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差异[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者简介:龚姝(1991-),女,汉族,四川省雅安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湖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大学,专业:传播学,探讨方向:传播与文化。 中国论文网 摘要:动画电影作为视觉文化产品中的佼佼者,对传播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力媒介。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凭借自身优势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用丰富的文化符号传播了民族文化。两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有许多共通性,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异同,也使得两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体现出不小的异同性。本文通过解读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个别著作并参阅众多学者对两国动画电影的探讨文献,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浅析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美国动画电影;日本动画电影;共通性;异同性 在当下视觉文化盛行的世界里,动画电影以其丰富多彩的视觉符号带给了受众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既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忠实受众的青睐,获取了经济上的利益,更传播了其中蕴含的文化。“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一种文化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得到另一种文化的尊重和喜爱,被认可其传播信息中的精粹意义,并能够得到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便能够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跨文化传播。[1]” 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便实现了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在美国,迪斯尼、梦工厂和皮克斯等制作的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颇负盛名。在日本,以享有“动画界的黑泽明”美誉的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代表,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全球动画电影领域也持续风行。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遵循了文化普适性、文化转换等原理来冲破文化维模的阻隔,使得本民族文化在异文化群体中熠熠生辉、欣然跃动。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原因和经验在大体上颇为相似,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异同,使得两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亦有诸多不同,这些不同正好又给予了两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一、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共通性 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元素能够成功被异文化受众解读和接受,与其文化符号元素的普适性和对异文化元素的转换是分不开的。 (一)动画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具有普适性 美国动画电影多以轻松幽默的节奏呈现多元化的主题。《白雪公主》颂扬了公主和王子的爱情,《狮子王》中小辛巴战胜邪恶的刀疤彰显了正义的力量,《海底总动员》中父亲为救儿子而不畏艰辛歌颂了人性的光辉[2]。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多以舒缓细致的手法表达意蕴丰富的主题。《千与千寻》刻画了小女孩千寻的成长、《龙猫》渗透了浓郁的亲情、《侧耳倾听》流露了青涩的爱情……这些主题像是有着盘根错节藤条的大树,用众多的藤条和触角牵住了世界大多数人对爱与成长、人与自然的感知。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正是用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和价值观使全世界受众的眼光和心灵都驻留和沉浸在动画文本及其蕴含的思想、文化中,以实现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二)动画电影善于吸取异文化元素进行文化转换 文化转换是指一个文化被另一个文化吸收之前被改造的过程,经过文化的转换,最终产生的是一个杂交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全新文化产品[3]。 《花木兰》就是美国动画电影吸取中国文化元素后进行文化转换的一部典型著作。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南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和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其间充满了中国文化符号:长城、皇宫、祠堂、古筝、熊猫、蟋蟀、汉晋匈奴、唐朝仕女、文字篆隶、宋代火药等,将一幅满溢着浓郁中国意向的图画呈现在受众眼前。但《花木兰》对中国文化只是表面上的浅尝辄止,并未忠实于《木兰辞》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而是以美国价值观取而代之。首先,花木兰在外形上被刻画成了西方审美中的单眼皮、鹅蛋脸、厚嘴唇的东方少女,在性格上脱离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内敛柔和之美,而被赋予了热情、活泼和古灵精怪的特质。其次,《木兰辞》着重描写木兰征战前后的心理和行为,以展现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道,而对征战场面的描绘仅以寥寥数笔代过。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巾帼英雄,日语论文,为实现自己精忠报国的理想而替父从军,正如她在片中的台词所说“我之所以这样做(代父从军),也许并不是为了我爹爹,而是为了证明我自己。[4]”木兰举手投足间所表现的独立、自由和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正是美国精神文化的核心。动画电影《花木兰》采集了中国文化元素后将其巧妙转换为美国文化的表达载体,成功实现了渗透美国独立自主精神的跨文化传播。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也有很多借鉴异国文化元素作为文本符号而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代表,如《魔女宅急便》中的欧洲小镇是对瑞典哥特兰岛的维斯比和斯德哥尔摩风光的拟写,《红猪》的故事在美丽的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演绎,《天空之城》有着英国威尔士煤矿的影子,《哈尔的移动城堡》是欧洲小镇的集结。