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借鉴日本文化传播模式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入手,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现实角度的略论。力求在借鉴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经验的同时,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倡“文化立国”“读书立国”的政策支持以及关注受众、内容为王三方面维度来阐述,希冀可实现传播“中国梦”的世界愿景。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日本文化传播模式;“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52-02
  2017年,中国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阶段,摆脱最初进入新世纪时期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可以勇敢的正视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对中国保持的政治经济一片热议声中,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东方大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文化传播。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
  在《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显示: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从20世纪初产生到现在发展、乃至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这是最具有潜力的行业。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高达18071亿元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8%,说明文化产业已经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文化产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尤其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具有巨大神奇魅力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作用空前提高,以文化交流、文化外宣、文化外交和文化外贸为主要形式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带有东方古老魅力和传统中国家庭价值观的电视著作例如《甄嬛传》、《媳妇的美好时代》也纷纷翻译成英文向西方世界传输;还有鄢醒、金锋等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积极与维克多·平丘克基金会合作、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比赛;本土作家莫言又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日本等西方大国开始对中国元素例如大熊猫、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充满兴趣,同时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学、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以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大量地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
  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略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将人类重新部落化,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沟通无碍、文化与文化间的交流平等顺畅。自2017年初,尽管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可是中国软实力中重要的文化传播实力是否能与硬实力指标相匹配?不得不说,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中有八成被西方媒体垄断,美国电影占全世界总放映时间的半壁江山,虽然汉语的使用人口占全球最多,但世界上八成以上的出版物是由英语发布,西方世界依旧把持着关于国际社会文化传播的绝对话语权。2017年,依据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的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和日本的38%。
  2017年11月,人民日报评论员张铁在今年最热门的美国电影《地心引力》上映时发表时评《域外听风:“天宫”真是太空拯救者吗?》,提到了迷失太空的女英雄终于发动了救生舱飞向中国的空间站“天宫”,里面还有著名的“神舟”救生舱等电影桥段。不管阿方索·卡隆这位墨西哥导演如何辩驳,这仍是一部公认的好莱坞电影:整部电影都是女英雄穿梭于危机四伏的太空,即使最后“神舟”把她带回地面,但《地心引力》的核心仍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式价值观,只不过有中国元素的点缀并在中国上映,就让这部投资8000万美元的电影能在全球卖到2亿美元的票房。美国《时代》周刊在谈及此事时,数次强调了“神舟”救生舱操作面板和俄罗斯救生舱的相似性。也许在西方人的潜意识中,仍不愿相信中国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航天技术。因此,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三、中华文化借鉴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人们常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不同的近代化进程、价值和社会体系、政治制度等使得中日两国如今仍处于“虽近实远”的状态。但从整个宏观的人类文明发展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应该无国界之分、无偏见之嫌。
  在亚洲地区,日本的文化产业走在了最前列,尤其近十年来取得相当大的进步:文化产业产值增加了11倍,占GDP比重增加了7.5倍,2017年文化产值已经超过1.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5%。不论是传统文化产业还是创意文化产业,不论是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还是资金投入和法学保障,日本文化传播发展的机制都在日渐成熟和完善,这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
