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母语者“以说话人为中心”的事态把握方式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事态把握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因视点不同而有别。事态把握方式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随之改变,同样的事态因把握方式不同语言化的结果大不一样。日语母语者以“说话为中心”的把握事态方式,因而语言表达主观性较强,能否习得地道且没有疑惑感的日语与这一点联系密切。希望能通过阅读本文让更多的日语学习者了解、掌握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方式,习得地道日语。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母语者 事态把握方式 “以说话为中心
  事态把握是认知语言学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词语。认知语言学将“说话前的认知活动”称为“事态把握”。说话人(认知主体)在将发生的事态语言化时,不可能把发生的事态全部语言化,也没有必要那么做。作为说话人,我通常会选择在问题的事态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部分语言化,而且这种与自己有无联系的判断主观性比较强,日语毕业论文,关于在事态中被选择要语言化的部分说话人怎么把握这些事态也极具主观色彩。怎样把握事态,怎样用语言表达,完全取决于说活人(认知主体)的自我判断。
  1.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的特点
  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的特点是“说话人(认知主体)在用语言表达所发生的事态时把自己作为原点将与现场密切关联的事态原汁原味地、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般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简单地说,日语母语者是以“我(说话人)为中心”的把握事态方式把握事态,这一点关于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教学者来说很重要,能否习得地道日语、没有“疑惑感”的日语与这一点联系密切。英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的日语表达之所以被视为不地道、不自然,是因为没有按日语母语者那样把握事态,没有按日语母语者习惯的表达方式表达。那么日语母语者在表达事态时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语言习惯呢?下面举例说明。
  1.1一对一的对话时“わたし”零体现
  在一对一的自我介绍时,日语母语者习惯这样说:“はじめまして、田中です”,而不是“はじめまして、私は田中です”。因为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特点是以我为原点的,我自然在其中,所以“わたし”不能成为把握的对象,也就没必要特意用语言体现出来。需要把握的对象是眼前发生的事态,并将该事态用习惯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わたしは”不体现才自然。“私は田中です”用于多数人做自我介绍时,为区别他人使用才是自然的表达。这与汉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零体现成了地道日语的标识。
  1.2表达情感时“わたし”零体现
  表达感觉、感情时因为是说话人自己的情感,故不必刻意将说话人自己表达出来,否则就会给人不自然的感觉。如汉语的“我好饿”、“我特喜欢日本料理”用日语表达时,汉语母语者习惯表达为:“私はお腹が空いた。”“私は日本料理が大好きです。”
  因为说话人以我为中心把握事态,说的自然是自己的感受。同样的道理,自己遇到伤心事时汉语母语者习惯说“我好难过”,而用日语表达时就不能说“私は悲しい”。“私は悲しい”适用于对比时使用才自然,即别人怎么样不知道,日语论文,但我很难过。所以在发出触景生情的感叹时,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按日语母语者的习惯表达应该这样说“ああ、かなしいなあ”。这样表达才能体现出日语母语者的“以我为中心”的事态把握特点。再如汉语的“我好饿啊”、“我好想吃生鱼片”,用日语表达时“わたし”是区别地道日语、自然日语的标识。因此,在汉日对译学习时这一点应该给予重视,否则难免出现不地道、给人强烈疑惑感的表达。
  2.“情感优先”的把握事态特点
  上面说过日语母语者“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把握事态方式,故在语言化时“我”零体现。然而,不在语言上体现出说话人不等于说话人就不在现场,说话人因事态的变化而产生的感觉、感情变化通常在句末尾体现出来,而且经常使用被动、授受、移动等表达方式表达。表达时说话人不是以客观叙述的方式将事态客体化,而是不管说话人是否在现场,都以亲临现场之感将事态确实表达出来,这种把握事态措施的特点是主观性较强。说话人把自己的感觉、感情体现出来才是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的方式,否则被视为不自然、不地道、有疑惑感的日语。例如小张对小野叙述自己昨天因朋友来访而没能学习的事时这样说道:“昨日、勉強したら、友達が来ました。”
  小张的表达方式对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来说很自然,语法没有一点错误。的确,但从语法角度考虑这是一句正确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没有体现出日语母语者的“以我(说话人)为中心”的把握事态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上文说过,日语母语者面对眼前(即使非眼前也有亲临现场之感)对所发生的事态表达出自己(说话人)的情感,即所谓“情感优先”。所以对日本母语者来说这样的表达不自然,给人以强烈的疑惑感,导致作为日本人的小野一时间不明白小张要表达什么意思。因为小张用客观叙述的表达方式叙述了这件事,朋友的来访对小张来说是好事还是给他带来了困扰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不符合日语母语者“情感优先”的把握事态特点,自然不是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同是这件事,日语母语者会这样表达:“昨日、勉強したら、友達に来られました。”
