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生语文阅读反应跨文化比较探讨(下)[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三、 对于学生阅读意义的思考
中国论文网
  1. 阅读关于学生来说是主体文化建构的过程。从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来看,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充满着判断、推理、略论、综合、质疑、询问、探究与好奇,是在一种审视与批判中建构自己的主体精神世界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不断地对主体已拥有的文化基础进行强化与巩固,并积极对已有文化进行激活、唤醒、重组与扩展。同时,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并非一味被动地接受,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在反思与批判中丰富个体精神世界。因此,日语毕业论文,阅读的意义之一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文化世界。
  2. 阅读关于学生来说也是主体言语意识觉醒的过程。通过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首先唤醒的是学生的相应的言语知识。学生通过关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字典词典等使已有言语知识迅速地被激活,运用于眼下的阅读活动之中。唤醒言语知识为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本奠定了基础,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涵养与提升。在情感的驱使下,学生言语表达需求与言语表达体式也同时被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被唤醒,实际上也是学生言语主动运用过程。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言语知识,使学生的阅读习惯、个性与创造性、认知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可能。因此,阅读的意义也表现为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经验,不断地唤醒与强化学生的言语意识。
  四、 关于阅读教育改革的启示
  1. 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从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来看,阅读过程表现为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文本和文本作者之间联系的多重建构。首先表现为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联系的建构。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学生)直面的是阅读文本,直接接触的是阅读文本中的语言符号与图表。其次,表现为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联系建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探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等。因此,阅读教育中教师应关注这种联系建构,并为这种联系建构提供意义支撑。读者是文本意义生成的主体,文本意义的生成是读者的亲历行为,他者无法替代。教师之于学生而言,至多只能作为文本意义的解读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育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基于自身实际体验的意义建构。
  2. 促进学生阅读的多元反应。通过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反应除了语言反应之外,还有生理反应、动作反应、表情反应、情绪与情感反应、审美反应等多种形式。语言反应是学生阅读反应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诚如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言:“读者的诞生,其代价是作者之死。”阅读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于阅读文本的主观能动反应基于阅读主体(学生)的已有经验、文化背景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中日小学生阅读同样的文本却产生不同的阅读反应,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阅读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3. 丰富学生阅读的文化情境。通过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调查发现,学生阅读反应与民族文化背景、教学措施等密切相关。日本小学生阅读反应倾向于感性表达、纯美欣赏,这和日本文学创作中“自我写作”传统密不可分。而我国小学生阅读反应倾向于理性思考、道德判断,这也和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息息相关。我国的阅读教育习惯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而非让学生产生问题,日语毕业论文,习惯于为学生提供固化的阅读程序与标准化的解读,而忽视了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生活经验与鼓励个体独特的意义创建。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建构文本意义、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把握生命的意义,教师应该通过文化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整合和反思已有经验,深化文本对学生自身生命成长的价值,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升华。
  (本文节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期,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学院教学学部,东北师范学院国家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