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著作看中日传统节日七夕比较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七夕节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史上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展现了日本民族接受、传承中国文化进而自成一家的文化发展方式,更充分囊括了两国民间习俗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文学著作;七夕节;民族文化;文化异同
  
  1.引言
  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信仰与它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文化氛围紧密关联。传统习俗的初始风貌与现在形式的差异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的变迁。本文自中日七夕节的异同着手,研讨其各自的原始风貌,略论其吸收、传承、演变过程以及各自所蕴涵的独特魅力,剖析日本民族消化和传承中国文化的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展示两个民族大相径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俗。
  2.中国的七夕节
  悲美的七夕传说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世代传诵,家喻户晓。美丽的传说触动了人们追求美好梦想的欲望。古人的原始宗教观念强烈,他们崇拜日月星辰,坚信通过祭祀牵牛、织女两星能够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从而产生了七夕祭祀活动。
  古代女子摆上时令瓜果,求上天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能有如意的姻缘,这就是乞巧。七夕乞巧源于东汉,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提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魏晋南北朝,七夕节在延续了前代乞巧风俗的基础上,内容与形式也愈加丰富,出现了乞福乞寿乞子等内容。至唐朝,乞巧活动可谓盛况空前。天宝十年七月七日,唐玄宗与杨/妃一起/宴祭拜牛郎织女星,此举是宫廷最早的七夕星祭;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可见宫中乞巧盛况。此时,乞巧活动已由宫廷传至民间。民间俗传七月七日是北斗七星第一颗星魁星的生日,而魁星主文事,读书人便于七夕祭拜魁星以祈求学问进步,并将此日定为晒书节。到了宋代,七夕节已远不如唐代那么声势浩大。明代以后更是走向衰退。
  3.日本的七夕节
  七夕节诞生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渐与本土的祖灵信仰和棚机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与日本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秽祓”(去污除秽)思想,颇具日本特色。日本七夕既吸收了中国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这种传统文化通过节日活动在日常生活之中最大限度散发着它的魅力。
  《日本书/》第十三卷垂仁天皇七年(前23年)七月七日首次举行了野/祢和当麻蹴速角力的相扑比赛(原始的相扑是除讳驱魔、乞求天下太平、子孙繁荣、五谷丰登的祭祀活动),这是日本最早的七月七日记事,源于祖灵信仰(旧/七月左右正是农闲时期,于是古人多在这个时期举行这类感谢丰收的祭祀活动),是日本本土独有的祭祀活动。
  奈良时代(710-793年),《续日本/》第十一卷〈七夕の宴〉记圣武天皇天平六年(734年)七月七日在北苑观赏相扑比赛(日本固有的收获祭,感谢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在南苑欣赏诗歌咏颂(中国传入的星祭,乞求愿望成真、人间美好)。奈良时代是一个全面吸收隋唐文化的时期,中国的七夕星祭已在此时传入日本。天平胜宝七年(755年)七月七日孝谦天皇在清凉殿摆案机、供瓜果、点香烛,祭拜牵牛织女二星,其仪式与唐玄宗、杨贵妃游宴华清宫的星祭如出一辙。从此七夕星祭成为日本贵族模仿唐风文化的风雅之举,并逐步发展为每年固定的朝廷庆典活动,在此时,日本七夕节已初具雏形。
  到了平安时代(794-1191年),七夕节仍旧是属于皇族和贵族的节日,形式上也基本沿袭了奈良朝的仪式,但内容上更多地由奈良朝的奉纳相扑与诗歌创作转变为祈求增进诗歌、管弦、书道等技艺的星祭,尤显中国特色。由于过于追求节日形式上的完美,内容反被弱化了。日本自古就有棚机津女信仰。棚机津女信仰是指为神织布的女子们(巫女,日本神/中出现的绝大部分女神都拥有棚机津女的性质)在洁净的水边搭好机屋,以机屋为神圣的祭祀场所,将织好的布匹献给从水际的另一边到来的神,与神共度一晚,次日神在离开之际便会带走人间污秽灾难。日语的“たなばた”意指“棚机”,直至平安时代(794-1192年),日语毕业论文,才将“たなばた”用汉字表记为“七夕”,这也标志着日本的棚机津女信仰与传入日本的中国七夕传说相融汇。此外,比起奈良朝,具有日本特色的活动形式也有所增加。据《古事/苑》〈西宫裹书〉①记载:永作二年(990年)七月七日因/中分娩而举行“/祭”。还有朝廷的织布司也于此日举行织女祭,在贺茂川净身之后才开始诗歌会。
