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上代至近世)课堂教育模式探究[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创新思维、独立的策划能力和口才是新时期高校日语系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日本文学史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本文阐述了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课堂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团队合作、教师主讲、学生课堂发表、讨论及总结的新思维,展示了以新思维为指导的课堂教育实践,最后略论了改革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课堂教育模式学生参与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097-02
  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是高校日本文学史课程的主要部分,因为包含了《源氏物语》等世界级的名著,难度较高,所以一般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博士授课,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展示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功底,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略论能力,而且容易埋没具有独立策划才能的人。
  笔者在高校讲授日本文学史,多年来也是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很少让学生参与。这种措施只是完成了一次次的复制,把教师脑子里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多思考,全盘接受。从教育效果来看,其实并不理想,关于考试中出现的论述题,学生无从下笔,大多数人只会罗列历史事件,日语论文,少数学生能够对作家和著作进行略论评价,但都是照搬笔者课堂上讲的内容,缺少自己的观点,没有新意。这种教育法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通过给90后学生上课,笔者更加意识到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舆论对90后学生的评价不高,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缺点很多。但是在笔者看来,他们身上的所谓缺点,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转化为“正能量”。比如喜欢张扬自我个性、依赖电脑网络等性格特点,用在学习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办事原则,喜欢推陈出新,并且极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因此在学术领域的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快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日语系探讨生阶段的课堂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由教授带领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或将教材内容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学生讲解论述,教授补充点评。这就要求学生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查阅收集资料,先行探讨,撰写小论文等。教授的职责是推荐参考书目,主持讨论,对学生的论述进行指导略论及点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由课堂教育的“龙套角色”变身为主演,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略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也能从自己或他人的调查探讨中发现灵感。
  笔者所在的日语专业是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锐意进取的教育团队,笔者和另外一位教师是专门探讨日本文学的,其他几位教师对日本文学也比较了解。因此由笔者担任主持人,同几位教师组成课题组来进行教改。首先笔者带领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重新修订教育大纲;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分类;接下来确定各自的任务:主持人负责每章概况部分的讲解和论述,并负责课堂录像,主持讨论和点评,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指导几名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指导他们查阅资料,组织小规模的发表讨论练习,让学生找感觉,日语毕业论文,尽快适应新的教育模式。
  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时间跨度很大,出现了《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子》、《平家物语》、《南总里见八犬传》等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因此针对名家名著的专题讲解是课程的主要任务。把话语权和讲台交给学生是本次教改的关键,按照学号顺序分配任务,每位学生负责一部著作的讲解(《源氏物语》这样的鸿篇巨制应由几个人合作讲解)。这样做可以避免产生误解,有的教师喜欢给成绩好的学生分配任务,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受到冷落,很少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心中会积蓄不满情绪,产生厌学心理。笔者只是建议学生发挥他们擅长电脑网络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对具体措施不做要求和限制。笔者讲解完章节的概况后,由学生作为主讲人讲授专题课程,笔者为他们录像(录像既为了保存教改资料,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回放来纠正自己的仪态和发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一位学生在讲解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竹取物语》时,展现的幻灯片非常精致,还从网上找到了动漫式的图片(插入图片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内容很丰富且有条理,主次分明,并且着重略论了主人公的性格。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学生还指出了主讲人的优点和缺点,笔者引导学生将《竹取物语》和中国古典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进行对比。《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最高峰,自然要多花些时间讲解,并且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它。有的学生略论著作中的女性形象;有的论述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作用;有的谈到了《源氏物语》对日本近代文学家的创作以及日本民族意识的作用;还有的比较《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每位学生准备的资料经过整理都可以成为一篇论文,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感觉收获很大,比被动的听讲印象深刻,甚至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灵感。和歌在上代至近世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们不仅要查阅古典文法的工具书来扫清语法障碍,而且要了解“枕词”的用法,一些学生还查到了和歌背后的故事,例如对于“香具山”的神话传说,因此在讲解时气氛活跃,绘声绘色。笔者引导学生将和歌翻译成中文,有的学生赞同韵译,也有人喜欢翻译成现代诗,课堂变成了赛诗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在论述作家著作时,能够不循规蹈矩,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些想法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虽然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这种创新思维应该受到鼓励。该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育模式,评教成绩很高。
  笔者将这种教育模式命名为“TJXT”,即T团队合作、J教师主讲、X学生课堂发表、T讨论及总结。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展现团队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课时限制,著作选读内容所占比重偏少;大学阅览室日本文学相关资料有待充实;多媒体教室无法上网等。课时方面,教研室主任已经向大学提议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课合并为日本文学史及著作选读课,课时设定为三个学期,从2017级学生开始试行。
  “TJXT”教育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完全可以应用在日语系的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的课堂教育中。日本社会是变化的,日本文化中会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日本,然后将查阅的资料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展开辩论,不仅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甚至能够确定考研的方向和留学目标。教师采用此模式授课,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特色,便于因材施教。
  “TJXT”教育模式能够和学生的就业接轨。未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目前日语系的毕业生在企业长期从事专职翻译的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几年后会兼做行政、管理、企划、人事、广告等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只作为传声筒,而是要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具备创新思维且能单独负责一方面工作的实用型人才。根据往年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能够独立策划,或者在一个团队中有能力负责一个重要环节工作,关键时刻还能充当翻译的职员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企业的高层会及时放权,给下属施展才华的空间。课堂教育同样可以借鉴公司管理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日本文学史正是这样一门可以自由发挥的课程,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通过此次改革,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日本文学史课堂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如意.日本文学史[M].保定:河北学院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碧瑶]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