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个性教育是当今日本教育界所奉行的重要准则之一,而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与日本的个性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从略论日本个性教育的内容人手,进而提出了日本个性教育对我国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个性教育;素质教育 日本曾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其中二战后进行的以个性化为重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对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作用。目前,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与日本的个性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日本成功的个性教育改革也就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日本个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日本教育理论界认为,所谓个性,不仅指每个人的个性,还包括家庭、地区、学校、公司等的个性。但个性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和不负责任,不是不加约束的自由,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的特色。关于每个人,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关于家庭、地区、学校、公司等,则要求灵活、独立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要求一个模式,千篇一律。 (二)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和教师最大限度的自由 日本教育理论界还认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又极大地丰富着共性。如果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集体的个性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势必汇合成巨大的活力。因此,日本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把重视个性准则作为教育最基本、最重要、贯穿始终的准则。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日本的文部大臣前田在194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新教育应当始终以个性的完成为目标,因此,必须尊重自由,打破划一的教育措施,由各教育机构和教师自由地开动脑筋创新路子。” (三)推行综合学习时间 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国际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使“综合学习时间”成为与“各教科”、“道德”以及“特别活动”三大教学活动并列的第四大板块。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横向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综合学习时间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主题学习型、体验学习型、教育探讨型、教育探讨补充型、系统学习型、自主设计型六种形式,学习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产和劳动、创造文化与业余活动、和平与国际联盟、民族独立、个人生存与未来发展等方面。 (四)学院入学选拔制度的多样化 学院入学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笔试之外增加了面试、论文、实用技能等考试形式,成绩评定不是只以考试成绩为最后标准,还要参考个人特长等综合考核成绩。此外,还增加了推荐入学等形式。这些灵活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消除学生为升入学院而产生的“惧试、厌试”等现象,从而缓解了仅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升学竞争压力,从“以考试为中心”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中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多方面的考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扩大地方及学校自主权 日本在个性教育改革过程中,改变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对学校设置、学区设定、人事、财政、学校管理等方面,给教育委员会以更大的自主权,实现了教育委员会与学校权力联系的重构。为了推行个性的、特色鲜明的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特点灵活地把握校长任命、学科主任的选拔、教师的任用,使学校在竞争中积极寻求特色定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二、日本个性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一)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学院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指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而不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体现在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学习时间、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发挥,使教学活动有“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此,首先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访等活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优点、缺点等情况。教师还要综合各种情况,应用科学的措施进行量化评定,日语论文题目,对学生作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要随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建立学生综合情况档案,以便准确、客观、随时地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其次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追求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的不良导向,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地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因材施教要立足于探讨学生,但更重要的是探讨“教法”和“学法”。因为教学过程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的过程涉及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措施、教学程序等,学的过程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各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控制和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要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出促进学生能力进步的教学措施,并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意识。因此,因材施教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律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究创新,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学措施和教学效果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等方面的改革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就要逐步改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日语毕业论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要积极组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科学探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措施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四)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推进教育质量工程 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质量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质量工程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准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的实施,关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就要重新确立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改变长久以来,学生的质量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分数高的学生自然是好学生,这一片面的人才质量评价观点。知识的掌握应该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质量的全部,人才质量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把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学会用实践来验证措施的正确性,进而找到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是新时代人才适应国际竞争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交流能力是把自己的意见或疑问与别人沟通,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交流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辅助能力,也是培养团队协作的重要环节。协作能力与交流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影响,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和团队的整体优势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用新时代的标准来评价人才质量既是质量工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两国的受教育者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个性心理和人格素质,日本的个性教育模式和成功推行个性教育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借鉴。在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借鉴他国经验,我们还应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管理措施,以全面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 杨 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