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学也不再是各国自己独有的。于是便有了“命运、成功、作用、源泉”等言词。这些言词在文学领域逐渐形成了比较文学的探讨对象,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共融性和共享性。日本文学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其写作背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日本文学中所反映的世界观既有其纯粹接受外来文学世界观的一面,又有独立地保存自身固有的所谓纯日本文学世界观的一面,还有将外来文学世界观“日本化”的一面。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文学;历史;世界观;固有;移植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世界文学是基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独自的文学的集大成,是体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文明发展史的集大成。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着其独特的世界观。 日本文学大抵受到日本政治的发展而分成三个时期,分别为王朝文学(8世纪至1868年)、近代文学(1869~1912)和现代文学(1913~)。日本文学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其写作背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点仅仅是后一阶段的文学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前一时期某个阶段的文学精华。而日本文学受其民族历史发展的局限,受其地理条件的限制,受其文字创造较迟的限制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日本文学的世界观既有其纯粹接受外来文学世界观的一面,又有独立地保存自身固有的所谓纯日本文学世界观的一面,日语论文,还有将外来文学世界观“日本化”的一面。 一、本土文学也并非纯粹 日本在四世纪左右,从中国大陆传来汉字,到了六世纪汉字的实用性凸现出来。文学著作通过汉字得以记载,这就是记载文学的开始。而此前是众所周知的口头传承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祭词等。 712年由太安万侣编集的《古事记》文学性很强,但根本上还是为统治者统治人民为目的的。720年由舍人亲王编撰的《日本书纪》是仿照中国的史书,采用的是编年体。它同样是以天皇的君主地位正当化为目的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二部著作。然而,“记纪文学”只是国家最高权力者天皇和贵族的文学,而不是大众文学。 751年编撰的《怀风藻》是一部汉诗集。当时,受中国大陆文化的强烈作用,加之天智天皇对汉诗文的奖励,汉诗文知识的普及和汉诗文创作日渐盛行。对汉诗的习得是为官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养。《怀风藻》中大多模仿中国六朝的古体诗,包含着中国的儒教思想,特别是大量引用《论语》中的词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学作用之大。 《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产生的著作,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优秀古典著作。它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古老、美轮美奂的忧伤浪漫感情世界。又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物哀与幽玄风格的追求。它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讲到的:“这些著作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作用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著作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而外来文学世界观在明治维新之前于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主要是指中国大陆经各种途径传过去的多种文化的作用所形成的汉学世界观。尤其是中世纪(1192-1603)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加上战乱不断,当时的人们体会到世间的无常。佛教的作用便显现出来(甚至使日本人创立了佛教文学),代表作《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学。它主张因果报应的佛家思想。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则主要体现了佛教的无常观。 再就是每一部文学著作里,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它们接受和吸收的孔、孟,尤其是儒家思想等方面的世界观。上述《日本书纪》记载,早在五世纪,《论语》就已经传到日本,并对后世日本文学的诞生发挥了巨大影响。中世纪的军记文学《平家物语》一方面基于佛教的无常观,另一方面则包含了儒家的忠孝伦理观。《太平记》认为忠诚是为臣之道,评价楠木正成“兼智仁勇三德,死守其道”[1]。 二、三大世界观日渐明朗 1868年以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教学、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欧文化,文学著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欧文学世界观的冲击。西方文学世界观渗透,使日本近代文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各种流派,不同角度地宣扬了外来思想。与此同时,伴随着教学的普及,近代文学也就成为大众文学,进而充实并发展了日本文学的创作。 因此,日本文学的世界观及作家们的写作背景首当其冲地突出体现了外来思想作用他们的世界观——即中国大陆思想(古典文学)和欧美西方思想(近代文学);另一方面是固执地强调自己土著的“根”;再者就是将外来思想“日本化”。 近代日本文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大世界观更是体现得明朗翔实。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改革政策,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趁势大量进入,文学著作也毋庸置疑地受到西洋文学的挑战和冲击。同时,另一方面又不愿就此而彻底失去自己传统文化的“根”性。于是便努力克服这种矛盾心理,而采用兼容或同化的手段来对付外来思想,以日本人特有的洋为己用的精神姿态寻求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派别多样纷呈,主要有启蒙文学领域中的戏作文学,翻译文学和政治小说,疑古典文学领域中的砚友社和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反自然主义中的耽美余裕派、白桦派,新现实主义中的新思潮派、奇迹派、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派中的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新心理主义、转向文学,日本浪漫派等。比较典型的是20世纪初,受西方作用,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日语论文,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以西洋思想为背景写作,具有外来世界观的代表作家有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的内村镒三, 著有《基督信徒之安慰》、《求安录》、《我如何成为基督信徒》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宫本百合子,著有《农村》、《贫穷的人们》、《莫斯科印象记》等;还有周游美、法回来后彻底否定日本社会和文化,耽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永井荷风,著有《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比腕力》等;以及虽然不能回避西洋文学的冲击和作用,但仍执著地强调自己民族的土著世界观的正宗白鸟,著有《何处去》、《泥人形》、《牛棚的臭味》等;川端康成著有《伊豆舞女》、《雪国》、《千羽鹤》、《山音》等,而且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川端康成是很好地结合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措施,并获得巨大的成功的文学大师。瑞典皇家文大学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作用,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而将西洋思想“日本化”了的则是森鸥外,著作有《阿部一族》、《山椒大夫》、《最后一句》;夏目漱石的著作有《吾辈是猫》、《公子哥》、《草枕》、《三四郎》等;小林秀雄的著作有《种种意匠》、《所谓无常》;石川淳的著作有《佳人》,《山樱》、《普贤》等。 三、移植与融合 纵观日本文学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受不同外来文化作用而产生出不同时期不同代表的具有各自世界观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当然。由于民族自尊心的影响,也就产生了各个时期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而不断强调自身固有的“根”性的文学著作;同时,还有一些将外来思想融进本民族的生活中,将之同化的代表性文学著作。 村上春树不仅是日本的小说家,而且还是美国文学的翻译家。其经典著作《挪威的森林》的作用力和辐射面是当代青年人所熟知的。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现实主义文学重新受到重视。他被认为对欧洲文学也给予了相当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日本文学的历史,就是比较文学的历史,也正是融合了各种外来思想,才丰富了自身的文学领域,使各种世界观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打破了单一民族单一世界观单一文学著作的束缚,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日本思想家、评论家林达夫(1896-1984)在《谈谈思想的移植性》一文中这样讲:“一种好的思想,它不仅不会因为连根拔起来而变得衰弱,枯萎,反倒由于移植到了新的地方和环境之中,获得生机,茁壮成长。更加根深叶茂。”文学著作的产生脱离不了产生著作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乃至世界观等因素的作用。 注释: [1]肖开益 高春璐,论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作用,时代文学,2017年7月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11月 [3]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比较文学探讨组,比较文学探讨资料,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4]加腾周一,日本文学序说,日本筑摩书房出版社,1988年4月 [5]肖开益 高春璐,论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作用,时代文学,2017年7月 [6]皮埃尔·布律内尔等著,渡边洋译,何为比较文学,白水出版社(日),1986年6月 [7]岛田谨二等著,比较文学读本,探讨社出版社(日),1976年10月 [8]福田陆太郎,比较文学的诸相,大修馆书店出版社(日),1980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