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谐社会”之比较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604年,圣德太子亲自制定十七条宪法。其宪法“以和为贵,上和下睦”列为头条,把儒家学说“和为贵”作为支撑民族精神的基石。作为日本精神文明的“和”意识,是对伦理道德和宗教意识高度感受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伦理和宗教特点。然而在中国,“和为贵”意识只停留在口号或文字上,没有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高度。只有从文化上的“和”,到内心,到精神上高度感受,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和意识;伦理道德;宗教意识
  
  一、引言
  
  在日本,天照大神统治下的八百万神都是忠义之神,他们对天神无任何敌对行动,也未曾有过篡权的动机,都归顺于天神,忠于天神。也未有过血腥战争pA bloodleSS wsr](武士道140页)j。樱花仍被视为大和魂[The cherry blossom is the Japanesespirit](武士道164页),把宇宙里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放在整个宇宙的大环境下审视,从而形成一种万物生命共存一体的完美和谐的生活风景。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人们能够在体察顺应这种自然生生之道,实现自我和谐的生活。这就需要人们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摆脱狭隘自私的观念,放宽视野,开阔心胸,去体会宇宙自然的生生之道。可以说,日本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伦理道德观,作用着日本国民自古崇尚和平的基本性格,协调人与人的对立矛盾,最后成为一统的大和民族。民族的融合并没有通过激烈的冲突[Victory or defeatis amatter of little importanceJ(武士道140其),而是靠和平来解决的rS01ve problem by peaceful means](武士道138页)。也就是说,日本最初的国家形态,首先排除了对立,以民族统一作为主旋律,以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而不是以武力实现国家统一。这种以皇室为中心的国家统一形态,延续至今,并关于日本集团文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翻阅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典籍,触目皆是哀叹,抱怨和诅咒。西周初期,周王朝纪律严明,统治有效,君君臣臣,纲纪整饬。但是从第四代天子周昭王开始,西周就由盛转衰。没有了天下共主,原来靠周王室的中央权威维系的大一统政治秩序就失效了。春秋242年间,亡国52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周王室有记载的170余国,大部分都被几个强大的封国吞并。原有的井然秩序荡然无存,无人再遵守礼仪制度,滥用封号,尊卑上下一片混乱。越来越多的土地兼并到少数人手里,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剧烈。而如今,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但我国的贫富差别仍可比为金字塔型,金字塔顶的高收入家庭不过只有4500万人,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人口约7亿之多。据统计,1994年中国的贫富差别已超过了0.434的国际警戒线,2017年继续扩大到0.465。贫富差别悬而未决,将阻碍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同时也违背社会福利公平准则。
  
  二、“和”意识与伦理道德
  
  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及伦理道德特点,具体表现在追求调和中庸性上。他们判断事物一般都采取相对主义,调和折中的态度,这是以“和”作为基础的[Having reachedthe Euthymia,I felt relieved,包括亲和,平和。中和之道德意识。而其中,中和是最珍贵的。人的资质和能力中,各种情绪的表现与外界环境和谐一致可谓中和。中和这种素质,必然是平淡无味的。正因为中和来自于这种平淡无味,所以才能调谐出仁,智,忠,信,勇五种品德,并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需要。大和民族之称谓,也缘于此。如上所述,日本民族的和平发展,形成日本国民的“和”意识。日本的所谓“和”,表现在对事物观察上的一如性,即否认事物的对立和分裂[Fecling deeply tIle diffrence between oneself and others,bearing ill will and falling out with people-these things come from a heart that lacks compassion,If one wraps up everything with a heart of compassion,there will be n0 cominginto conflict witll people],反而看做是统一的,能结合融化为一的,是把相异的东西文化综合为一。作为日本精神文明的“和”,是对伦理道德高度感受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的色彩。其次,这不仅是日本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日本精神的威力所在。日本的“和”意识,实际上是日本民族最初体现出来的精神文明结构特质。从文化上的“和”,到心理,到精神,正是日本民族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和”意识,也是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是日本国民性格基本的,主导的一面,也是日本文明赖以统一的精神基础。比如,在一个集团里,某个人为显示自己的才能出尽风头,争强好胜,那将会对团队协作带来不良作用,谦虚与否,是衡量人品的尺码。所以在团队里,日本人一般不表达自己的意见[Out of the mouth comes evil,show your sinee6ty,and there’ll be a way out](武士道111页)。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往往可能是相反。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所以在日本,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他们总是先听取团队的意见。讲究“和”意识,它不但是一种处事的智慧,也是一种行动的策略。“和”意识能够培养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也是积蓄力量,积累资本的过程。
  然而。在中国,“两贵不能相事,两贱不能相使”。“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治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专不听。”这种“家天下”。把人和人之间须分出高低,你大我小,才能建立秩序。中国的诸子百家往往都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认为自己的理论已经解释了宇宙问的所有问题,他们惟我独尊,唯我独才,唯我独革,竭尽全力要吃掉对方。用自己的主张统一天下的思想。“一山不容二虎”的政治博弈,“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虎斗文化,都表现出强烈的专制倾向。相互攻击,并且只攻一点。不及其余。如果与日本的道德观念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观的源头上,多少有一些先天不足。争强好胜,处在众人之前是迅捷锐利,处在众人之后是停留滞后,处在众人之下是卑微屈服,超过同等人是异才荚杰。谦让对手是避让屈辱,凌辱人上是崇高超绝。比如,墨子的“一人一义”即每个人一个思想必然导致天下大乱,使社会没有秩序,“若禽兽然”。从梁启超、孙中山到鲁迅也不约而同地擎起“改造国民性”的大旗。鲁迅在1925年讲过这样的话:“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遇到的核心问题仍然表现出与民族性相关:国民素质。信仰危机,道德危机,

