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教育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育项目,围绕着项目来组织和开展教育,是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措施。本文通过介绍日语视听说课程中项目教育法的实施和设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探究这一教育法在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运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项目教育法 日语视听说 自主学习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7.21.039 1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此背景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学家杜威率先提出了项目教育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采用项目的形式,以成果为成绩,进行团队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主动完成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教育法在欧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法体系。当前国内正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这一学习措施,外语教育上也有一些探讨和运用,不过都集中在英语教育上。日语,作为小语种,在教育上有别于英语,有着自己的特色。注重应用的日语视听说课程多在语音室授课,一般不选用固定教材,平时由教师根据学生水平搜集合适的视听材料进行听说训练,以提高学生听、说、读、译等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而项目教育法的特点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让学习者在可操作的平台上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教育理念是完全适合运用于日语视听说课程的教育的。因此,引入项目教育法,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和完善日语视听说的具体教育实践,关于提高教育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项目教育法的特点 项目教育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育项目,围绕着项目来组织和开展教育,是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措施。它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异同。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育法则要求学生发挥主体影响,应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主动学习。传统教育时教师挖掘学生不足来补充授课内容,而项目教育法是教师利用学生优点开展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相较而言,项目教育法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达到学习和生活实践、工作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当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法和项目教育法并不是对立联系,它们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 3 项目教育法在日语视听说课程中的教育设计 将项目教育法引入日语视听说课程教育中来,将传统的教育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育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育,使学习者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中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语视听说课程教育中,将项目划分为“一个目标,三种能力,一个主题,四个模块”展开,即所谓的“1314型”项目教育法。这里的“一个目标”是指以培养运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三个能力”指听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一个主题”指教育内容和项目活动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四个模块”是指课堂上技巧讲解、情景模拟、翻译训练、检测评价这四个部分。 教育设计第一步,确定课堂主题。这个项目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发挥引导影响。选择时遵循兴趣准则和运用性准则。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日语毕业论文,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动力。其次,注重运用性,围绕日常场景、社交礼仪、商业会谈、外事翻译等常见外语使用场合进行练习,有助于巧妙地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日语视听说课程一般放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这个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日语基础知识,缺少的是实际运用的机会,而且很快面临实习,需要这种实践性、灵活性较强的训练机会。 第二步,选择长短合适的、难度适中的视听材料。视听材料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视听材料的选择一定遵循短而精的准则。在学生学习中,视听材料一方面可以起到示范性的影响。比如,日本人社交场合的一些礼仪,如何交换名片、如何自我介绍等,完全可以通过录像的形式进行示范。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听力和反应能力。对视听材料听懂多少,理解多少,直接决定着后面学生项目分组中的发挥。视听材料的难度要与目前学生的日语水平相吻合。 第三步,将学生分组,模拟情境,进行角色分配。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听、说、译等方面的训练。这个部分最能体现学生运用能力。没有死板的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经验,有意识地进行发挥。在模拟的场景下,各小组成员根据角色定位,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适当指点。 第四步,检测评价。抽选其中一组成员在全班面前进行演示,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或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教师对项目完成质量提出评价和总结。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思考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得到能力上真正的提高。 总之,在日语视听说课程中设计项目教育法时,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准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 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项目教育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 4.1 课堂时间分配问题 日语视听说课程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播放视听材料。视听材料播放时间太短无法展示主题和要表达的内容,时间太长又占用了后面练习的时间,无法让学生达到充分练习的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密切关注时间分配,对整个授课过程要做好统筹规划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严格选择视听材料。日语视听材料建议以15分钟长短的科教片、短片为主,以利于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发表时间。 4.2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日语视听说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育法以后,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对主题有充分的认识外,还要随时应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这是教师无法在课前进行准备的,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才能较好地给出回答。 现在的学院生有个性,有主见,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很多。不仅如此,随着电视、手机、网络的普及,学院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果教师不能每天坚持学习,保持知识更新的话,那么很可能无法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者对学生提到的信息,呈现出无知的状态。项目教育法在大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必然也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4.3 学生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分组进行练习,最后发表时各个组员需要密切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项目。但具体实施时,学生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很有个性,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组员,导致成员之间产生矛盾;有些学生日语表达能力较差,在组织中跟不上其他组员的进度,情绪上逐渐走向消极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分组时要本着自愿的准则进行,同时做好搭配,注意好、中、差的平均分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事先跟学生做好沟通;要跟学生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各小组成员之间友好合作才能带来整个团队的进步。 4.4 发表内容缺乏新意,重复性高 刚开始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练习时,各个小组的发表内容雷同甚多,缺乏新意。同样的对话和内容进行重复,不仅令人觉得枯燥无味,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起不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不妨在前一次授课结束时,将下一次授课的主题内容透露给学生,让学生做好预习。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让学生事先思考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并且明确规定各组发表角度禁止雷同。这样一来,如果一个班被分成了五个小组,那么围绕同一个主题就会从五个角度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全班同学的视野,而且长久下去,学生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不仅投射在日语学习上,对未来、对人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5 结语 项目教育法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完成任务中习得知识,是促进探讨性学习的重要策略。将项目教育法运用于日语视听说课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内容丰富的视听任务,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锻炼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教育中学生缺乏自主参与和实践锻炼不足的缺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探讨性学习的开展,日语论文,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学生听说技能和团队交流协作等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语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亚晔.项目教育法在高校高年级日语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7,(15). [2]刘宁.日语视听说课程教育研讨[J].今日南国,2017,(9). [3]王立飞.现代外语教育论[M].上海教学出版社,2017. [4]王永秋.口译听说技能训练[J].中国科技翻译,2017,(4). [5]吴文.项目教育法在加拿大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辽宁医大学学报,201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