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开化”政策与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关键词: “文明开化”政策日本女子教育
中国论文网
  摘要: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文明开化”使得日本女子教育获得合法性。女子接受中等教育,女子师范学校、教会女子学校、女子专门学校相继开办以及女子留学教育的开始,为日本女子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它普及了女子教育思想、确立了女子教育制度、奠定了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为儒家文化圈其他国家效仿。
  中图分类号: G51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6071305
  “Civilizatio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 Japan
  ZHAO Yezh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ijian 361005, China)
  Key words: “civilization policy”; Japan; women’s education
  Abstract: In Meiji period of reform, the “civilization policy” legitimized women’s education in Japan. Women’s secondary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women’s normal institutions, the women’s church schools, women’s specialist schools and women’s education abroad, provide Japanese women with a new opportunity to develop, for it spread the thought of women’s education, established the institution of women’s education, settled the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men’s education in Japan, followed by other Confucius circle and countries.
  第6期赵叶珠: “文明开化”政策与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 安徽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9卷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政策,日语论文题目,就是要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榜样,学习它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将日本社会迅速改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此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及整个日本发展史产生了重大作用。本探讨从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研讨“文明开化”政策与女子教育发展之联系,认为“文明开化”政策的实行为日本女子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使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尤其是儒家文化圈国家中率先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开创了亚洲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
  一、《学制》的颁布与女子教育的合法性
  明治政府在推行教育改革时,确定了三项方针:第一、提高国民知识水准,普及初等教育;第二、培养科技指导人才,创办科技教育机关;第三、通过教育迅速掌握摄取来的欧美先进科学技术。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方法的教育改革。《学制》内容详实周密,从划分全国学区、各级各类学校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改革的规模、计划,以及教程之类事宜均作了详细的说明。规定全体国民必须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同时阐明实施近代教育的目的是用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作为国民立身处世和成就资本主义事业的资本,即“学问堪称立身之资本”,“国之所以富强安康,无不缘于世间文明人才艺之巨大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1]
  《学制》确立了一个不分阶级、性别的单轨
  制学校教育系统。依照《学制》,以往以阶级为
  收稿日期: 20170310;修回日期: 20171026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1026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7221084)
  作者简介: 赵叶珠(1964),女,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主要探讨方向为女子教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比较高等教育。区分的两个学校系统合并成不分身份、性别的国民教育机会均等的单轨制学校系统,由小学、中学、学院三种学校类型构成,并置于国家管理之下。虽然1879年的《教育令》、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1886年的《教育令》等相继公布,对《学制》进行了修正和改革,但《学制》确立的日本近代学校体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及女子教育的合法性及迫切性都没有改变。
