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日本人的娇宠心理和儿童教育[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日本是一个集团意识极强的国家,为了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必须学会协调与他人的联系。所以,在孩童时代,父母就严格教导孩子如何掌握今后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本文将从日本人渴望博得他人好感的娇宠心理的角度出发,研讨日本儿童教育的特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娇宠心理儿童教育; 团体意识教育;自立自重教育;对比教育
  作者简介:饶永伟(1985-),男,汉族,浙江衢州人,四川成都四川学院07级日语硕士探讨生,探讨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32-01
  有关日本儿童教育的特征,在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同时,日本学者土居健郎等也从心理学、医学、精神学等方面对娇宠心理做了具体的探讨,本文将参考以上等探讨,对娇宠心理和日本儿童教育的关系及作用做一些比较略论,期望为国内的儿童教育提供一些线索。
  一、娇宠心理和团体意识教育
  所谓娇宠心理,简单地说,是指努力博得他人好感,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的一种心理。这在日本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一个集团意识浓厚的民族,平时,人们就用集体思想判断他人与自身的联系,以维持人际交往。为了孩子长大后能适应社会,父母会尽可能地教育孩子培养这种心理。日本的家庭重视邻里联系,日语里也有相对应的俗语:遠い親戚より近くの他人(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这一习惯。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联系,如何舍小家为大家来维护集团的利益。
  正是这种取悦他人的娇宠心理,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连带责任。因此,为了成年后孩子能够在自己所属的集团中稳定地生活,父母也会培养孩子的连带责任感。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一旦犯了错,不仅要追究小孩的责任,还要追究父母的责任。通过这样的警告,教育孩子学会为人处世。例如,在电视剧《极道先师》中,日语毕业论文,当学生“南”为了爱情,一个人去和死党们较量时,他的好朋友都害怕强悍的对方,没有人敢陪他前往,山口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就教训了班里的学生:
  一个人光靠自己的力量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在一生当中会相互结伴。即便挨打,饱受煎熬,不也应该要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吗?【1】
  为了整个集体的利益,身为成员都应尽自己的努力做出贡献,这样,才能相互取悦,保持整个集体稳定的发展。这恰恰是娇宠心理的反映。
  二、娇宠心理和自立自重教育
  由于日本社会面临着少子化的社会问题,在家中,父母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和关怀。孩子也要学会取悦父母,而且他们博取父母的宠爱都是建立在对父爱或母爱信赖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的这种心理从小被父母否定的话,亲情联系也就会被切断。从表面上看,依赖父母的孩子大多被视为不能自立,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日本重视集体主义和人际交往,而这里所说的自立,就是指在错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不伤及他人的同时,维护个人利益,巧妙地协调自我与他人人际联系的能力。所以,不会取悦父母的孩子也就意味着长大后不会取悦他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娇宠心理的训练是孩子成年后在社会中自立的基石。从小经受这种训练,当结婚育子后,他也会以同样的措施来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随着自立教育传统的不断延续,娇宠心理也就扎根于每个日本人的心中了。
  另外,培养孩子懂得自重和名誉也是目前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岁起孩子就要开始学习自重和名誉。当自己或家人遭受侮辱时,日语毕业论文,要学会反击对方。其实,这也是受到了娇宠心理的作用。为了维持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信任,就可以直接攻击对方,以免危及与他人的人际联系。
  例如,同样在日剧《极道先师》中,学生“熊井”为了保护自己心仪的女生,和暴力团伙拼杀,山口老师以此来教导班里学生暴力和打架的区别:
  男人势必会为保护什么而奋力拼搏。那时的冲劲就决定了你的价值。打架的基本就是不可背离和抛弃。这和污秽的暴力不同,其背后包含了守护心爱人的一股热血。【2】
  当自身力量无法与对方抗衡时,他们就会耿耿于怀,觉得无法得到家人对自己的信赖,甚至觉得可能伤及家庭的名誉,使得整个家庭无法取悦社会,面临难以立足的危机,所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报复对方。例如,借助一些幕后力量使其难堪,或是努力让自己的势力地位高于对方,给对方致命一击。这些受辱者的所作所为,归根到底是为博得社会的赞同。然而,这种心理有时会导致他们不分善恶,甚至有时也会放弃幸福。日本家庭对孩子的自重知耻的教育使得他们小心谨慎,唯恐失败。
  三、娇宠心理和对比教育
  日本儿童教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比教育,即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进行比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当孩子犯什么错误,或是任性撒娇时,父母就会拿别人的来对比,那样一来,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不当行为。其实,日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下。所以,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取悦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菊与刀》中写到“两三岁甚至四岁大还恋奶的小孩想要吃奶,她母亲就取笑他说:‘看你表弟,他才是个大人。他和你一样小,却不吃奶。’‘那小孩在嘲笑你呢。你已经长大了还要吃奶’。所以当他们看到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走过来,就会马上放开妈妈的乳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3】
  家庭原本是个安全、放松舒适的地方,如果在家中都要忍受父母嘲笑,可见,立足残酷的社会中,要避免他人的讥讽是需要行动谨慎和承受力的。恐怕,这就是日本父母想通过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明白的生存之道吧。
  综上所述,日本的家庭教育中无不存在娇宠心理的影子。在幼儿时期接受的一系列教育,为成年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人后,为维持与他人的友好以及获得他人信任,他们懂得利用娇宠心理来克制自己,甚至会为了家族的名誉、个人的情面,义无反顾地反驳攻击诽谤者。这一自相矛盾的双重性格,就是在娇宠心理支配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它是儿童今后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生存之本。
  注释:
  【1】选自日剧《极道先师》日文版「ごくせん」的台词。
  【2】同上
  【3】摘自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P409
  参考文献: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7
  [2]、[日]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M].東京:弘文堂,2017
  [3]、[日]土居健郎.齐藤孝.「甘え」と日本人[M].東京:朝日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