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服的发展历史看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才逐渐形成的独有的民族文化。和服作为日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接受着中国及其他国家文化的作用。本文试就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和服进行略论,来探讨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作用,以此来浅究日本文化的模仿性和独创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和服;唐装;洋装
  一、前言
  和服历史悠久,即使从其最终定型的室町时代算起,和服也有了600多年的历史。和服种类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别,而且有便服、礼服之异。
  二、和服的发展历史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前至公元前2-3世纪之间,当时的人们用兽皮、鱼皮、羽毛、树皮等披在身上,作为遮身之物。
  弥生时代(纪元前3世纪-3世纪)是在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卑弥呼治理邪马台国的时代。中国历史书籍《魏志倭人传》中描述,女子穿着”贯头衣 ”,男子的服装为将一块布披在肩部在正面打结,另一块布裹在腰部在正面打结的袈裟衣,样子接近印度的传统服装沙丽。所以这个时期的和服显著特点是比较朴素的和简单。
  奈良时代(710年-784年)朝廷注意吸收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多次派遣留学僧人和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深受唐朝文化的作用。另外奈良时代的织物种类很多,有绫、锦、罗、纱、绸、绢、布等。染色工艺由于植物染料使用量的增加,使“夹缬 ”工艺得到了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纹。织物的纹样大部分仿自中国,以大花型为主,造型饱满,色彩华丽。所以这个时期的和服特点是色彩彩较华丽及具有中国的古代唐装的风味。
  平安时代(794年—1184年)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 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平安时代的染织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纱、罗织运用广泛,日常用的有布、油织物。另外,日本人也把自然的、写生的与外来纹样题材图案化,使原来具象的内容经过变形使其装饰化、几何化,这种纹样称为有职纹样。如团花纹样、对波纹样、龟背纹。因此这一时期的和服特点是纹样多样化。
  镰仓与室町幕府时期镰仓时代(1185年至16世纪中叶)由于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终于衰退。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服装也开始转为实用形。 “女带”原来是不外露的,只是民间有用细带系腰。到了战国时代,首先是贵族阶层的人开始内带外系,这就出现了对腰带外观进行设计的要求。所以这一时期的日本和服的特点是比以前的简便了。
  安山、桃山时期(1560年-1603年)绚丽多彩的美术工艺品极为发达。在当时的妇女中流行穿小袖,系宽约2寸的带子。小袖的变化从上个时代末期开始,袖长变短、袖口缩小,决成为小而圆的偃月形刀袖,低领尖、没有缘边、大身幅,领口和大襟的色彩艳丽醒目,虽然美丽,但比起唐衣之类,还是简陋。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民间性的“能乐”逐渐成型,绮丽豪华的“能”装束出现。这一时期的和服特点是色彩多样化,及更趋向华丽。
  “德川家康”江户幕府(1603年-1868年)经历了长达300年的历史。普通阶级得益于经济和社会势力,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小袖的形制与今天所看到的和服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以看成是现在的一种简单式样的和服。江户前期妇女用的“小袖”常以黄八丈绢、绉绸等材料制成。在颜色上,妇女的小袖大都绚丽多彩,变化丰富。男子服饰中最著名的是熨斗目,指的是“袖”和腰部的条纹装饰。女子的礼服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金箔装饰,使服饰更趋华丽。这一时期的和服特点是和服的装饰物增加及和服的形式变化多样。
  明治时代(1868年-1911年),因明治维新的联系,政府推动了现代化的纺织工业,使丝绸之类的和服衣料产量大升。另外,因与洋人交流的机会增多,一些与西洋人有比较多接触的人如华族、政府要员等开始改穿洋服,以便与洋人交涉,充份显现出日本人当时急切求变的心态。明治维新是日本大变革的时代,开国政策带来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服装样式急速得变得欧美化,宫中的礼服变为洋服,这一时期的和服特点是色彩纹理变得更加斑澜及趋向欧美化。
  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进入了洋装化时代,尤其是男装的洋装化显著而广泛地流行起来。女性的服装出现了鲑鱼色、紫色等华丽的外套。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国防色的套装、筒袖的和服等都成了束腿的样式。战后,洋装成了日常生活难以脱离的产物,另一方面,虽然和服的颜色变得浅淡,变得非日常化了,但是和服独特的魅力却越发涌现出来。
  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和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已经不是日常衣服的和服,反而越来越彰显出它的美轮美奂和。以和服为乐的人越来越多。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日本传统服装和服慢慢变成了日本引以为豪的大和民族独有的服装。
  三、和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1.对唐文化的吸收
  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紧密,所以服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日本奈良时期的服饰深受中国唐朝服饰的作用。日本先后十六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吸收先进的唐文化。除佛教的传播之外,制度和文化上对中国的模仿已经到达了各个领域,日本历史上贵族阶层的人们身上所穿着服饰也是照搬中国的。
  远古时期的日本受到中国北方马上民族的作用,服饰的左衿是在上的,而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穿的都是右衿在上的衣服。公元719年2月3日元正天皇下诏鼓励百姓服饰改为右衿在上,即《初令天下百姓右襟》的公文。之后,受唐风的作用就统一为右衿在上。从那之后,这就成了与死人的一个区别,因为只有死人穿的衣服才是左衿在上。这个风气也作用了佛界和医学界。在今天的日本不论男女服装都是右衿在上,因为大家都忌讳左衿在上为死者的装束。在和服中和做生意中左衿在上也被公认为是不吉之事。
  平安初期依然是对唐文化的摄取期,进入了九世纪,由于唐朝的衰落及日本自身文化的发展,再冒险向中国派送遣唐使的欲望已不复从前。894年终止遣唐使之后,国风倾向日渐强势,服饰上也逐渐转变成日本本土之风。
  2.对西洋文化的吸收
  明治维新以后,日语毕业论文,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日本的服饰又有很大的变动。特别是明治大正昭和时期和服样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正式场合所穿的衣服都改成了洋服样式。和服的图案、质地新款的腰带样式层出不穷。
  进入明治时代,作为开国者特与国外的贸易活动蓬勃发展,日本也被作为了绢的生产地。伴随着绢丝的大量生产,女性和服的面料种类增多。做出的布料被二次染色,甚至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友禅花样。平民的和服在与明治后期的文明开化一起蜂拥而来的洋装化变革中生存了下来,随着风俗的变化,和风和西洋风在调和中发展。
  因为洋服的作用也兴起了和服的改良运动,从明治后期开始到大正的这一段时间内,基本确立了现代和服的样式。像“名古屋带”这样便利的东西也是这个时期发明被出来的。而且“简单易着”的想法在战后愈发强烈,日语论文,人们提议试验抗污力强的化纤和服或是洋服式的上下分开的和服等,不断摸索发现新的境地。
  和服受西洋风的作用,接收了洋装的作用,例如:给男士和服配上西洋风的拐杖,或者在合服外面套上一个披风;女士在穿和服时在外面披上个长方形的围巾,双手戴上手套,再拎个手包,打个西式的太阳伞等等。
  四、结论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文化又被称为“杂种文化”。日本人非常热衷于吸收海外的先进文化,并且有着超高的改造能力,和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之一。
  参考文献
  [1]高岩.中国唐代女装与日本和服造型探讨[J].辽宁丝绸,2017(03).
  [2]王忠.日本的和服演变[J].日语知识,1994(04).
  [3]于文生.日本的和服[J].社会科学战线,1994(06).
  作者信息:刘晓丹(1985—),女,河南洛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大学,助教,硕士。探讨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