  按照《学制》,小学分为普通小学、女子小学、乡村小学、贫民小学、私塾小学、幼稚小学等。女子可入女子小学,通常除小学课程之外还教女子手艺。《学制》中对小学教员不论男女、只需年龄在20岁以上,持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或中学毕业证书即可的规定也有利于女子的参与。政策法学上的宽松及对女子教育的提倡,使得女子教育很快发展。据统计,1868年,约有40%的日本男孩和10%的女孩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到了1900年,女子入学率达到70%,1901年超过了80%。[2]
  但当时小学男女生同班、同校仍不太受欢迎。普遍的情况是,女童在女子小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裁缝和“礼法”等教养、礼节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将来的贤妻良母。在初等教育阶段,男女学童就开始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然而,女子初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在整体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对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二、《高等女学校令》与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
  1872年,《学制》未对女子中等教育进行说明,中等学校课程设置中也未为女子设特别的科目。1886年,《中学校令》中也未提到女子教育。直到1891年颁布的《改正中学校令》才提出女子中等教育的有关规定(第14条), 指出“高等女学校是对女子施以必要的高等普通教育之场所,相当于寻常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可开设女子需要的技艺专修科”[3]235。这是法学上第一次认可女子中等教育机构日本汉字中“高等学校”意即中学,因此,“高等女学校”意为女子中学。,承认女子应同男子一样接受普通中等教育,但也肯定了女子中学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这可从1895年1月公布的《高等女学校规程》中得到印证。
  1895年,《高等女学校规程》对女子中等教育的年限、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指出“高等女学校”的入学资格为四年普通小学校的毕业生,日语毕业论文,修业年限为六年,但各地可酌情延长或缩短一年,学习科目有修身、国语、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理科、家事、裁缝、习字、图画、音乐、体操等。男子普通中学的修业年限为五年,但其入学资格为修完四年普通小学和二年高等小学的学生。因此,高等女学校的入学程度比普通中学的学生要低,高等女学校六年毕业后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相比,教育年限还少一年。另外,在学习科目上男女也有所不同,女生不必像普通中学的男生一样必修汉文课,女校也不必像普通中学那样将理科中的博物、物理及化学分开而设。
  1899年,第一个专门规范女子中等教育的法令――《高等女学校令》颁布。此法令提高了女学校的入学要求,与普通中学的入学资格相同,但修业年限为四年,而男子中等教育的年限为五年。在教育内容方面,数学、外国语、理科等科目,高等女学校(四年制)要求比普通中学(五年制)的要求要低,且不开汉文课,但家务和女红的课时占据整个女子教育课时的18%[3]238。可见,“文明开化”时期女子中等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发展封建妇女意识、建设现代日本帝国为目标的,表现在为男孩所设的科目注重文化知识,为女子所设的科目注重修身和家事、裁缝等生活技能。但是,不可否认,国家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在客观上对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影响。据统计,1895年高等女学校的学校数为15所,教员186人,学生数为2897人。到了1912年,学校数发展为299人,教员数3813人,学生数75 123人。[3]258可见,在明治中后期日本女子中学有较大发展。因此,随着女子中学毕业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子希望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客观上促进了高水平女子教育的需求,为其后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生源上的基础。

  三、《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与女子师范学校的成立
  日本的师范教育产生较早。在《学制》颁布前1872年5月,政府便在东京成立了最初的师范学校。随后,大阪、宫城、爱知、广岛、长崎等地也设立了官立师范学校。1873年美国人大卫・马利(David Murray)被聘为文部省学监,他提出女子很适合被培养成为教员,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女子教员。在其推动下,1874年3月,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创设,第二年11月正式招生,成为当时女子的最高教育机关。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首次入学者为74名,毕业者却仅15名。
