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文化的“去阶层化”作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者简介:单澄(1981.0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学院外国语大学,硕士,讲师。探讨方向:日本文化,日本语言。
中国论文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
  日本动漫作为日本文化产业的标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中国青少年的关注。同时也催熟了与之紧密相连的教学产业――少儿影视著作等市场。并带来了分丰厚的经济效益,并且在旅游时尚等领域取得不菲战绩。作为一种综合门类艺术,动漫著作不仅给人精神上的娱乐和满足,更是充分渗透到不同媒介。它既占据着国人的日常时间和金钱,还造成“却介民化”的作用。在日本动漫作用下,社会原有的“理性”在被驱逐的同时,社会的“阶民化”也在瓦解,即儿童世界成人化,成人世界儿童化。
  一、“去阶民化”表现
  动漫创造者在初始创作时想了不同的受众人群。于是由于动漫的播放平台多元化,电视、网络等媒体使得动漫的观众无法控制。因此在这种媒介的环境下,受众人群在动漫的作用之下会出现零几分化的现象:一是儿童世界成人化,青少年过分早熟,看成人读物,说成人语言。二是成人世界儿童化,始终躲在儿童世界之中,看儿童书籍,学儿童语言,甚至模仿儿童行为。
  1、儿童世界成人化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各个不同年龄和社会阶层读者的需求。日本动漫按读者群分类为:儿童类、青少年类、少女类、青年女性类、成人类等。[1]正是由于这种严格和细致的分级制度,才使动漫产业走上了商业化、全面化、全民化的道路。然而由于动漫是公开放映,即使有级别限制,受众观众都是无法真正地做到限制。比如《蜡笔小新》本来著作的男主角是为三十多岁,工作、家庭压力沉重地日本男人,他有着很多的天马行空的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的诸多框架,但如果变成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理解。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爱并开始模仿小新,但是不同人群模仿含义不同。小朋友模仿比较可爱,但未必知道含义。比如小新的“好色”,小朋友模仿起来就未必觉得有意义。很多人把“儿童世界成人化”的原因归咎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的作用。像檀传宝的《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陈晓云的《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都提到网络文化的传播与作用,使儿童与成人“同质化”。网络世界模糊了儿童语成人的界限,所有社会、性等各种成人世界的秘密都加以公开。但笔者认为:传媒始终是现代人活动的外部环境,但实质上动漫的内容还是最关键的、最被大众之后病的所在。
  2、成人世界儿童化
  由于《蜡笔小新》在成人世界的风靡,主人公的语言和动作似乎变成了被大众认同的交际方式。到处都可以听到二三十岁成年人在模仿小新的那种憨厚,甚至傻乎乎的语气。当然,对此现象见仁见智。钟情之人就觉得亲切自然,而看不惯的人就觉得“装嫩、卖嗲”、“矫揉造作”,而在动漫的来源国日本,动漫在20世纪60年代,漫画仅仅是孩子们的读物。在电视普及之后,孩子们的焦点从漫画转向电视。60年代以后,动漫已经作用到更为成熟的高中生、学院生阶段。从心理学来讲,动漫世界如同人类的梦境,现实世界中人们对梦境的追求,日语论文,试图在梦境中释放自己的欲望,首先要把所有抽象的观念和转变感性思维以后才可以实现。这一现象被佛洛依德称为智性的退行。即强调感性体验,排斥理性思维。因此在动漫文化的浸淫之下,社会理性思维被驱逐,“阶层化”的原有模式也逐渐被瓦解。人们在恐慌成人漫画在儿童世界受欢迎的同时,而以目标对象是儿童的动漫在成人世界大行其道的现象,是不是也该令人感到心疼?
  二、“去阶民化”原因略论
  儿童世界成人化,成人世界儿童化这两者都是在日本动漫作用下,中国观众选择之下的产物。社会日益发展下形成的“压力与矛盾”在梦幻的动漫世界里找到“理想化的替代物”,在面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不满的得以合理的“宣泄”,还有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与孤立的社会近况下的“感情寄托”在如此的环境下,日本动漫的“去阶层化”得以形成。
  1、应对“社会化”的压力与烦恼
  生存于各种社会环境与观测之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各种“社会化”的纷扰。无论是哪个阶层,何种年龄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种种压力与烦恼。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被来自社会与成人控制与束缚着,常常被动地接受所谓成人世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刻处于依赖、服从、被束缚、被教导的状态。虽然青少年们面对来自社会与成人的压力,不断地产生叛逆与反抗,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不得不服从。这样使青少年的成长更多是对社会的适应,而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长期重压与隐忍之下的心理状况非常不健康,急需一种“减压文化”来解除青少年的防线。童话则就扮演这个角色,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认为:根据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活动层面的不同,童话可以将信息传入他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中。童话所讨论的是常常萦绕在儿童大脑之中的普遍性的问题。它们对儿童可能感受到的本我的压力,并向他们指出可以被他们的自我和超我接受的满足这些压力的神经。动漫就是有强烈视觉特色和激烈动感画面的童话,可以缓解和释放这种烦恼与压力。无论是《蜡笔小新》里的小新还是《机器猫》里的大雄都是有无数毛病的小人物,《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里面的主角一开始也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也是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在复杂多变、善恶交错的成人世界里,如何学会分辨是非,爱憎分明、学会生存的心灵鸡汤。这种生活中平凡的人物,在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困境、超越生活与心理极限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这种人物与环境的设定,更加能够抓住人的普遍心灵,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2]
  2、寻找替代性满足
