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两国在近代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阻碍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两国后来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日本通过学习西方使自己成为了新的列强,而中国却始终无法通过模仿日本的成功经验使自身同样富强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在闭关锁国时期就已经有所显现。这就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文化心理上不仅有共同点,而且还存在着异同。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讨能够对近代中国所走的曲折道路有更深的认识。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国;日本;闭关锁国;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7)01 — 0040 — 02 “闭关锁国”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同外界隔绝,因而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状态。它一般是指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向海外扩张时期,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东方国家里(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发生的历史现象。 一、两国文化心理的相同点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近代史上,两国曾经都受到过西方的殖民,并且都实行过闭关锁国。其内容有相同点,对两国的文化心理也产生了一些相似的作用。 1.两国政府都限制与外国的经济贸易 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禁海”。1686年清政府开放了海禁,但很多商品种类都逐渐被列入了被禁止的范围,如大米、豆麦、杂粮、铁器、废铁、生丝、绸缎、马匹、书籍等,严重妨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人民的出海贸易限制也多,如对中国商船出海贸易中的船只大小、水手人数、时间、粮食的多少和携带的工具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同时严令在南洋贸易的中国人限于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准“复归故土”。〔1〕清廷后来又于1757年下达广州“一口通商”命令,并且只批准设立专门与外商进行贸易的洋行,以后习惯上称之为广州“十三行”,规定外商的一切事宜均由洋行办理。日本方面则执行了更为严厉的出海政策,1636年禁令中称,严禁派遣日本船和日本人到外国,如有偷渡者处死罪。已去外国定居的日本人,若返抵日本,即处死罪。 而且关闭了除长崎以外所有对外贸易港口,只允许与中国、荷兰通商而且规定每年与中国的贸易量不超过6000贯,与荷兰的贸易量不超过3000贯。〔2〕 对商业贸易的限制对中日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沉重的打击。明末清初,中国江南的一些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手工工厂的出现为标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国本来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日语毕业论文,重农抑商,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严重抑制了这些萌芽的发展。日本的情况和中国有类似之处,十七世纪初,日本国内的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得到了有力的刺激,城市不断兴起,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然而,它们却没有像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城市和商品经济那样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原因也是出于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性。 2.两国政府都抑制外国人的文化传播活动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两国统治者从稳固政权统治出发,采取了禁止外国人在国内的文化活动的方法。当时两国同样面临着天主教问题,关于禁止天主教,中日双方这一时期采取的方法有相似之处。1720年,清政府因“教仪”问题与罗马教廷发生争执,原因是天主教禁止中国信徒敬天、祭祖和尊孔,因此,康熙皇帝宣布“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除了宫廷中会技艺之人,“其余在中国传教之人,尔俱带回西洋去”。〔3〕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传播时,是“礼送”在中国各省的传教士至澳门安置,令其回国。而日本方面,由于地方上的大名竞相与欧洲天主教国家开展独立外交,对统一政权的最高权威形成挑战,招致了幕府强烈的反击。特别是1633年—1639年,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连续发布五道锁国令。其中有禁令申明“严禁日本船前往外国”,“不得派遣日本人前往外国,违者判处死罪”,“奖赏告发传教士者,奖金200至300枚银币不等”等条例。 对外国人的文化传播活动的限制阻碍了两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特别是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作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之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二、两国文化心理的不同点 中日两国在西方殖民者的炮舰政策下最终都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是中日两国的表现却截然不同。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了洋务运动,而日本也于同一年代开展了著名的明治维新。后来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这两场运动的效果检验,其结果是“泱泱大国”的清王朝败给了“蕞尔小邦”的日本。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正是基于对这一场战争的反思而主张光绪帝向日本明治天皇学习,但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强力阻挠,仅仅历时103天就归于失败。这种强烈的对比不得不引导我们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心理异同造成了两国学习西方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是决定近代中日两国发展“错位”的内部原因。