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单元契合型的“日语听力”课教育模式[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日语听力”课教育需要从辅助性课程向基础性课程转变。要点在于增加教育时间内的单元设置,按难度、讲解要点的不同,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多单元契合型教育模式。通过应用多种类素材,提高学生对输入型语言的解析能力,同时以知识量的扩展为基础,提高日语综合应用的能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多单元 契合型 输入型 素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2.049
  0 前言
  听力课是外语基础教学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初高中阶段开始,学校就普遍开设针对英语及小语种的听力课程。学院的专业外语教育体系中,听力课亦占有一定比重,不过听力课的受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学校层面上,其教育工作量系数多被规定为低于基础课;教师层面上,多采用课上大量播放影视剧集的手段。由此,学生也很难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听力课。但听力课在授课手段上有明显的优势,视觉、听觉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达方式较之书本,更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方便传达知识信息。如能合理安排听力课的内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听力课在日语教育培养体系中发挥更好的影响。
  1 对“日语听力”课教育理念的思考
  1.1 听力教育的基本原理
  “听力”在外语学习中,本身是个伪命题。除了接电话、听力考试等特殊情况下,人们很少会单独依靠听觉来完成对语言信息的辨析。在多媒体设备及丰富视频资源的辅助下,现代听力教育实为视听教育,从以往单纯通过语音来辨识语言,到通过以视觉辅助听觉来解析语言信息,这种模式更符合外语学习者在运用外语时所面临的真实环境。
  在语言运用系统中,以外语学习者为中心,按信息的传播方向分为两类,“听”、“阅”属于信息输入系统,“说”、“写”属于信息输出系统,二者为不对等联系。即语言运用者能听懂的、读懂的与其能表达出的内容相比差距很大。同时还存在绝对不等和相对平等。绝对不等是指每个人能说出的和能写出的内容,存在明显的个体异同,通过外部训练手段能起到的提升影响有限。而在“听”和“阅”上,个体的异同不是特别明显,即语言使用者个体间对公共信息基本意义的解析能力是相近的。这意味着在选取教育素材时,教师有较大的参考范围来选择多样化、通用性的教育素材,而不必太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异同。
  1.2 素材的选择
  外语学习者需要对周围人群及各种媒体传递出的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人际间直接传递的信息中,就有根据联系远近、社会联系属性、感情状态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多样化语言信息。同样,在媒体传递的信息中,按视频信息的内容特点,又分为事件传播型、意见交换型、即时互动型及综合型等内容。因此听力课的选材要避免单一化,要形成有内在逻辑的组合,在固定教育时段内让外语学习者学会应对不同条件下的语言信息,形成综合视听能力。
  2 基于新教育理念的单元设计
  2.1 教育单元的构成
  本课程以视听复合媒体的信息源为主要素材。为了使信息源的属性更接近日语学习者所面临的真实日语运用环境,课程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新闻单元、纪录片单元、对话单元、综艺单元及听力题单元。听力题单元的设计,是为在日语四、八级等资格考试前,培养学生的听力解题技巧而设,为非常设单元。
  本课程的结构设计中,取消了教科书类的套路式音频听力,这种素材不适合现代视听教育的需要,单一媒体刺激针对的是听力考试题型的训练,对提高日语学习者的综合听力能力并无明显益处。而现实生活中的视频资料能将语言立体化、形象化,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上佳工具。另外,本教改课程也不使用电视剧类及电影类素材,因为影视剧类素材中的语言虽然丰富,情节吸引人,但与日语学习者面临的实际运用场景相差很多,影视剧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不适合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运用。
  2.2 各单元的要点
  新闻单元中,根据媒体特点不同,分为播报类新闻和解析类新闻。这种分法是基于新闻特点而定,如NHK的新闻属于基础视听新闻,时长在1至3分钟。该类新闻偏正统,播音员感情较平淡,新闻的节奏直线化,日语毕业论文,适合作为视听教育课程的热身素材。与NHK作为国家级媒体相比,朝日电视台等媒体的新闻节目少了一些限制,主播情绪较明显,屏幕画面设计及现场采访报道中,会加入节目制作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的表达多是和观众的情绪相近的,因此这类电视台的新闻编排方式更容易调动学习者的兴趣,适合安排在NHK新闻之后使用。解析类新闻素材中,通常对特定热点事件加以图表、漫画、3D动画等辅助内容,丰富的视觉信息源降低了解析难度,可提高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纪录片单元是课程的重点内容,多选取日本社会热点问题、复杂问题进行深挖,亦有对历史艺术内容的深度剖析等,其内容有助于学习者了解日本社会的内在矛盾。在使用的语言上,纪录片中出现的词汇涉及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是专业日语学习者在基础教材之外需要熟练掌握的词汇。