  (一)思想内涵上: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时,日本国民努力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寻求元素以建构日本国家、国民精神信仰体系。例如,日本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资重建封建城堡、创建户外乡村建筑博物馆,既彰显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又增加国内外游客对日本文化特征的认识。还有对外传播“樱花”、“茶道”、“武士道”等充满日本文化符号的大和精神,从而建构一个“文化日本”的认知、观念和形象,希望世界能够重新认识日本的价值观,即“日本社会重视传统培育的重温情的人际联系和人与自然的调和。”其中正是这种“温情的培养”和“崇尚人与自然调和”被世界所广泛接受。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史,经历了儒家、道家、法家、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挖掘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还是“仁”的精神。“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儒家讲究“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也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和善良的人;“人”也并非特指某个人、某地域或者某类型的人,而是指广泛意义上的全部人类。“仁”的精神包含着强烈的普世价值,是可以被西方世界所认同和接受的理念。因为西方世界的耶稣基督所提倡全人类的爱与美,或是日本民族崇尚人与自然的调和精神,都与中华传统文化“仁”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才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才有了未来传播发展的无限可能,才能在东西方传播思想上互通有无、融会贯通。   (二)政策支持上:提倡“文化立国”、“读书立国”
  近十年来,世界报协公布的全世界发行量排名前五位的报纸几乎全都是日本的报纸,世界发行量排名第一的日本报纸《读卖新闻》每天的发行量竟高达1400万份。自1995年开始,“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上发表了《新文化立国:对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的报告,其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8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亿2017万,但日本人读书在全世界来看都处于高水平:在互联网还未普及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定期订报;52%的日本人除读报外,还读一本周刊杂志、一本月刊杂志;在2017年,日本已拥有出版社4500余家。它正以每天出版100多种的速度保持着书之大国的地位。
  当今,日语毕业论文,中国仍保持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尽管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辅以提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我们应该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文化立国”,往细处挖掘便是提倡“读书立国”的政策上来。尽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可能会担心“读书立国”还能否站得住脚,因为书本可能会消失,毕竟连纸质都可能消亡。尽管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改变,比如使用苹果的iPad、亚马逊的Kindle、手机阅读也开始出现,然而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新的阅读模式,带来的是进一步的市场细分。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科技如何发展,政策也要随之而变化,因为传播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理解和文化沟通。
  (三)把握未来传播的趋势:关注受众,内容为王
  从日本经验来看,日本对外传播时会考虑受众的心理和兴趣爱好,这也是日本动漫和游戏文化产业非常发达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时也应该考虑西方受众的不同特性,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了解受众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内容;另一方面,善用好翻译语言来使西方受众更乐于、易于接受中华文化的内容。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代表世界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自他的小说《个人的体验》于1968年被译成英文以来,已被陆续译介到十多个国家,当瑞典文译本《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在瑞典出版发行时,这个热爱和平、热衷福利事业的北欧国家的读书界新闻界一片沸腾,各个主要报纸不惜以整版篇幅介绍这位日本作家和他的著作。可见译者关于文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这一点从“莫言获奖”亦可佐证。
  莫言是公认的被介绍到国外译本最多、作用最广的中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年余来,用非西方语言的写作者获奖寥寥,翻译成为通往诺奖之路的一道厚墙。葛浩文说,“阻挡中国文学进入西方主流阅读的障碍除了中文的翻译困难外,还有一道隐形的门槛,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心理与叙述模式的异同。”而他的翻译方式是“用中文读,用英文写”,这样既可以直接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原意,也可以适应外国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比如在葛浩文翻译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时,作为一个西方人,日语论文,他觉得著作的结局太过悲观,不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于是和莫言沟通最终说服了他,于是小说的英文版本呈现了另一个结尾。这样翻译究竟孰对孰错,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定论。关键是葛浩文的翻译满足了西方受众的需求,符合西方人的阅读方式,莫言今天才能获世界级的文学大奖。不能否认,一个作家遇到好翻译的好著作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但没有好翻译的好著作却必定无法攀上世界文学的高峰。
  四、传播“中国梦”的世界愿景
  台湾作家、媒体人陈文茜曾说过:“看穿争议,不被时代绑架,不为政治力左右,深入人性,才是文化的本质。”中华文化就应该走这样的中国特色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这个“中国梦”中,不仅仅有中国的符号和元素传播到西方世界,也要有中国的价值观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更要有符合中国人诉求的世界梦想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国际态度。
  参考文献:
  [1] 晏友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J].求是,2017(8).
  [2] 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学院出版社,2017.
  [3] 张安乐.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对目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启示[D].黑龙江省社会科大学,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