我们认为,这是这一类名词性词语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不能进入“没有NP”和“NPがない”结构的初始原因。关于我们的看法,我们还可以提出两点佐证。
  首先、具体的身体部位一般来说是可以用个体量词称数的,是有界的、离散的,大多数也确实可以进入“没有NP” 和“NPがない”这一语法结构。但是,人身体的具体部位也存在不可缺少的情况,例如“心”“肝”在指称具体的事物时,是有界的,可以说“一颗心”“一块肝”等等,而在比喻义上则是无界的。例如,我们在理解“那个人没有心肝”时,却不会把“心肝”理解为指称具体事物。
  此外、具体的人可以从多方面的性质加以描述,比如,身高、体重、身材、长相等等,每个方面都有正负不同的主观评价。正如上面略论的,这些表示具体人的某方面性质的词语,因为是具体的人必然具有的,所以不能进入“没有NP” 和“NPがない”这一结构。但是,石毓智(2017:159)发现“‘度量’等这些意义抽象、空灵的词语,如果加上了积极性质的意义,它们的词义就转化为具体的、完整的,也就是说成为了界限分明的个体,这样就使得它们具有了离散量的性质,因此也就可以用‘没’ 和“ない”否定。‘度量’等在否定式中发生的语义偏移证实了这一点。”
  五、肯定预先假设的有无
  上表二中B类的名词,如“怒容、凶相、胆略”等词语本身是描写具体的“人”的特殊状况或性质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句子中就不可能存在“有NP”这样的肯定的预先假设。可见这些词一般是不作为否定形式出现的。这些名词在日语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下面我们以在CCL语料中检索出来的例子及其相应的日语译文为略论对象,说明这些名词确实很少进入“没有NP”结构,但也不是没有,日语毕业论文,而且存在的例句语感上也并不别扭。下面举例说明,例句中包括NP在“没有/定语/NP”结构的用法。   (3) a.我偷眼看看父亲,他在皱眉头,然而没有怒容,他待子女最客气,决不会骂的, 更不必说罚了。
  b.私がちらっと父を�ると、父は眉を�めているが、怒った表情はなかった。父は子供にとても��して、�して�ることがなく、更に�することはなかった。
  例句(3)在前半句中提到“他在皱眉头”,这一铺垫可以让人联想到“可能有怒容”,也就是说“有怒容”的这一肯定的假设存在于例句的前半部分。这样在后半部分就可以通过对客观事实的确认否定肯定的假设。
  六、“NP”和汉日名词否定结构的联系
  我们以上的略论是以个体的人为例,其实,其他不能进入“没有NP”和“NPがない”这一语法结构的NP也同样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
  上表中这些名词在日语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它们也都不能进入“NPがない”这一结构,其原因也是“关于某种事物而言不存在否定情况”。在这一点上日语和汉语是相通的,它们反映的是人类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机制的规律上的共通性。
  上表中这些名词在日语中基本上也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它们也都不能进入“NPがない”这一结构,因为语境中很少会有肯定假设“NPがある”。
  七、“有NP”和“NPがある”的不对称性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语境中很少有“有NP”和“NPがある”肯定预先假设形式是作用“没有NP”和“NPがない”成立的一个主要因素。
  王宏(1986)、郑天刚(1990)对于汉语“有”和日语“ある”的对比探讨中都指出:在表示“发生、举行”等带有一定的动态语义时,日语用“ある”较多,汉语用“有”较少。也就是说汉语和日语的肯定假设“有NP”和“NPがある”呈现出不完全对称的联系。这是“有”和“ある”本身的区别限制,即是“有”和“ある”在动态性上的表现的异同带来的,而非结构受限的本质性异同。
  (4) a.昨日この地域では、地震がなかった。
  b.昨天这一带没发生地震。
  八、结论
  本文考察了汉日“没有NP”和“NPがない”否定结构受限的差异。NP作为类名都是人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结果,在人们认知的客观世界中不存在作为类而“没有”(ない)的情况,因此在语言中如果没有特定语境作为预先假设,“没书”(本がない)这样的否定是无法理解的。即使像“鬼”这样的名词,用“没”或“ない”加以否定也需要一定的认知语境。因此,“没有NP” 和“NPがない”的否定都只能是否定某个环境中的名词的个体义。就是说,“没有NP”和“NPがない”都是相关于某个人或某个空间而言的。“没有NP” 和“NPがない”这一结构生成的过程都是:首先确认“有NP”或“NPがある”这一肯定预先假设的存在;然后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新认识否定预先假设。因此“没有NP” 和“NPがない”的成立条件需要这两个过程。反过来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过程,就不能生成“没有NP”和“NPがない”。“NP”能否进入“没有NP”和“NPがない”这一句法结构,首先由客观事实决定,只有客观事实有否定的情况存在,人们才可以接受语言中的否定形式,在这一点上汉日语是相通的;其次,在人们认知世界中必须有其预先假设,就是说“NP”必须作为一个事物而存在,只有存在其预先假设的肯定情况,才可以有否定的形式出现,在这一点上汉日语表现出一些异同,这种异同是“有”和“ある”在动态性上的表现的异同带来的,而非结构受限的本质性异同。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学出版社,1999.
  [2]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艺术学院出版社,2017.
  [4]王宏.日语“ある”“いる”与汉语“有”“在”的对应联系[J].日语学习与探讨,1986,6:6-10.
  [5]王宏.日语“ない”“ぬ”与汉语“不”“没有”的对应联系[J].日语学习与探讨,1988,5:27-32.
  [6]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探讨[D].吉林学院,2017.
  [7]亚里士多德(方书春译).范畴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9]郑天刚.日语的ある与汉语的“有”、“在” [J].汉语学习,1990,4:28-31.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山洋介.�知意味�のしくみ[M].�京:探讨社,2017.
  作者简介:王欣(1972-),吉林长春人,日本岛根学院外国语教学中心特别嘱托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育法等探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