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的"萌"文化[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从"萌"字的含义为开端,向大家阐述了日本的"萌文化",关于我们正确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更好的认识日本社会提供了有力参考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萌 萌文化 萌族
  萌的起源与发展 一般认为,"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变化而来,来源是出自日文的IME输入法。"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热血类著作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日语毕业论文,就是"Mo E(もえ)"。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为了区分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路黑语。 另一个说法则跟汉字的本身意义有关。根据《商务学生词典》,"萌"指草木发芽,比喻事物的开始,所以用作"开始吸引目光"的"引申义"也是有可能的。也有说是指看到美少女时,就如春天降临一样的感觉,而草木萌芽则在春天,因此就借用来代表这种"心花怒放"的感觉。
  最初,"萌"是日本动漫族之间的通用语,"萌"的对象特指动漫著作里那些年幼、单纯而漂亮的小女孩即所谓"小萝莉"。她们的特点是"犹如萌芽般"的娇嫩、单纯和可爱,并以大眼睛、制服、超短裙、长筒袜、兔耳朵等为特征。
  和一般沉迷于电玩和动漫的人不同,这一类"萌"的爱好者,不可避免的在性观念上受到质疑,简单的说,可以说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很差,不善于和异性打交道、性格内向、害怕受挫等,但令他们感觉"萌"的往往是少女,这又流露出怎样的信息,此处可以提到2017年奈良发生的一起小学女生被杀事件,记者也是漫画家的大谷昭宏推断凶手是一个迷恋电玩中虚拟人物的宅男,并为之取了"虚拟人物萌族"的新称呼,后来,落网的真凶是曾有猥亵幼女前科的惯犯,也没有可玩游戏的电脑,大谷的推理并不准确,该事件引发了当时舆论界的强烈论争,特别是"萌族"们感到被贴上了恋童癖的标签,声誉受到了侮辱,但尽管大谷判断有误,"萌族"们在对少女人物的幻想上体现出的占有欲、依赖感和操纵欲,的确值得深思。
  后来日本人"萌"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美少女和美少男的形象,而且不再限于可爱、帅气者。顽皮、呆板、冷酷甚至说话带口音(特别是关西口音)等都被统统归到"萌"的谱系里。"萌"最初仅限于形容"虚拟角色",后来又被形容真人、小动物、物件等等。
  "萌"被人们用来形容一切能让自己产生喜欢、倾倒、兴奋或执著等感情的东西。只要你觉得什么东西好,好得打动人心,就可以来一句:"好萌啊!"日本社会广泛流传的"萌文化"的对象应当是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或物品,它所包含的也是一种"内心燃烧"般的共鸣。
  "萌"与"可爱"不等价,因为除了"可爱"外,也可以由其他特点引发萌的感觉。从这一点上说,"萌文化"在中国多少偏离了本意。一些日本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萌",现象,并称之为"萌学"。有些学者认为,在传统日本社会,各种限制和约束使得人的情绪受到了压抑,这使得他们反而关于刺激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加渴望,换言之,"萌"是一种"希望得到刺激和激发的愿望"。
  "萌文化"约在2017年,以东京秋叶原为中心开始流行开来。2017年和2017年,"萌"当选为当年日本全国第一新潮用语。很多日本年轻人不再用"喜欢"、"可爱"、"精彩"之类的词汇,而一概代之以"萌"。2017年时,20岁-24岁的男生,15岁-19岁的女生中不少人表示自己言必称"萌"。有年长的日本人抱怨,"萌"在古日语中是高雅词汇,而现在却是"最被滥用的俗语",用起来没有任何章法,还衍生出一系列如"萌系"、"萌点"、"萌战"等五花八门,却让人迷惑的"萌词汇"。
  "萌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一种调味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给人们"减压",让他们关于枯燥、痛苦的事情一笑了之。最近,日本老牌政治家龟井静香出了本书,一看封面就知道是专找"萌点"贩卖,连自卫队招募新兵也用"萌"来做宣传,号称自卫队是最"萌"的上班地方。可见,日本文化大有泛萌的趋势。
  在日本历次政治选举中,为了让对政治冷淡的民众关注,一些娱乐杂志通常会将明星候选人过去的"/迦/迨/"列出,并评选出谁的故事最有意思,谁的长相和性格最"萌"。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麻生太郎和鸠山由纪夫,国民新党党首龟井静香都曾被冠以"萌"的称号。在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一家游戏企业特别推出一个超萌卡通形象: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头上顶着一节黑炭,鼓励首都圈的民众要自觉节电,民众反映说,这个"萌形象"调节了气氛,让人们暂时忘却了地震的痛苦。
  同时,日本也有很多"萌法学探讨所"、"萌经济探讨所",这些机构通常用漫画、戏剧等生动的方式向人们传播相关知识,让人们省去理解和学习复杂专业概念的痛苦。在日本商界,找民众的"萌点"被视为是一条基本准则。日本人森川嘉一郎在其《萌的都市秋叶原》一书中写道,在未来,东京等城市的布局将不能再用景观论、规划论和共同体论来解释,而将按照人们的兴奋点,用"萌"的准则来组织城市。
  日本御宅族和动漫迷们已经将"萌文化"逐步推向社会主流,甚至出现了"萌产业"、"萌商标"、"萌经济"、"萌股票"等等说法。大量"萌"系漫画、杂志,给低迷的日本出版业带来巨大效益。
  不光中小企业争相投资"萌产业",日本各地都迫不及待地将"萌"与观光紧密结合,"萌寺庙"、"萌神社"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日本大型电器企业正在开发"萌家电",将电视、风扇、空调、音响等拟人化,使"主人"一到家便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据统计,日本"萌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88亿日元。还有专家表示,日语论文,"萌"市场的总规模会达到数万亿日元。
  日本的"萌文化"除了在日本大行其道以外,对亚洲诸国的作用也是深远的,例如大家熟悉的网络语言"萌萌哒"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卖萌"还被认为是一种"示弱"的智慧,因而广泛运用于营销、公关领域。诸如美女城管执法队、公司形象拟人化、明星自黑扮蠢都成了效果良好的营销案例。
  此外,在东亚各国普遍等级观念森严,规矩繁多的背景下,偶尔卖个萌也可以成为人际联系的"润滑剂"。例如在日本职场,可爱的下属容易得到上司的喜爱,同时,上司也不会把可爱的下属视为威胁,这样上下级联系就变得比较融洽。
  参考文献:
  1.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2.王东《别跟我说你懂日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3.宫泽洋《重新发现日本》北京联合出版企业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