  在对话单元中,素材包括个人演讲、集体辩论等。这类素材的信息解析难度高,虽然有人物表情、动作及少量字幕提示,但仍然不好理解。在语言内容上,对话中频繁出现日语特有的敬语体系和连接体系,这对日语学习者锻炼以口语形式表达思维内容有很好的促进影响。
  综艺类单元的安排有相对特殊的目的。由于综艺性质,节目中人物的语言表达速度经常过快,不符合正规语法的口语形式应用较多,且因为节目的节奏又不适合逐句讲解,这导致虽然场面热闹,吸引注意力,实际上对学习者的日语能力提高是有限的。但该类节目可以使学习者感受真实的日语对话,了解日本人的创意性娱乐风格,同时有助于扩展视野,调节课堂气氛,对学习者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日语训练后转换情绪有重要影响。
  3 各单元的教育方式
  3.1 单元间的契合顺序
  各个单元的位置安排是根据其自身的语言特点、难易程度而定,覆盖多种视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单元间的契合方式和教育重点做出合理安排,以使其发挥提高日语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影响。   本课程中各单元间的连接方式是:首先是新闻单元,包括事件类新闻、解析类新闻。其次是纪录片单元,接下来是对话单元,最后是综艺单元。在临近重要资格考试时,增加针对性的听力题练习单元,安排在课程开始时段。以上安排是基于难度渐进的思路,从基础视听开始,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而后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兴趣。纪录片单元时段较长,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加知识储备。在随后的对话单元中,由于难道较高,适合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听力教育热身后,以更好的状态来参与高难度的练习。最后的综艺单元时长较短,通过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来展示日本社会大众艺术的特点。
  3.2 各单元的讲解方式
  在固定的教育时长内,让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是困难的,这要求授课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节奏,不能从头到尾采用一个方式讲解,应该突出每个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提高各个单元间的契合度,形成联动的教育效果。同时,为提高听力课的针对性,不强调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反馈,控制提问次数,坚持教师主体的输入型教育。
  具体方式上,在新闻单元部分,以讲解关键词为主。新闻类素材的语言表达模式相对简单,且常用的语句频繁出现,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对特定词汇及背景知识的了解则较少。通过重点讲解,容易让学生主动将词汇与相关语法现象关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
  纪录片单元的内容是讲解的重点,因为纪录片中包含旁白、采访、现场报道等元素,语言应用多样化。同时NHK等电视媒体的纪录片一贯挖掘深度内容,具有相当的知识量,在提升学生求知欲,提高其课上注意力方面有优势。纪录片中出现的词汇远超过基础课上的内容,因此对这一部分采取逐句解释的精细讲解方式,但同时也要避免面面俱到,混淆听力课和基础课在功能上的区别。
  对综艺类内容以要点讲解为主。综艺类单元所占时长较短,但课下选材工作量大。本课程不会在同类型题材中重复选材,而是选取某一类型题材中的代表性节目进行讲解后,引导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同类节目。在课后自学环节,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为每两次课(一周)指定一名同学,由其自行组织素材,为同学做10分钟的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的课上参与度。
  4 授课效果的评价
  关于授课效果,从教评成绩上看,经过四个学年的教育实验,学生自主打出的教评成绩都在98分以上。学生普遍反映教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授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授课内容运用性强,讲解细致到位等,可以看出师生在这套教育模式上配合顺利。
  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在经过一个学年144课时的授课训练后,对不同环境下的日语的适应性,及通过视听媒体来快速解读日文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由于素材选择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化,学生可以将听力课上学习的内容与翻译课、概况课等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实现了“日语听力”课从辅助性课程向基础性课程的转变。
  5 结论
  授课效果证明,这一“日语听力”课程的设计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单元有效契合的方式,日语论文题目,属于对教育模式的扩展,考虑到了日语环境多样化、学生注意力波段化、教育重点分层次化等多种要素,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方案;第二,教育方案有明显的时效性。新闻和综合类内容都紧跟日本社会热点问题,做到了外语学习中知识量与语言能力的良性互动增长;第三,该课程设计需要与培养体系中的其他课程相配合,单一的输入型教育有利有弊,只有在其他环节上增加学生“说”的训练,即增加输出型教育,才能使该方案起到理想的影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