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文化教育是跨文化教学中“交际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日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识,但是,关于该课程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处于探究阶段。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语毕业论文,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日本茶道课教育经验,就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育中的运用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教授计划做了思考和总结,以期与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教师交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教育;必要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216-02 一、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关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本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本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融洽地处理在日资公司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近年来高校也逐渐增加日本文化课的比例。大部分的专业外语院校都将日本文化课设为必修课或者专业课,但是,教育方式比较单一,近年来使用多媒体教育的方式进行授课。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将抽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想象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教学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讲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育,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实施个性化教育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师”。日本茶道课程为理实一体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日本茶道仪式、点茶、环境的布置等去体悟日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日本茶道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作用深远 日本近代文明启蒙重要人物冈仓天心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他所写的《茶之书》作用深远,是西方人了解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茶之书》正是以茶道为切入点,全面地剖析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介绍日本茶道的缘起、传播、品茗环境、仪式以及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可见,要了解日本文化,了解和学习日本茶道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以日本茶道建筑为例,日本茶室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室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主要是由竹、木、草、石搭建而成。茶室小巧精致,以四叠半榻榻米为正常规格。茶庭是与茶室相配套的庭院,也称作“露地”,即是洗涤心灵,让人忘却俗世烦恼的地方。庭中设水手钵,如茶室之前先洁手净心。茶室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所追求的美感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作用。后人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称为“数寄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日本茶道》教育设计 (一)《日本茶道》教育目标设定 日本茶道教育目的是通过学习日本茶道的渊源、传播、仪式、品茗环境以及茶道美学,思考日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茶道动作的基础上,把日本茶道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同时,日语论文,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日本茶道》教育内容设定 《日本茶道》教育计划表 首先是了解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最初只是在天皇、贵族和僧侣间流行;到镰仓时代,在荣西禅师等人的大力推崇下,饮茶风气逐渐走向平民化;16世纪初,日本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中国模式,瓜熟蒂落,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推崇的草庵茶道融禅宗思想、歌道、日本民间文化为一体,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茶道。时至今日,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行为礼仪规范。滕军教授认为,日本茶道艺术是美的宗教,日本有两种茶道文化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紧密的关系。抹茶道以为饮用珍贵的抹茶为主,主要茶道具是茶碗和茶筅。煎茶道诞生于100多年前,与我国的明清文化有紧密的关系。煎茶道使用的是茶叶,以壶泡茶为主。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形式,如今,以千利休为流祖的三千家仍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学习抹茶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较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可以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去探究和寻求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所在。紧接着是对日本茶道建筑、茶花的介绍,日本人对“空寂美”、“无常美”、“残缺美”的崇拜在此一一体现。最后是日本茶道主要经典作品《南方/h》、《茶之书》的赏析。 (三)《日本茶道》教育措施的研讨――以“抹茶道礼法与点茶”为例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谨、繁琐的程序,注重主客之间的礼法,小小的茶室将能乐、俳句、水墨画等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受禅宗的作用颇深,形成了“空寂”的美学思想。茶人只有亲身这样的环境和过程,才能够切身体会“和、净、清、寂”的茶道思想,因此,抹茶道礼法与点茶的学习重要是以实践和课后总结为主。 1.课前准备道下: (1)装饰道具:挂轴、香炉、花入; (2)点前道具:香合、炭斗、羽帚、环、火箸、灰器、灰匙、灰敷; (3)点茶道具: a.风炉:煮水用的炉子。 b.釜:煮水用的容器。 c.风炉先:风炉前面的屏风。 d.盖置:放盖子和柄勺的道具。 e.棚:点茶时摆放茶具的支架的总称。 f.茶入:装抹茶的罐子。 g.茶勺:取抹茶粉的勺子。 h.茶筅:点茶的器具。 i.茶碗:点茶以及装茶汤的碗。 j.建水:盛放废水的容器。 2.点茶的流程: (1)客人入席:客人入席之前应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茶室举办的地方,不得迟到也不要太早到达。经过茶庭,踏着飞石,在手水钵旁洁手净心之后方可通过躏口进入茶室。躏口是茶室矮小的入口,不冷尊卑都必须屈膝弯腰才能进入,当年丰臣秀吉权倾朝野,参加千利休茶会时也是如此。 (2)拜见床龛:在床龛前跪坐,对着挂轴、插花、风炉等行礼,是入席后的重要仪式之一。 入座、敬礼:跪坐,上半身稳静地弯曲,两只手掌完全贴在榻榻米上是最正式的礼仪。 点茶:主人煮水,取茶粉,点茶。 (3)品茗:主人点完茶之后,端出来与客人享用。客人行礼致意表示感谢。把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右侧转两圈,然后分几口慢慢享用,不可一口气直接饮用完毕。喝完之后拜见茶碗。 以上是抹茶道实践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对茶道礼法以及流程背后的茶道精神和美学内涵做一个研讨。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课程呈现的知识是有限的,经过实践学生对日本茶道的礼法、茶室的布置、点茶的技巧等方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对此加以引导和总结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提到,为何茶室设置风炉于榻榻米上,但是有些时候却放置于榻榻米下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略论,让学生思考物象之后的日本文化和美学内涵。 日本茶道注重茶会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常,茶室的设计以及器具的准备要根据时间与空间而设定。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h》中提出,夏日茶会与冬日茶会有所区别。他说:“夏天的茶道秘诀是要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清凉,而冬天的茶道秘诀是让人感觉到温暖。”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将烧水的炉子放榻榻米下面,以供取暖,而炎热的夏天则相反。这种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的细节处处可见。茶会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茶人用心经营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茶会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也都是不期而遇,都是当下的情感,可遇不可求,此生仅有,也就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一期”值得是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茶会在变幻无常的时间与空间里都是一生一次,独一无二的相聚,主客之间都要珍惜当下相聚的时光。“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原文是这样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为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源自佛教的无常观,意味着世间是无常的,短暂的,人的生死聚散也是无常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无常观深深地渗透到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里,它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生命的理解,小林一茶的名句: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译为“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这正是对浮世无常的感慨。这种无常观在日本文学中比比皆是。 在无常观进行阐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意识产生的原因,它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日本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日本民族关于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感悟更为深刻。 三、结语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探讨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相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日本茶道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茶道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体悟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略论日本国民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日本文化,尊重日本人际交往规则,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运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学文员会职业技术教学中心探讨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措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h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企业,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