正因为两国的文化心理不同,两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基础和起点就不同,闭关锁国在两国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果进一步比较略论,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也有着不同点,这些不同点是使中日两国在后来的近代化过程中形成巨大异同的直接原因之一。 1.两国国民的对外文化心态不同 长期以来,中国曾经长期是东亚地区的龙头老大,对周边国家而言是文化上的输出者,于是将周边国家统称为“蛮夷之地”。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将西方传入的各种科技一律鄙视称之为“奇技淫巧”打入思想的最低层。据载,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西学书籍很少有人问津,30年间只出售过13000本。而在日本,当时仅福泽谕吉所著有关西洋文化的书籍,短时间内就销售了25万册。〔4〕这是因为日本国内的风气相对开明,有不少思想先进的人物,也写出了一些能够开阔国民视野的作品。如1709年,幕府大臣新井白石根据记录写成《采览易言》、《西洋纪闻》等作品。林子平于1785年著《三国通览图说》,1786年著《海国兵谈》,在其作品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开港贸易论”和“海国防卫论”。正是由于日本没有中国那样对外来文化的自大心理,对外来文化能大胆吸收。1720年德川幕府发布“洋书解禁令”,下令除与天主教有关的书籍外,允许其他洋书输入日本。这时日本虽然把朱子学定为“官学”,但并未完全限制其它思想的发展,因而才会从朱子学中分化出古学派,又出现了作为民间之学的阳明学,进而有了兰学和洋学。当时访问过日本的外国人,对日本民族的这个优良传统感受颇深。俄国著名进步作家冈察洛夫指出,日本人没有“使人变愚笨的那种沉闷的和陈腐无用的学问”。英国外交官阿尔科克的传记作者密杰写道:日本人“敏锐,有聪明的求知欲”,“日本有野心沸腾的青年的活力”。〔5〕 2.两国的社会结构和风气不同 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己任。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君主不仅在政治上“乾纲独断”,并且在思想上也成为儒家的代言人。中国皇帝的这种“政教合一”的身份造成的社会“一元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重要特征,中国统治者的意志成为道德、理念的最终依据,这种意志被标榜为“天理”,造成中国在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相比之下,日本社会的“大一统”色彩要明显弱于中国,却和西欧相似。比如,天皇只是国家的精神代表,实权却掌握在将军手中,地方上的大名在藩国内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日本的庄园制明显具有西欧特点,不但庄园内部的土地经营惊人类似,而且在庄园分割方式上也几乎是西欧的翻版。日本封建庄园分属于三个系统。一是皇室和担当朝廷大员的所谓公家系统庄园,这个系统类似于西欧各国的国王领地。二是寺院神社领有的庄园,这类似西欧的天主教领地。三是以幕府将军为首的武家系统领有庄园,类似于西欧的大小封建主。在庄园制下形成的武士与西欧的骑士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比西欧骑士更有文化,依靠对主人的依附联系而保持了独立力量,经营领地,扩张势力,最后成为牵制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社会基础和支柱力量,有些还成为地方诸侯势力。 3.两国统治者的出身不同 清朝取代明朝,是以弓马得天下,他们由此养成了“以骑射为国本”这种轻视文化的心态。清朝前期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方面甚至还不如明朝后期。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和沿海民众的关系,实行过“禁海”政策,而这种政策的惯性延续又促成了后来的闭关锁国,以加强思想控制。广州是清廷对外“恩加体恤”的场所,是体现中国对外怀柔政策的施恩之地,对外贸易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文化交流不但非常有限而且完全是客观上带来的。日本闭关锁国的原因则相对简单,略论几次“锁国令”的内容,其核心问题就是要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和由日本政府控制与他国的贸易往来。虽然日本整体上实行锁国体制,但日本政府仍保留在长崎设立了国内的唯一一处通商口岸。当时日本还允许荷兰人在长崎从事医疗活动和日本人向荷兰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在长崎相继设立了“风说书”和“风说役”,一旦获取外界消息,就记录下来,然后交由长崎地方政府以便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在日本实行锁国体制的情况下。长崎成为了日本了解其它国家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日本人通过这一口岸了解了欧洲国家的有关情形,为近代迎接西方文明的挑战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工作,因而长崎被誉为“日本近代文明的摇篮”。〔6〕 三、结束语 反思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时期的表现,可以看出两国文化心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使得中日两国后来都遭受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威胁,并且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而它们的不同点则作用了两国在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中两国不同的表现。闭关锁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通过闭关政策日益强化,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日本由于自身社会已经具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似之处,学习西方的有利条件没有因为闭关锁国而消失,所以日本能够及时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参 考 文 献〕 〔1〕杨春华.近代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之比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日语毕业论文,2017,15卷,(02):18. 〔2〕〔6〕李建钢.对历史上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思考〔EB/OL〕.人民网-人民论坛,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439309.html ,2017-11-24. 〔3〕故宫博物院.康熙与罗马使节联系〔J〕.文书影印本,13-14. 〔4〕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06):37. 〔5〕李世琮.近代日本怎样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J〕.山西师院学报:社科版,1982,(02):3. 〔责任编辑:冯延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