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现如今是一个文化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世界各地文化的探讨。在日本学探讨中,日本文化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从文化中理解和把握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问题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的本身。本文论述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研讨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希望能为探讨日本文化的专家们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88-02 近年来,许多探讨日本文化的专家和学者都对日本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日语论文,有的把日本文化解读为唯美文化,有的则把日本文化称为武士文化,其实,这些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文化,包括日本文化,是有很深的内涵与多样性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总是在“变”。也就是说,文化是特定社会的文化,不一样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某一时代具有某一特征。而作为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则具有人类的共性(世界性),同时也具有民族的特定性(民族性),还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稳定性),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也在吸收不同时代的特点(变异性)。本文挖掘出了日本文学潜在的特征,以此来探讨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一、日本文学发展历程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因此具有独特的特征。在一个时代中,日本文学可以作为主流文学被人们所认可,也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被传承下去,而不被新型的文学所淘汰,因此现在的日本文学身上还有许多旧的文学形式,并没有被新文学全部代替。例如日本的抒情诗,在古代的抒情诗格式中,短诗是主要的形式,而室町时代的俳句则可以看作是短歌的演化产物。俳句中也包含日本的传统文学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闲寂感”。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被人们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他将这种“闲寂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种别致的风雅美,拓宽了日本诗歌美学范围。历史进入20世纪,日本接收了大量的欧洲文化,因此日本文学又呈现出了另一种形式,这些多种多样的日本文学形式,例如平安时期的“物哀”、江户时代的“风流”等不仅没有跟随旧时代一通消亡,反而被新时代所接受,继续传承与发展。总而言之,日本文学的发展特征是新旧共存而不是新文化代替旧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统一性。 二、日本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概述 我国的文化不受城市的约束,而日本不同,文学活动只集中在较大的城市中,尤其是京都。公元9世纪以后,日本多数文学活动都活动于京都,其他城市则逊色很多。18世纪以后,江湖文学兴起,江户与京都逐渐成为了文学中心,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变,京都一直都是文化的中心,直到明治维新,东京才逐渐成为了文学的中心。 另外,文学的阶层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在平安、镰仓时代,文学阶层主要是贵族、僧侣等人;江户时代的文学阶层主要集中在武士、町人、商人和农民。文学阶层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文学形式、素材的不同。 日本文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学家都会被编入一个封闭的集团内,例如平安时期的贵族集团、德川时期的武士集团等,会得到该集团内部人员的支持。 三、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一)倾向“物哀”,远离政治 世界上大多数文学著作都与政治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的文学,与政治关系很密切,我国诗人白居易就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者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许多著作也与当时的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但是日本却不是如此,日本文学呈现出了很强的脱离政治性,明显区别于世界文学。下面本文就对日本文学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加以研讨。 1.日本文学脱离政治的原因浅析。上文我们略论了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不同文化阶层,这些文化阶层都对政治不感兴趣,例如古代的贵族、中世纪的武士、近代的农民等,另外还有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从事这些文学的人也同样不关心政治,犹如局外人一般。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日本文学原理政治的独有特征。 2.日本文学的倾向――物哀。所谓“物哀”就是指人们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动而产生的或悲或喜的优美、纤柔的情绪,是日本传统审美观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也与世界文学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传承了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源氏物语》中,“物哀”一次出现了十四次,使“物哀”成为了独具一格的日式浪漫。日本文人在遇到一些事物后用语言文字将心中所想书写出来,就形成了“和歌”或”诗歌”。所以说“物哀”是日本文人表达心境的一种方式,把人类最真实的感动表达了出来,对日本后世的人生观与审美情趣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崇尚“物哀”是日本文学家的普遍特征,他们一般看中柔美的情绪,特别重视腼腆、文雅等风格。再者,女性的情感普遍比男性细腻,这使得古代的文人中有一部分都是女性。女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日本文学的哀怨、惆怅等风格更加明显和深刻。甚至有学者说,是女性造就了日本文学惆怅的基调。 总而言之,日本的文学家都比较认可艺术必须要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要高于政治和现实。他们认为,一旦文学与政治有了关系,那么这种艺术将不再是高雅的,沦为庸俗了。所以,尽管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作用很深,但是崇尚“物哀”这一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物哀”也成为了评价日本文学著作优劣的重要条件。 (二)既注重继承沿袭,又注重吸收变异 从整个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日本文学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并且将这些文化化为己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日本的古代文化与中国一脉相承,汉朝以来,中国各个朝代的文化对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甚至于日本的文字都是由汉字演化而来的。古代的日本文学家对中国的文学都非常熟悉,例如《源氏物语》就是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挖掘了很多素材,才使得文中的贵族生活描写的如此细腻,再例如日本的一些神话和故事,都能从中找到中国的影子。这些文学家对中国古籍的借用不仅限于文字方面,他们往往能抓住文化的内涵,将之不露声色地应用到自己的著作中。中国的一些文学大家在日本也是享誉盛名,诸如白居易、苏轼、罗贯中等,中国的文学著作同样受到了日本人的追捧,像《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的流行,对日本的读本创作就有很大的作用。 汉诗作为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日本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其风格的转变都受到了中国很大的作用,例如其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中的诗篇就可以看出是受了中国古诗从六朝到唐诗转变的作用,内容也受到了中国宗教观念的作用。日本的小说也有许多“翻案”文学,这些著作关于日本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巨大的推动影响。 19世纪,日本发动了明治维新,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开始向世界追求知识,这促进了那个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推动下,欧洲的文化传到了日本,迅速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了日本的近代文化活动,使日本文学也加入了世界文学行列。传入日本的欧洲文化中,有英国的功利主义、法国的自由民权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后来还有德国的国家主义,这些文化对日本人民的思想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造成了日本文化的重大转变,使日本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文学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内,日本的文学流派逐渐增多,无论是哪个流派都有借鉴西方的审美和美学理论。例如川端康成创建的新感觉派,这一流派强调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在日本古典文学“物哀”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的现代流派观点,在变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对西方文学多有借鉴,例如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略论等。而当代的日本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就更为明显,例如三岛由纪夫等人的创作等。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收,日本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多元化,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将日本融合的文化分成了四类:(1)大乘佛教中的哲学;(2)中国的儒家学说,尤其是朱熹的观点;(3)西方的基督教;(4)马克思注意思想。加藤周一还说:在日本文化背后,可以看到三种世界观,即外来世界观、传统世界观、文化的外来世界观。 (三)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纵观日本的文化史,日本文化一直在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并变为己用,不断为日本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日本文化能够经久不衰,延续至今。另外,日本文学还有另一种特征――盆景趣味,这是日本文学抒情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将中国的文学与日本的文学结合来看,两者都具有阴性特征,也就是说中日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细腻、多愁善感的女性思维。在接触了西方文学后,日本文化并没有将这一特点摒弃,而是在与西方文化对抗中不断寻找能够壮大自身的元素,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的连贯性,这也可以看做是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于是日本文化便将这些外来文化加以融合,丰富、壮大了自身,从而传承至今。从历史角度看,日本在大发展时期,其民族文化也是最传统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文化就一直在回归东洋文化,近些年的日本文化热也说明了这一特征。 参考文献: [1]周萍萍.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J].理论界,2017,(01). [2]王升远.越界与位相:“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境遇――兼及中国日本文学教学孕育期相关问题的研讨[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3]刘炳范.基于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战后日本文学战争反思主题评析[J].济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4]郝周绍.日本文学漫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0). [5]武德庆.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分析[J].武汉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6]王萌.试析日本文学中的悲剧情结[J].教学教育论坛,2017,日语论文题目,(03).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