  每个人的情绪都或多或少受到周遭环境的作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普通人总喜欢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碰撞一些火花、寻找一些乐趣,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满足。比如《樱桃小丸子》主人公是一个容易犯迷糊、胆小怕事、任性、无忧无虑并且容易满足的小朋友。她脑袋不是很灵活,成绩平平,老是犯一些小错误,但是每次遇到一个问题都最终滑稽收场,这样的特性使小丸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特别是成人在儿童化的世界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脱下伪装的外衣,卸下身上的负担和脱离扮演的各种角色。这表明成人保持童真,有一种童趣的回归:“儿童世界”是一个简化的甚至超现实化的世界。因此像《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等动画片,原本目标观众是儿童,但在成人世界也能起到巨大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3、情感宣泄
  戈夫曼在其“戏剧略论理”中,指出,每个人都是带有“面具”的。动漫是一种极为夸张的戏剧艺术,情节较戏剧化,可以让人放松一下神经,缓解一些焦虑情绪,进一步排解紧张不满的情绪,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这是利用一种商业化的方式,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官上,以及心理上得到放松,以非理性为起点,同样以非理性的方式宣泄情感,更好地回收到理性社会。人们发现在现实社会中,不公平随处可见,邪恶也如影随形,可是不公平未必可以匡正,邪恶更不见得能被打败。然而日本动漫为人们的压抑与不满,提供了发泄的渠道。比如“奥特曼”在小朋友心目中是英雄与正义的化身,就是因为他们不断与恶魔怪兽作斗争,来保护人类与地球。在《死亡笔记》中全优生夜神月由于捡到了一本死神丢失的笔记本,以为可以用来杀人,就想以此来清除邪恶,来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但同时,这种“死亡笔记本”在青少年中风靡一时,引来不少争议。还有一种类似小游戏“打死板”。企业员工通过这种无关他人利弊的游戏,以此来发泄心目中的不满情绪。通过动漫,观众的心目中除奸惩恶的欲望,得到代替性的满足,最中暂时缓解他们的压力。漫画作为文化产生的支柱产业,维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其娱乐功能引发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与发展。在观影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观看漫画中的虚拟世界,得到虚构的满足,以此来获得满足,也削弱了大众对社会的不满。我国大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追求真正的幸福。新一代年轻人不会像过去那样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动漫本身为奉献社会提供了一个心灵出口,从这一点来说,动漫文化起到了“安全阀”的影响。
  4、寄托情感
  现代人的情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中野晴行曾言日本动漫盛行的原因是“读者与消费身份合二为一”。日本传统社会是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结构。当代社会无论是双职工家庭的普遍,还是平时浸淫在自己事业之中的员工或经营主,大家都十分忙碌,会疏于对孩子的教学和管理。大多数孩子放学之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把时间和金钱大多数花在电视节目和漫画里,很多父母也乐于轻松和自由。在当今中国,情况也类似。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的飞速前进,父母也较少与孩子之间有情感交流,很多孩子把交流的途径转移到同辈团体之间。而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交流的内容,也多数是出自于媒体播放的动漫。在学校,同学之间交流动漫内容。因此,在青少年之间,动漫文化也成为青少年阶层的情感寄托的一种形式形成并发展起来。同时成人的世界夜发生微妙的变化。职场之中,由于竞争激烈,产生互相防范,猜疑的恶性循环呢。同事之间无法形成真正的朋友圈,而由于职场上的拼搏与忙碌,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工作,日语论文,与家人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就出现一类特殊的人群,不愿交际,不喜外出,不面对现实的宅男、宅女。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在情感上比较饥渴,而这时动漫世界就提供了场所,提供了现实中没有的朋友。比如“机器猫”的形象,在青少年中深入人心,并成为大家的贴心伴侣。从心理学来说,人类的心理需要依赖,这个角色的依赖和安慰是安全感的延伸。同时它憨态可掬,同时具有人机器猫的特性,贴近大众和生活,具备贴心、亲切的特性。日本动漫带给观众真切而童趣的幻想。尼采曾说:梦是白人失去的快乐和美感的补偿。人类天生爱做梦,梦境是现实生活中的补偿,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逃避。因此从情感上来说,日本动漫已经不简单是一种绘画形式,而是艺术表达,是一种心理符号,是人类童年记忆的重构,是青春梦想的释放,是“寄托情感”的所在。
  三、小结
  日本动漫在各国观众中造成“去阶层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渗透到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里面。这种渗透关于日本动漫和受众群体来说,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受众关于日本动漫的选择与否,接受程度,领悟内涵,不是动漫制作方或者媒介给予的。而是手中自主选择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也是消费者自行创造的。日本动漫之所以在全世界广受好评,并且在作为日本文化产业的旗帜在全世界迅速传播,最大程度来说,也是因为他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迎合人们的需求,填补了人们的空虚。动漫虽然是虚构的影像,但是他通过高科技手段带给人幻想的空间,和观感的刺激,给人们空虚的情感世界找到了寄托。这种“去阶层化”的作用,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瞬息变化的时空里,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想被大众和社会认同的状态,已经在限时中,反省自我,警醒自己的生存模式,以此来满足内心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张雪.“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其对中国动漫的发展启示,[D].2017
  [2]林玉娴. 日本动漫的全球扩散与日本文化输出战略,[D].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