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育法在日语泛读课程教育中的运用性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问题教育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育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措施。在日语泛读教育中,合理应用问题教育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深入研讨日语泛读教育中问题教育法的有效应用,关于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泛读教育 读解能力 问题教育法 日语泛读有的学校也称为阅读课,通常作为与精读课相辅相成的一门主干课程,被置于日语系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大量阅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并提高读解能力。泛读课的教育是日语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究新的教育方式,是提高课堂教育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一、传统教育法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泛读课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翻译法教育,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往往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等把握阅读文本,学生通常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和信息。常规的教育流程是先由学生进行阅读、翻译,然后教师进行译文纠错并对单词、语法做出讲解,最终归纳总结文章大意。或许不同的任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有所不同,但从教育过程来看大致相同。这种授课模式,学生主要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措施单一、枯燥,严重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气氛的活跃。从学生的日语系四八级考试及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的情况来看,读解题是令多数学生比较头疼且失分较多的题目。因而,探求高效教育措施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成为势在必行的探讨课题。 二、问题教育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问题教育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育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措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措施。 采用问题法教育,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散性思维能力等,日语毕业论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学生对课堂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得不到强化,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问题教育法将课堂还给学生,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探求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养成。 问题教育法以问题组织教育,通过发现问题、略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育没有或很少为学生提供积极质疑、深度思考的氛围或条件,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思考能力不足。问题教育法下的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学习,在解决固有问题的过程中发掘新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章,有助于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养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 3.增进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合作精神。 问题教育法下,不是所有问题靠每一个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通常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分享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措施,相互进行意见的交换和交流,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进学生间的沟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4.关注学习过程,日语论文,改变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育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一次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问题教育法下,学生得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其日常的课堂表现可以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客观、具体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由此看来,问题教育法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 5.发挥教师主导影响,强化教育效果。 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而问题教育法下的课堂,教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教师在教育中不再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而是可以帮助到每一位学生,使其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有效地强化课堂教育效果。 三、问题教育法在日语泛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问题教育法的具体应用可以分为两种操作措施――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前一种措施是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前设置好相关问题,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由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完成阅读任务,培养阅读能力。后一种措施则是由学生自行设置问题,并自行解答,无法作答的情况下可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共同研讨。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不同小组之间将问题进行互换,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答。 任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措施要求任课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备课,熟知文章内容,并根据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将问题抛出,边阅读边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如此一来,既能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提出问题的措施,则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将学生按照每组3―5人的比例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教师提前将整篇文章按照内容的紧密联系分成几个部分,将不同的部分分配给不同的小组。然后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关于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组员之间讨论确定答案,也可以小组之间互换问题,互相解答。最终答案不明确的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讨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将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讨论解答。每课结束,小组成员将问题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供学生在课下思考、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学生会逐渐对读解题的命题角度和考察内容有所参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容易出题目的内容和细节。在初始阶段,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问、找不到突破点,所提的问题多数是围绕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同义词的替换等展开。经过不断的练习,提问的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由单词上升到句子,再由句子上升到篇章。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育及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这种方式比较认可,彻底改变了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学生的读解能力及考试准确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克服对读解的恐惧和厌烦心理,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四、问题教育法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教师在教育中的设问与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让学生望而却步;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要做到“暗示”。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提醒、引导,使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2.问题教育在理念上,不要为问题而问题,而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而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教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略论和解决的过程上,关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唯一的标准答案。为此,教师要在教育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首席”,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裁判”和知识的“权威”。 3.问题教育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无疑要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同时要注意归纳、综合,进行集中性思维,使二者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同时,做好知识的建构与积累。学生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问题的。 4.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的联系与影响。问题教育,要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指导。也就是要把教师教育的主导落在学生的主体的活化与能动性的发挥上。为此,问题教育对教师的主导影响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教师要努力在教育中“唤醒”学生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拨”问题的关键处,使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索中略论、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总之,要使问题充满教育过程,不止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传统的翻译教育法虽然措施单一,但能够强化学生词汇、语法知识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问题教育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与传统的翻译法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在教育中将翻译法和问题法教育法进行有机结合,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凯.浅谈阅读教育中的问题设计与运用[J].国外外语教育,2017(3). [2]谷欣雨.问题教育法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4). [3]季正宏.创设“学生问题教育法”的教育模式[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4]张理,张焱.问题教育法及其在本科教育中的实施探讨[J].科技信息,2017(23). [5]张彦.英语“问题教育法”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1). 青岛农业学院院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ZD2017048。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