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德育教育模式探讨及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高度令人瞩目,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后,其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实现途径丰富、评估标准科学客观。通过把我国和日本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比较略论,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探究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之路。
中国论文网
  日本高校德育教育特色
  日本高校把学院生的德育作为整个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部门开设了相关课程,涉及社会政治制度、现行的方针政策、民主与法制等方面,培养和规范学生在社会政治制度下的行为。
  日本高校的德育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围绕高度集中管理、政府与公司的合作来维持社会秩序,从而指导国民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哲学理论基础而言,日本的学院德育教育奉行的是实用主义。同时,其德育思想奉行集团主义,具有“集团本位”的倾向。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是忠诚于团体,团体则“庇护”成员,使成员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国家是所应归属的最大团体,因此倡导国家利益至上准则。
  日本高校的德育理论基础分为本土和外来两大来源。本土思想崇尚爱国主义和国民教育论,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儒家、佛学、道教的思想,并结合西方的多元主义民主思想,进行本土化整合成为其德育理论基础;国民教育论强调国家利益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富强,国家利益至上。
  在外来思想中,他们充分吸纳了中国儒学“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等美德和美国的多元主义民主教育思想。其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解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掌握民主主义的理念、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和民主政治的本质等,培养学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和态度。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以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是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而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大国民族主义服务的。
  日本高校的德育主要包括:(1)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和日本国体教育,理解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了解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贯彻民主主义的理念,学习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2)个性教育,即个人尊严、自由自律的教育,由于日本传统的家庭意识、民族意识较为强烈,因此提倡对自由与个性的尊重;(3)爱国主义和国际化教育,要求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价值提高。学习别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关内容,参与国际事务,树立一定的国际视野;(4)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对社会的贡献,被列为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日本高校注重道德能力的实践,指导过程和指导措施占据核心地位。日本非常重视德育的情感培养和内化,以培养学生的共同感受能力为目标。内化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道德行为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相比之下,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有一定的强制灌输特性。学生很多情况下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压力遵守社会规范和条例,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德育工作不太重视实践性,教学措施陈旧,缺乏创意。我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避免学校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考。
  日本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今天,我国正在加快经济体制转型,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深刻的整体性变革。改革开放在促使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1995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规定了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措施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第一次从德育学科规范化的角度确立了德育目标;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对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引导学院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遵守法学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为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况,逐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创新,我们必须继承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借鉴和探讨日本在学校德育方面的探究经验和教训,逐步实现德育与经济齐头并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德育工作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坚持德育途径的多样性 德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加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坚持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德育实验。当前在中国,德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学校进行。学校尽管为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但是学生通常为考试而死记硬背,日语毕业论文,很少将之付之于实践。至于家庭和地域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则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附属地位。
  德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坚持从学生自身个性出发,调动和激发学院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育工作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开展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的道德实验,从实践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避免不进行空洞说教。
  注重德育内容的内化,日语毕业论文,将灌输性教育与渗透性教育相结合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影响,应通过德育工作的内化,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心理品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正面的、说理为主的教育方式,创立德育环境,可通过各学科的正常教学和课外活动实现德育渗透,创立德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道德形象和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德育工作的内化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心理品质,从而发挥学院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德育课程设计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学院生的德育课程需要注重次序性和层次性,内容设计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执行,从而使得人生不同阶段之间的德育衔接紧密。当前我国在德育评价上采用整体评价法和个体评价法。整体评价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对德育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而个体评价是从学生立场出发,针对其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作出评价。我国需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之更加具体和细致。比如借鉴日本在评价方面的效率性,以及评价内容中考虑习惯、动机、内心意图与动机的因果联系等因素。
  总之,高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健康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倡导国家和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项道德教育之中的情况下,高校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当代学院生进行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