  若是在“正要学习”的前提下朋友来了使用被动表现,在语言表达中要体现出自己因朋友的来访而导致不能学习的“受困扰的内心情感变化”,如果是“说话人困惑之时”朋友来访也要首先体现出说话人的高兴、期待之内心情感变化来,因此日语母语者通常使用由授受动词构成的“~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的表达方式表达,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恩恵表現”,以此表达说话人的内心情感变化。
  3.以“我”为“原点”的把握事态特点
  3.1使用“行く”、“来る”时的“原点”体现
  上面说过,日语母语者的把握事态方式是“以说话人为中心”,换句话说是“以我为原点”把握事态。所以在语言表达时,方向性较明显。如汉语的“来、去”在使用时通常是“你来”、“我去”的思维方式把握事态,但也有例外,如对方说“你过来一下”,应答者中也有人会回答说“我马上来”的。但日语不会这样表达,因为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时一定将自己作为参照点,即“原点”,用语言表达时也体现出这一点。如上面的对话“你过来一下”日语母语者一定会这样回答“はい、すぐ行きます”。表示放移动方向的“行く”、“来る”作为补助动词使用时也是如此。如汉语在饭店见到熟人时常说的“我去打个照面”,如果是汉语母语者恐怕就会翻译成“顔を出しに行きます”。类似的还有“我去买包烟”,翻译成日语“タバコを買いに行きます”。这样的表达极具代表性,符合语法,但不符合日语表达习惯和日语母语者的把握事态特点。因为说话人在做了前面的动作之后还要回到说话人原来的地方,关于说话人来说,常常将自己的行动与说话人眼下的场所关联起来并语言化,这就是池上嘉彦在《自然な日本語を教えるために》一书中所说的与“話し手の今·ここに密着する”的把握事态方式。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出现表达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同样的场合,日语母语者会说“顔を出してくる”、“タバコを買いに行ってくる”。动作之后要回到原点,所以要体现出这层意思来。这也是日语母语者以我为中心的把握事态特点之一。   3.2使用被动表现和恩惠表现时“原点”的体现
  以往的日语教学中对于被动态和授受动词的使用仅仅限于语法的说明,如日语的被动表现相当于汉语的“谁被谁……”,仅此而已,没有以哪一方为原点的解说,所以“谁”被“谁”怎样了完全凭说话人的个人喜好。然而,按日语母语者“以我为中心”的把握事态特征,即在某一个事态出现后,说话人紧紧围绕事件发生的当下,对因发生的事态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原汁原味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表达时以“我”为“原点”。关于日语母语者来说,说话人自己作为他动词的对象成为当事者时不能动态表达,而是用被动态表达。如同是一件事,日语母语者不说“先生が私をほめました”,而是“先生に褒められました”;不说“友達が私をパーティに招待しました”,而是“友達にパーティに招待されました”这样的直接被动态表达。
  如所发生的事态关于说话人来说是不希望的、不喜欢的,语言化时仍然以我为原点将说话人的内心情感变化用被动文体现出来。如汉语的“企业正忙的时候,职员突然提出了辞职”,日语母语者习惯这样表达:“会社の忙しい時期に、急に社員に辞められた/辞表を提出された。”
  如果所发生的事态关于说话人来说是期待的、喜欢的,语言化时同样要以“我”为“原点”将说话人的内心情感变化用恩惠表现体现出来。如汉语的“忘带钱包了,正为难呢,朋友来了”,日语母语者会这样表达:“財布を忘れちゃった。困っている時に友達が来てくれた。”
  这就是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的特点,也是以往的日语语法和日语教育中不曾体现过的解说。关于汉语母语者来说这也许可以称作“日语新概念”,对汉语母语者学习者及迄今为止的日语教育都是个冲击点。在今后的学习和教育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习得的日语很难成为地道的、自然的、没有疑惑感的日语。
  4.结语
  不同的事态把握方式体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果。日语母语者是“話し手中心”的把握事态方式,因而语言表达主观性较强。“以我为原点”的主观投入的事态把握方式关于我国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教学者来说似乎还很陌生,但很重要。习得地道的、没有疑惑感的日语与日语母语者事态把握方式联系密切。希望能通过阅读本文让更多的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教学者掌握日语母语者把握事态方式,习得地道的日语。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M].日本:中央公論新社刊,1998.
  [2]近藤安月子、姫野伴子,日本語教科書に見る事態把握の傾向―中国で出版された教科書を例として[A].日本認知言語学会論文集,2017(8):296-305.
  [3]森山新,認知と第二言語習得[M].日本:図書出版啓明(ソウル),2017.
  [4]池上嘉彦、守屋三千代,自然な日本語を教えるために[M].日本:ひつじ書房,2017.
  [5]盛文忠,翻訳に見る日中両言語の事態把握の差異[J].日本学探讨,2017,(16):114-126.
  [6]李在镐,認知言語学への誘い[M].日本:開拓者,2017.
  [7]盛文忠.日本語の主語と中国の主語はどう違う?[J].言語,2017.5.
  [8]森田良行,話者の視点がつくる日本語[M].日本:ひつじ書房,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