  1880年,除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外,以培养女教员为目的的府县立教育机关有新/学校女子师范科、千叶女子师范学校等9个府县12所独立女子学校。但是,与当时男女师范学校相比,女子师范学校只占全国府县的1/4,学生才千余人,约占师范生总数的13%。1882年,为节约经费,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与东京师范学校两校合并。各府县也仿照此制将已设立的女子师范学校与师范学校合并,改称为师范学校女子部,此后数年间女子师范学校的名称一度消失。合并后的东京师范学校,男子师范学科与女子师范学科分开执行教学计划。男生修业年限为三年,分为文学、理化学、博物学三科;女生修业年限为四年,不分科。1886年4月,《师范学校令》和《高等师范学校官制》公布,将东京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提出高等师范学校为培养中学教师的机构,分设男子师范科与女子师范科。男子师范科设文学、理化学和博物学三个科,修业年限为三年;女子师范科暂未分科,修业年限为四年。
  为强调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重要性,1890年3月,敕令第42号规定将女子部从高等师范学校中分离出来,独立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893年10月,文部省颁布《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认为女子中学教员没有必要接受全科教育,要考虑专门化的问题。1898年1月文部省第25号令对规程进行修改,规定女子高等师范分为文、理二科。第二年,即1899年2月,文部省又发布第6号令,对规程再一次进行改正:正规课程增加技艺科,使得原先的文、理二科变为文科、理科和技艺三科。这是日本女子教育史上尤为值得注意的,因为,技艺科的新设使得家事科(包括裁缝、手艺)成为专门的女子中等教师培养的嚆矢。三分科制实施后,学生定额也扩大为300名[4]。
  随着人们对女子教育意义认识的更进一步,女子教育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促进了高等女学校的增加,女子中等教育的师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并且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小学教员的需求量大,由此1908年4月创立了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创立之后的20多年里,女高师仅东京一所,直到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之后,女子师范学校才冠以“东京”二字,以区别于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二战前,官立女子高等教育机构仅此两所,因此,入学竞争率高成为女子师范学校与其他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相比突出的一大特点。
  四、对外开放与教会女子学校在日本的开办
  在文明开化政策的倡导下,外国传教士在其居住地附近开设了以语言和医学知识为主要教授内容的学校。在日本开办女子教会学校的最早记录是1870年横滨的法里斯(Ferris) 女子神大学,创办人基达(Merry E. Kidder)受美国荷兰式外国传教士妇女委员会的派遣,在帮助黑本(Hepburn)行医时创立此学校,主要教授日本人学习英语。最初有学生4男3女,1872年,学生增加到23人,其中女学生为19人,年龄在8至17岁之间。这所学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教会女子大学。
  这些教会学校有的男女兼收,分批教学,上午教男孩,下午教女孩;有的专门以女孩子为招生对象。这些以外国语教学为诱饵开展宗教活动的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中等教育机构或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些学校中,一般是使用英语教学,采用西方教学方式,随着人数的增加,也增加了一些课程,如日语、中国文学、行为规则、缝纫和算术等一些被认为是日本家庭主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些课程由日本人用日语进行教学。
  1887年,在东京和其他21个城市共有37所教会办的女子学校(由新教传教士和他们的日本合作者设立)。当时,日本只有7所公立女子学校,私立女子学校更少。因此,不考虑传教士设立教会女子学校的意图,不考虑女学生去教会学校的动机,从实际作用而言,这些教会学校在扩大日本女子教育方面起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19世纪70、80年代,由于日本当时的西化潮流,使得学习英语十分流行。与那些由日本人最早设立女子学校时的情形不同,外国人在大城市设立的女子传教士教育学校受到人们的青睐。比如曾经一度,报名上法里斯女子神大学超过了200人,以致当时的校舍都容纳不下。后来,女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不过,官立的只有15、16所,其他均为私立,而且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如共立女学校(横滨,1871)、青山大学(东京,1874)、神户女大学(神户,1875)、平安女大学(京都,1875)、遗爱女学校(箱馆,1882)、福冈女大学(福冈,1885)、明治女学校(东京,1885)、女子圣大学(东京,1905)等。[5]这些女子大学的大部分程度都为普通中等教育水平。
  到了1890左右,日本国家主义和皇道主义盛行,民族主义的国家观成为主流社会思潮。在此背景下,掀起了反对基督教教义的教育与提倡日本传统与道德教育的波澜,受此思潮作用,许多教会学校的学生人数开始减少。但即使如此,不应否认教会学校在日本的开办确实为日本女性教育开辟了蹊径。
  五、学习欧美与女子留学教育的开始
  日本女子留学始于1871年,这与当时驻美大使森有礼与北海道开拓使次官黑田清隆的努力分不开。黑田曾到美国访问,期间对美国女性有教养、社会地位高的状况感到十分惊讶,在森有礼说服下,黑田向政府提出女子留学教育的意见书。得到同意后,由黑田负责招募条件合适的女孩。规定留学期间为10年,除往返费用、学费、生活费之外,政府每年还支付800美元,应该说条件相当优惠。但是,由于要去遥远的美国,女孩的亲人们总有些放心不下,因此,第一次募集时没有人报名,第二次才募集到5名女孩,她们是吉益亮子(15岁)、上田贞子(15岁)、山川/松(12岁)、永井繁子(9岁)和津田梅子(7岁)。[6]之所以这五个女孩的家人同意她们远离祖国去美国留学,是因为她们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出生于旧幕僚家庭,且有父亲或兄长接触过一些西方文化。
