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日本;福祉教育;福祉意识;福祉社会;一般性福祉教育;专业性福祉教育 2、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 福祉教育在起步阶段有两个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步;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诸多负面作用,如环境破坏、污染等问题。人们的生活由“绝对贫困”转向了“新的贫困”,原先只面向少数特殊困难群体、以经济保护和设施保障为中心的“社会事业”急需发展成为普遍应对社会生活需要的“社会福祉”。特别是1973年石油经济危机后,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将福祉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不可否认,当时的福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关于福祉意义的关心不够;授业教师对福祉教育的认识浅显,只限于书本知识,缺乏生活中的福祉教育体验等。针对这些情况,人们开展了对于福祉教育意义的激烈讨论,并逐渐意识到福祉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福祉的实践教育;它不是他人强迫的教育,而应是自我教育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人们对福祉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具体的开展福祉教育的方法尚在探究之中。 3、成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末) 前期福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成长阶段日益显现。针对当时由各县民生行政部门和社会福祉协议会实施的学校福祉教育不被教育行政部门完全认可的情况,1977年厚生省以社会局长、儿童家庭局长的名义提出了《对于福祉教育的存在方式(希望)》,内容包括:为了改善中小学福祉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先研修福祉学科,取得资格证后,才能/行福祉教育的授课,厚生省要为在职教员提供福祉教育研修机会;建议采用福祉专家意见,将福祉的观点渗入到学校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中小学的福祉教育,在教育委员会中设立社会福祉指导主事,担任所管辖下的学校福祉教育指导工作。 然而,文部省没有出台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配套方法,特别是无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取得福祉教育资格证的研修机会,无法把福祉教育正式纳入一门课程。因此,同年厚生省又转而决定为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如探望独居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等活动)提供国库补助,意在通过“志愿者活动”带动福祉教育的发展。当时的福祉教育主要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旨在提高他们对社会福祉的理解和关心程度,培养其履行社会义务、社会协作的精神;同时,也希望通过学生的有关活动启发家庭和所在社区居民。该项方法的实施主体是都道府县及指定都市的社会福祉协议会,由它们指定当地六所学校/行合作,期限为三年。当时,关于福祉教育应该以强制的学科教育为主,还是以志愿者自发活动为主,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最终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志愿者自发活动的形式。 1981年,《福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的构造――对福祉教育的存在方式及其推/的思考》一文对1977年来的三年学校福祉教育/行了总结:福祉教育在志愿者活动中实施最多,但把福祉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方案并未最后确立,因此该项教育只成为一部分学生会的志愿者活动,没有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这一阶段的福祉教育重点强调对学生福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对社会福祉制度的理解,使福祉教育概念与实践出现了较大的背离。但随着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和学生考试、求职竞争的日益激烈等,1986年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对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答复》中明确提出,应在学校/一步开展志愿者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情操教育的环节之一。 4、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的福祉教育呈快速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在福祉和教育领域/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福祉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极大地促/了福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福祉领域,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在1990年修改了“福祉八法”,日语论文,确立了在家福祉服务和设施福祉服务一体化的地域福祉体制,并于1992年在《新•社会福祉协议会基本要项》中把“福祉教育、启发活动”列为市町村社协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教育领域,把“谋求培养内心宽广的人”作为基本培养目标,大幅修订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指导纲要,突出了志愿者活动和体验学习的重要性,规定学校施行五日制教学,倡导休息日/行校外志愿者活动,并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积极程度作为推荐其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一些探讨机构和高中福祉科的设立,/一步促/了福祉教育的发展。如在1994年成立了“日本福祉教育、志愿者学习学会”,2017年全国社会福祉协议会下设了“推/以区域为基础的福祉教育、学习活动的策略探讨委员会”。2017年,文部省在高中专科教育中设立了福祉科,并在2017年规定,“高中期间义务活动课程必修化”,到了2017年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福祉篇/行了相应的修订。