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育法在医大学校日语教育中的运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PBL教育法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措施,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学院首创[1]。相关于传统教育措施,PBL教育法在现代教学改革和发展中是一种创新。传统的教育措施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因此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来充分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PBL的基本特点则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2],倡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探讨、讨论和合作来学习新知识,注重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使其具备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能力。在PBL的学习措施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同时在实践PBL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当前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是一致的。 中国论文网 一PBL教育法在医大学校日语教育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大学校日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双语医学人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术交流中能用日语熟练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提高其综合艺术素养,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将其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医大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通过多年的日语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语言知识,只是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特别是医学专业日语的运用能力。而医学专业日语PBL教育法强调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即强调培养学生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和医学专业日语技能,因而该措施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日语在医学专业课中的运用能力。为探讨PBL教育法在医大学校日语教育运用的可行性,近年来我们对本校的日语课程进行了PBL教育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PBL教育法的实施方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教师在开始一次新课前,应通过直接与学生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或通过略论学生以前学习的内容、以往的考试成绩等方式,了解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应因材施教,用日语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要求学生以日语进行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词汇、语法等内容有所熟悉和了解。同时,教师应针对本堂课的授课内容多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对该问题以及相关内容有了更深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在课下复习和阅读教科书时,也会遇到相关的词汇、语句或专业内容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制定一个符合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学习资料,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并相互评价学习效果。 2引发相关问题 问题的引发和提出是PBL教育模式的关键和重点,必须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一致。教师应根据本堂课的教育内容来设计问题,问题的提出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注重日语与医学知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愿意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材料的收集和问题的讨论中去。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PBL教育模式的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的教材、文献及有关的医学资料,并根据学院日语课程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在每堂课的最后布置给学生。这些问题既是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内容集合,它涉及与该问题有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领域。特别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体现出一种从日语―基础―临床的学习措施和思路,让学生领悟日语与医学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另外,由于医大学校存在着不同轨道、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自学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同,因此,问题的设计也应针对不同轨道、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出多层次和阶梯性,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度和可理解度。在此基础上,问题的设计还要尽量涉及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情境,尽可能地创设一个与其所学专业相似的真实情境,以此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此产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同时,问题设计要避免杂乱无章,逻辑混乱,要坚持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准则。 3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课下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前,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源,如书籍、期刊、网络资料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精神,提高略论表达能力,建立起和谐的团队协作联系,以便深入细致地略论问题,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讨论开始时,每组应设一名负责人,在负责人的管理和领导下,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日语论文,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汇总,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应用日语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于下次课上,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次提出该问题后,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上讲台用日语对该问题进行回答阐述。不足之处,再由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4教师的辅助角色 在各小组对该问题阐述后,教师此时应扮演一种辅助性角色,要积极参与其中,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对一些共同存在或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略论、归纳和总结,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突出之处,增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信心,因势利导,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教育水平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教师在PBL课堂上要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节奏要有较高的把控能力。教师应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问题的引发者、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这样的辅助角色。 5监控和评估 学生将讨论的内容和结果重新修定,然后上交PBL教育作业,教师再进行批阅和修改。同时,在平时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进行监控评估并给出反馈意见,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估和小组之间进行平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要对学生PBL学习的全程进行监控,在必要时给予相关的帮助,并在整个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但是要避免越俎代庖,尽量避免在学生收集资料、独立略论问题的过程中控制他们的思维,否则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于各小组提出的有建设性的问题或创新性的观点,要给予认可和鼓励,力争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对问题的略论和解决上来,引导他们对有关问题做较为深入地研讨和探讨。 三PBL教育法的运用效果 1PBL教育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角度来讲,PBL教育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其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在问题本身解决的同时,也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PBL教育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方式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式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为学知识而学习,自身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而PBL教育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学生由之前的盲目学习转变为有目的地探析问题的答案和实质的主动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终身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 3PBL教育法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Basadur认为团队存在的理由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单人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因此越快越好的问题解决和创新靠的是团队集思广益,凝聚共识[3]。由于PBL是以小组为中心,因而关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有裨益,也与Basadur的观点相一致。在PBL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助等合作形式,逐步培养出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意识与协作能力,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联系,也为自己知识的积累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扩大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密切了师生联系。 4PBL教育法能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从教师角度来讲,PBL教育法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激励他们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时刻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另外,作为医大学校的日语教师,还要对医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指导学生将日语教育与医学知识关系起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认为PBL教育法在医大学校日语教育中的运用是可行和必要的,因为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自主学习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符合医大学校日语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深入探讨研讨,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适合医大学校日语教育的PBL教育法。 参考文献 [1]BarrowsHS.ATaxonomy of ProblemBasedLearning Methods[M].Medical Education,1986:481-486.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医学教学分册,1995,日语论文题目,16(3):1. [3]Basadur M,Head M.Team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A link to cognitive style within a process framework[J].Jounal of creative Behaviour,2017,(35):227-228.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