诚信危机,贪渎恶习和缺乏公德等。比如,最近引发争议的长江学院学生溺水死亡事件。令人愤慨。渔夫们竟然不顾溺水学生多次呼救。而等待打捞他们的尸体。因为他们是专门打捞死人。而不救活人的。白天打捞一尸体12017元,晚上打捞18000元。因此,统一天下的秘诀是。一同天下之义”,统一所有社会成员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三 “和”意识与宗教意识
  
  日本独特的逆来顺受的“和”意识,为国家开发人才和人力资源,为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飞跃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日本人有集团归属感,集团的纽带如此牢固,以至于每一个成员都有对彼此的行为具有一种集体责任感。不计个人得失[The way of the samurrai does not calculate loss or gains,Nobody does the work for profit](武士道102页),对集团绝对忠诚。可以说是日本的特点。比如,日本人相信“和”,就是和谐社会。“和”象征着没有磨擦,没有冲突,谨慎行事,摒弃个性(Jalmnese smile)。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作,才能弥补自己的能力不足,达到最终的目的。只要有心与人合作,善假于物,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本之所以从战争废墟中创造了“奇迹”,正是因为有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意识所支撑的。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精耕细作不仅使人极度疲劳。而且应付变幻莫测的天气,加上沉重的税收,仅靠独自耕作赖以生存简直不可想象。于是村民们自愿伸手相助,因为任何人不可能离开集团另立门户。所以他们把自己融入到集团之中[The value of community]([Japan as number one]123页),把集团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其次,日本人约定俗成智慧。就是想方设法阻止个人行为和思想。他们每做一件事情前,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的暗示 [The teacher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discipline,considcratino of others,Students are well trained at school]([Japart as number one]),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自己,若有一点怠慢,就被排斥在圈外。所以在日本,每个集团成员就像一个家族成员那样行事。否则日本的“和”意识集团模式就不能延续,他们只能作为某个集团一员而存在。再则,日本人没有高人一等的人才意识[The expert loses his senses and becomes humbled to everyone],不管是什么学历,都要受到同样的训练。国家不鼓励根据文凭区别对待,也不鼓励提拔年轻有为的人,任何人都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周围同事和上司的认可。这是因为,有的人把直率坦白看作是华而不实,把乔装打扮看作是真诚实在。所以提拔成熟较早的人多生失误。整个集团捆绑在一起。既不能走出集团的前面,也不能拉在集团的后面,始终保持一致。所以,现代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仍然是宗教集团性的。自古以来,日本人有集团归属感,团体的纽带如此牢固,以至于每一个成员都有对彼此的行为具有一种集体责任感。不计个人得失。对集团绝对忠诚[Join the group,act harmoniously,unselfish,and resist taking contrary action]([Japan as number one]),是日本式宗教意识的主要特点。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越往后翻检,人文气息就越淡。仁慈,宽容,尊重这些美德越来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重的猜疑,自私,攀比和妒忌。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当家作主的感觉,把国家也看成是别人的私有财产。所以。没有必要替别人去珍惜什么东西。比如,广州学院超支2亿6千万。中国的行政管理费,自从1998年近一千亿猛增到2017年的6000亿。2017年贪官受贿平均值近900万,“胃口”比、07年太3倍。中国人只会爱惜自己院墙之内的东西,对院墙之外的东西,他们有着旺盛的破坏欲。虽然一家只得到了一块砖,但一定要弄倒雷峰塔。养成这种扭曲的人格。归根结底是因为,准则在很多时候反倒成为生存的障碍。由于不合理的制度得不到及时的改革,所以制度本身越来越僵化。于是。表面制度之下。出现了一种不能公开却行之有效的潜规则。那些坚守准则的人倒成了“道学家”,被社会无情地抛弃。而那些把道德口号喊得响,在实际上只顾自己利益的人却轻易成功。北京的阳澄湖“大闸蟹”专门店里。汇聚各地方的大闸蟹。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蟹就可以冒充阳澄湖“大闸蟹”(10月30日经济半小时报道)。看来,中国人不得不讲究所谓的“中庸和圆融”。只有不讲准则的人,才能在规矩畸形的环境下如鱼得水。比如“孙悟空被解聘,猪八戒却续聘”,孙悟空可谓是72变的能人,但还是败在马屁精猪八戒手里。尤秒之人,蕴含精明于内部。外面不修饰自己。尤虚之人,外表言语夸大姿态魁伟,而内里实际上正相反。
  
  四 结语
  
  由此可见,日本民族的思维特点,是以“和”意识为基础,包括亲和,平和,中和。日本的“和”意识,是对伦理道德,宗教意识高度感受的结果。这不仅是日本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的范畴,而且是日本精神的威力所在。从文化上的“和”,到心理上,精神上的“和”,正是日本民族所追求的集团意识的“和”,也是唯有高度的宗教意识才能到达的精神文明。
  然而在中国,所谓“和”只停留在口号和文字上,没有达到心里和精神的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气息越来越淡,仁慈,宽容,尊重等美德越来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猜疑,自私。攀比和妒忌。只有从内心和精神上高度感受“和”,才能实现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罗斯・摩尔,《解读日本人论》[M],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年8月
  [2]Ezra F・Vogel,[J]apan as number one,1979年9月

日语论文日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