[5]这些眼花缭乱的异国文化元素以其隽永的风景、韵味十足的文化表征和充满历史感的符号吸引着全世界的受众并实现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跨文化传播。 二、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异同性 鉴于东西方民族文化本身的异同性,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也体现出不小的异同性,并带有本民族浓郁的色彩和意韵。 (一)对主题选择的异同性 美国动画电影在对主题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常见以下几种主题:实现个人梦想如《飞屋环游记》,体现冒险精神如《海底总动员》,彰显英雄主义如《功夫熊猫》等。这些动画电影多是积极和欢快的,以轻松的方式赢得受众,传达一种美国式的幽默,突显美国乐观、独立、自由、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日本动画电影则不然,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植根已久的“物哀”意识,使得日本动画电影常常以对人与自然联系的思索为主题。“物哀”是一种悲哀与同情相通的情绪,一种爱怜感伤的状态,《风之谷》、《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这些以环保为主题的著作便是日本民族浓厚的“物哀”意识的体现。 (二)对民族文化元素采用方式的异同性 美国动画电影对异国文化元素的加工方式多种多样,有对世界化题材的直接采用,如取材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白雪公主》;有对世界化题材的间接转换,如对中国民歌《木兰辞》中主角形象和文化观念进行转换的《花木兰》。除此之外,美国动画电影还善用戏仿和互文性手法来解构经典著作、颠覆传统文本,从而形成新的文本,演变为新的故事。总而言之,美国动画电影就像是一个世界文化本体的大熔炉,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元素中汲取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相关于美国的动画电影来说,日本民族保守的文化特质使得他们的动画电影更多地由本民族文化元素所构成,即使有《魔女宅急便》、《红猪》、《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以异国风情为背景的著作,但和美国动画电影那样以大规模采用异国文化元素为主的情况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千与千寻》中充满日式文化的油屋、浴场,《侧耳倾听》中渗透着日本气息的图书馆、图书登记卡和唯美的少年少女等都将日本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嵌入了著作中,也实现了对日本风土人情的跨文化传播。 (三)语境文化的异同性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将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提出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所谓高语境文化,就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而低语境文化,是在交流或消息中信息和意思的表述清晰明确。低语境文化中的个体在接收到不明确的表述或处于不够明朗的处境时会期待解释,信息和意思并不是内化于个体之中,而是来自于语境,如当时的情景或事件[6]。 美国作为低语境文化国家中的典型,其动画电影也不可能脱离低语境文化的特质,总是喜爱用直白、清晰、不留歧义、非正式的言语方式交流和叙事,而“沉默”在低语境交流中则是一种需要加以填补的空缺。“低语境交流的人认为沉默是一种谈话的中断,因此感到不舒服,并认为是一种对会话数量原则或关联原则的违反[7]”。因此,美国动画电影很少有留白的空镜头,画面中总是出现热闹非凡、上蹿下跳的动画形象,并且常常塑造“喋喋不休”的人物形象。在对爱情的表现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喜欢将歌剧融入影片,以主人公饱含深情的演唱和角色之间音乐式的沟通来直抒胸臆,表达对他者的爱慕和对爱情的渴求与颂扬。美国动画电影中低语境文化所呈现的直接和快意,令受众解读著作、领悟美国文化变得较为容易,有利于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和中国一样,同在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日本也处于高语境文化之中。这就造就了日本动画电影喜用和擅用含蓄、委婉的写意笔触细腻描写角色心理、故事背景等的特质。日本动画电影多以小清新的视觉感吸引受众,而少有美国动画电影那种直白、快意的诙谐和热闹,影片中角色之间的言语交流可由眼里眉间的流转和周遭景致的烘托来替代,在唯美和内敛中叙述故事、表现主题。《侧耳倾听》对男女主角美好爱情的刻画则是通过优美的画面、小桥流水般的笔调、娓娓道来的故事和现实细腻的笔触和手法来完成的,与美式“我爱你”的直白追求爱情的方式完全不同[8]。日本动画电影中高文化语境所呈现的含蓄和温婉,可令受众心醉于唯美、细腻和温和的氛围中,用一颗安静的心来感悟著作的内涵,并体味东方文化的意味深长和隽永精致。 一言以蔽之,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凭借共通性和各自的特点在跨文化传播中收获了累累硕果,受众从这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中不仅获得了视听享受,更逐渐解读了美国和日本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动画电影由来已久,如今在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来势汹汹的冲击和自身动画电影缺陷的阻碍下处于低迷时期。借鉴两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经验,日语论文,中国动画电影应坚持走民族化道路,将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作为文本符号,结合水墨画等中国传统工笔的写意方式,合理加入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元素,以优良的动画形式、内容和主题吸引受众,传播中国意蕴深远的文化,使中国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迎来新的春天。(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蓉.宫崎骏动画片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原因解析[J].中国报业,2017,(2):102. [2]张婧.跨文化视角: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传播[D].重庆工商学院,2017. [3]张婧.跨文化视角:美国动画电影在中国的传播[D].重庆工商学院,2017. [4]王艳、薛英英.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5月,第553页. [5]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探讨[D].东北师范学院,2017. [6]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学院出版社,2017:84. [7]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学院出版社,2017:93. [8]于江.美、日动画形象中民族风格的异同性比较[D].河北师范学院,2017.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