  五位首批女留学生跟随由岩仓具视率领的赴欧美各国访问考察团,于1871年12月23日从横滨出发,1872年1月15日到达美国圣弗朗西斯科,2月29日到达华盛顿,开始了她们的留学生涯。其中两人,因为到美国后生病及文化不适应,不到一年就返回。其他三人在美国完成了基础教育,年龄最小的津田梅子学成回到日本后又再度赴美攻读学士学位,之后又回到日本创办英学塾,为日本的女子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六、《私立学校令》与女子专门学校的成立
  从明治初开始提倡女子教育,到明治30年代女子基础教育普及,加之甲午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高等女学校数目和女高中生数不断增加。这使得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成为时代的要求,它必须既要能保持“良妻贤母”这一总的女子教育宗旨不变,提高家庭妇女的文化修养,又能培养妇女一技之长,实现妇女走上社会、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活的愿望。《私立学校令》于1899年8月颁布,认可了私立学校设置的合法性。一些受西方作用较深的日本教育家便开始创办女子专门高等教育机构。较为著名的是日本女子学院、女子英学塾、东京女子医学校三所。

  留学美国的成濑仁藏在1896年回国后发表《女子教育》一书,阐述其女子教育观点,进行创办女子学院的宣传和筹备,1901年日本女子学院开校,以女性可以接受的实科教育和一般教养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这两个教育目的为办学理念,开始时设家政、文学、英文、英文预备科等四科。修业年限为三年,开校时有53名教员和220名学生,规模较大,产生了较大作用。
  1900年,津田梅子创办了女子英学塾。有着11年美国教育经历的梅子学成回国后对日本女性极度从属于男性的生活状况非常失望,企图通过创办女子学校扩大日本妇女的视野、打开妇女社会活动领域来改变生存状态,基于这种想法她创办了女子英学塾,以培养英语女性人才为主。女子英学塾后来改名为津田塾学院,现今为日本享有较高声望的女子学院。
  在女子英学塾创办不久,吉田弥生创办了以培养女医生为目的的东京女医学校。
  1900年前后三所女子高等专门学校的创立,是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开创了私立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成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还掀起了民办女子专门学校的运动,推动了其后女子专门学校的发展。
  七、评价
   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政策的实施不仅奠定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基础,也为日本女子教育近代化提供了契机。首先,该政策的实施普及了女子教育思想,使得女子可接受学校教育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认识。“文明开化”政策及其教育改革的推广以及福泽谕吉、森有礼、成濑仁藏等的宣传与实践,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女子可以接受教育,不仅可以接受低层次的教育,也可以接受高层次及专门性的教育。其次,该政策的实施确立了女子教育的制度,使得女子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学制》使得女子教育在法学上得到认可,《改正中学校令》、《高等女学校规程》和《高等女学校令》对女子中等教育的入学资格、教育内容、修业年限等作出了规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关于女子师范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法学法规将女子教育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第三,该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女子教育发展的模式,在百余年之后的日本女子教育中仍留下了其深深的烙印:女子教育在途径上的多种多样,办学主体上的官私并举,内容上的“男女有别”,以及注重师范教育、女子操行和品德的培养,女子教育的目标以家庭为主指向等。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等.当代日本教育改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8、9.
  [2]赵叶珠.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原因探寻[J].外国教育探讨,1999,(3):51.
  [3]村上俊亮,坂田吉雄.明治文化史第三卷:教育道德编[M].东京:洋洋社,1956.
  [4]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六十年史[M].东京:第一书房,1976:21-50.
  [5]山田/.ぃま女子教育を/ぅ 日本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史考[M].日本:太空社,1999.
  [6]Shirai Takako.Umeko TSUDA and Women's Education in England: Through Newly Found Documents on Her Study at Oxford University[J].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for Women's Studies Ochanomizu University,1992:1-19.
  
  责任编辑:王俊恒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