  镰仓~安土桃山时期(1192-1602年),七夕节不仅是皇族、贵族的节日,更发展成为武家、佛家的庆典活动。宫廷于此日举行占卜、骑马射弓、踢球、进献草花、插花以及与七的数字相关的各种娱乐活动等。这个时期节日内容和娱乐性都有所增加,但中国的星祭色彩却逐渐淡化。
  到了江户时期(1603-1867年),节日内容进一步日本化,传统的去污除晦观念尤为突出。当时祈求学问进步的七夕节在寺子屋(以普通百姓的子女为教学对象的民间教学机关)极为盛行。以寺子屋为媒介,七夕节向民间普及开来,形式多样的民间七夕活动开始出现。江户末期,幕府将五节供(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阳)法制化,七夕节成为了国家的固定节会。
  如今,七夕节已是日本全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全国各地都举行大大小小的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七夕。
  4. 中日七夕节之差异
  中国的七夕节主要是指星祭,目的是乞求技艺的进步和愿望的实现,而去污除秽思想是日本民族本土的传统观念。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喜聚不喜散。七夕下雨会导致天河水满,牛郎织女就会失去团圆的机会,鉴于对美好结局的向往,人们祈祷此日无雨。而在日本,对于七夕雨的思想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希望下雨,主要是王朝贵族和文人,因为他们是最早接触中国七夕文化并深受其作用的人群。另一种则是希望下雨,主要是民间大众。这是因为在日本传统民俗中,雨水意味着净身去污,拥有神圣的意义。中国认为七夕是一个良辰吉日,七夕产子是大吉之事,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帝王诞生于七夕的故事。而日本却认为血是污秽的,为了除去分娩带来的污秽,七夕节便成为了“/祭”。此外,在日本还举行七夕沐浴、眠流、驱虫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去污除秽。随着七夕节的发展,日本民族本土的去污除秽思想发展成为此节日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
  织女星东移与牵牛星汇合,这一天文现象发生在农历七月七日的初昏时分。中国的七夕传说源于古人的星象观测,因传说而诞生的七夕节自然也是在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七夕节传入日本之初,日本沿用了中国习俗。随着日本传统思想观念的融入,象征着去污除秽的乞雨活动变得极为重要。乞雨宜于多雨的季节举行,然而农历七月七日下雨的日子并不多见,而公历七月七日,除冲绳和北海道,日本全国正处梅雨季节,于是明治改历(1873年)之后,日本将七夕节的日期改定为多雨的公历七月七日。
  中国的七夕节历经千年,不断地走向衰退。而日本的七夕节却是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盛大。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以来的二千多年,是一个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为了巩固皇权,凡是与皇权冲突或是对抗的事物都会遭到抑制,至明朝已达颠峰。这种现象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统治阶级极力推广中秋、元宵等促进稳定社会的节日,而强行压制桃花节、七夕节等表现个性的节日。由此来看,弘扬男女解放,祈求个人愿望实现的七夕节走向衰退是历史的必然。如今,又有许多的年轻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加以追捧,但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还是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此发展,七夕节的存在令人堪忧,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遗憾,所以及早地发掘、保护并光大这个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意蕴是当前文化探讨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5.结束语
  通过对中日传统节日七夕探讨,略论微妙异同,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互润互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两国生活、思维、价值观的异同,日语毕业论文,对加强两国的互相了解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发掘保存古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不仅有着传承古代文明的历史意义,也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西宫裹书〉,《古事/苑》//部十七,昭和56年1月,吉川弘文/。
  
  参考文献:
  [1]《中日“七夕”习俗比较――从原始形态、衍生过程到文化内涵》[ J ].秦颖/张莉,2017年第1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注:本文是湖州师范大学2017年科学探讨项目的成果(批准文号:湖师院发〔2017〕33号)。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