这些事实均表明,日本福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略论,我们可以将日本福祉教育发展的特点作如下概括:福祉教育是社会福祉在教育层面上的反映,它随社会的发展与福祉的增/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体而言,在社会福祉变革与教育变革的双重作用下,日本福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 三、福祉教育类型 现阶段日本福祉教育在类型上有两种划分方式:(1)按照培养目标可分为一般性福祉教育和专业性福祉教育。一般性福祉教育的培养重点是“福祉意识”,强调通过福祉教育增强人们对社会福祉的关注,以提高对现行福祉制度的理解与认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这类福祉教育既在学校系统中/行,也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而专业性福祉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专门性福祉人才的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与专业指向。特别是在1987年《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发布之后,专业性福祉人才的培养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形式包括四年制学院、短期学院和职业学校等。(2)根据教育场所不同,福祉教育又可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在各类学校系统中、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福祉教育,而社会教育是指以广大公民为教育对象的福祉教育,它包括家庭、公司、社区等,日本福祉教育具体结构见图1。 四、福祉教育特点 1、健全的法学保障 福祉教育是社会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子系统――福祉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其双重属性,日语毕业论文,即既有福祉的一面又有教育的一面。因此,福祉教育也同时受到福祉与教育两方面法学规章的规范和保障。日本宪法第13条规定:所有国民,都应被尊重;关于生命、自由以及幸福追求的国民权利,只要在不妨碍公共福祉的限度内,在立法和其他国家政策上都被最大限度的尊重。第25条规定:所有国民都有追求健康文化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权力。除宪法外, 日本还有著名的“社会福祉六法”(生活保护法、儿童福祉法、身体障碍者福祉法、精神薄弱者福祉法、老人福祉法和单亲家庭福祉法),也为全民福祉提供了坚实的法学保障。此外,日本政府在1987年和2017年分别颁布了《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和《社会福祉士及护理福祉士法修订》,对专业性福祉人才的培养做了/一步规范。同时,文部省发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也具有法学效应,它是指导高中学校开展福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总之,一系列法学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大大地提高了福祉教育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保障了福祉教育有序发展。 2、完整的学科体系 从前面的福祉教育类型可以看出,如今日本福祉教育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其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福祉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作为一种提高公民素质的手段存在。而福祉教育的执行机构与实施方式有很多,纵向上,福祉教育从最初的家庭幼儿教育一直延伸到社会机构中的老年教育;横向上,既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又有公民馆、公司、志愿者团体等社会机构的教育。这些都表明,目前一个较为完整的日本福祉教育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并日臻完善。 3、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福祉教育还具有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如2017年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的福祉篇,规定的科目包括以下九门:(1)社会福祉基础,其内容包括福祉的理念和意义、人与人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福祉思想的发展、对福祉社会的展望及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2)护理福祉基础,其内容包括护理的意义和影响、护理福祉的骨干力量、对服务接受对象的理解和护理、护理的安全保障和危机管理;(3)交流技术,其内容包括与被护理者及其家人的交流、护理团队中的交流;(4)生活支援技术,其内容包括对生活支援的理解、生活自理支援技术、紧急时刻和临终阶段的护理;(5)护理过程,其内容包括护理过程的意义和影响、护理过程的展开、护理过程实践性的展开、护理过程和团体模式;(6)护理综合演习,其内容包括护理实习、实例探讨、调查探讨;(7)护理实习,其内容包括多种多样的护理、现场的实习、个别护理的继续实习;(8)身心的理解,其内容包括对身心的基础理解、对支持生活所必需的身心状况的理解、对身心发展的理解、对认知症和残疾人的理解;(9)福祉信息活用,其内容包括信息社会和福祉服务、信息的道德和安全、信息设备和信息通信网络。与此同时,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设立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社会福祉专业、福祉经营专业、健康福祉专业、护理福祉专业、福祉教育专业等。 此外,日本福祉教育还有办学形式多样化、人才培养多样化、专业性教育与一般性教育相结合等特点。 综上所述,福祉教育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社会福祉发展的需要。与我国相比,福祉教育在日本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早,体系也相对完整。而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特殊型福利社会向普遍型福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点上,面对“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从传统的家庭化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转变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趋势下,怎样加强我国的福祉教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通过总结日本福祉教育的发展经验,可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舒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