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现代以来,日本的高速发展与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日本爱国主义教育又称为“爱国心”教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从最早的“忠君爱国”转化为“为了战争可以牺牲生命的爱国心”,直到战后的“为了和平和共生的爱国心”,通过探讨其漫长的历史变革,总结其爱国心教育的特点,进行批判从而得到启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 爱国主义教育; 批判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98-03 随着日本2017年教育基本法的改革,爱国主义教育又一次受到了关注。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教育,不仅在中国和日本,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而中国和日本又同属于亚洲文化圈,有着相同的儒家思想背景以及国家主义的传统。因此,探讨日本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发现其中的特点,摒弃其缺陷,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促进影响。 一、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沿革 1.战前日本爱国主义教育 在日本,“爱国”一词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出现在诸桥辙次所著《大汉和词典――第四卷》(1957年)一书中,其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文献《战国策》中的两句话:“周君岂能无爱国哉”,“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诚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而日本本土的“爱国”最早出现在/人亲王等人所撰的《日本书纪》(公元720年)中,其中对于持统天皇的一卷提到:“朕对你尊敬朝廷、热爱国家,能够为国捐躯以示忠诚这件事感到非常的高兴。”[1]这是持统天皇赠与从唐朝归来的士兵大伴部博麻的一段话,这一时期的日本已经和中国有着密切往来,日本常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并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在《日本书纪》这里提到的“爱国”即是“尊朝”,也就是说爱国与尊重朝廷两位一体的。 到了日本近代初期,政府在文部省中设置了教导职位,日语毕业论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民教化运动,并根据《日本书记》持统卷中尊朝爱国的内容,颁布了名为《三条之教宪》的基本纲领。其内容为:一是尊奉敬神爱国之旨意;二是辨明天理人道之大义;三是奉戴皇上,遵守朝旨。[2]从这里可以明确看出,日本此时奉行“爱国”既“爱君”的思想,天皇就化作了爱国的具体象征。其后,森有礼于1885年就任内阁首任文部大臣,他特别重视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相结合,提倡培养能够以建设天皇制国家为目标,具有忠君爱国情感的臣民。而1890年(明治23年)颁布的《教育敕语》则成为二战以前日本教育界最权威的纲领,并标志着以天皇制为中心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井上哲次郎的《敕语衍义》解释了教育敕语的主旨即“修孝悌忠信之德行,固国家之基础,培养共同爱国之义心,以备不虞之变。”[3]并提出“孝悌忠信”和“共同爱国”应为当时最大的目标。《教育敕语》不仅助长了国家主义思想的发展,还形成了用死来报效天皇、天皇即为神、信奉国家神道、盲目的忠君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由此,以天皇制为中心的道德观确立了。总之,战前的爱国主义和忠君是不可分的,同时爱国心也被利用成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导致了对外侵略的发生。 2.战后日本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占领军进驻日本,便以清除日本教育中的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为目的,以推进教育民主化为准则,颁布了《日本国宪法》。提出了有关教育的三个准则,即国民的主权、尊重基本的人权、和平主义(放弃战争)。其后,1945年根据GHQ(联合军总司令部)的指令,废除了“修身课”以及《教育敕语》。到了20世纪50年代前后世界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也开始转变,由彻底消除军国主义政策改为武装日本,此时出现了恢复“修身课”和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浪潮。此时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重整军备,目的是培养具备热爱“天皇”、尊重日本传统和文化的,能够拥有自发保卫祖国的精神气概的日本人。这段从50年代开始的战后教育再改革,意图恢复狭隘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又被称为“逆路线”时间。 1958年中小学校开设了“道德时间”,在改版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第三章第一节“道德”中有许多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小学可以概括为应具备“爱国的同时,拥有作为日本人而具备的责任感,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为国家的发展尽力。”对中学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要具备作为“日本人的责任感”,还应拥有“作为国民的自豪感”,并把“爱国”和“爱国际社会、热爱全人类”相结合。此时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重视课内教育之外,日本政府还认为应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在更加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于是在1989年3月发布《学校指导要领》中规定,升国旗、齐唱国歌是一种应尽的义务,日本国会甚至在1999年8月颁布了“对于国旗及国歌的法学”,首次明确规定恢复战前日本的“太阳旗”为国旗,战前日本的“君之代”为国歌,企图使日本在不深刻反省战前侵略历史的前提下成为一个所谓的普通国家,标志日本校园仪式的开始完全的恢复。[4] 此后,文部省又在2017年发布称之为“国定版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心的笔记本》,分为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和中学用书四种,其中有关爱国的内容非常多,并且根据每一个年级细致的列出了爱国主义应到达的目标以及具体学习的内容。概括说来,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对富士山为代表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热爱、对传统和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作为一名日本人的自豪感。并在爱日本本国的同时,热爱世界,防止狭隘的排他性情感的产生。文部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能走进人们内心的深处,从主观上认同自己的国家,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2017年,随着新《教育基本法》改革的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再次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次改版最重大的改变就是加入了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第2条教育的目标,(前略)第5条,应培养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国家和乡土的人,并养成尊重其他国家的态度,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5]新版中还提出要重视对“爱乡土”以及“爱国心”的培养。纵观整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变革,从开始的对“君主的爱国心”转化为“为了战争可以牺牲生命的爱国心”,直到最后的“为了和平和共生的爱国心”,不难看出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有很大的不足之处,但是还有其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二、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1.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略论 战前日本以“忠君爱国”作为目标,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今则是以上文提到的教育基本法的第二条为基本目标,即应培养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国家和乡土的人,并养成尊重其他国家的态度,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日本非常注重目标的层次性,无论是近期还是之前颁布的教育政策,都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先学习自然文化,中年级的学习传统知识,高年级的要爱国并为之奋斗。这样不仅可以根据学生水平选择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还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这种从身边扩大到对地域以及民族的爱,产生了独特的集团主义归属感,这种凝聚力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牢固、更加深入人心。
2.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略论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乡土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日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以及对乡土的教育,想借此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以及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因此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内容也纷繁复杂,比如,日本传统的“邦乐”音乐、日本独特的短诗“俳句”,有的高学年的教课书中也把日本富士山,当地的高楼大厦等等的照片列举出来。并且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内容上不断更新,让学生们不仅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要了解时事,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近年更加强调把国乡土与爱世界相关系,例如在《小学校道德的指导资料Ⅲ(第二学年)》中,以“发现和创造日本的美”为主题里引用了伊藤佐喜雄的《天心和芳崖》这一资料。其中介绍了日本画家狩野芳崖,以及和美国美术史学家菲诺罗沙(e.f.fenollosa)结识的过程,芳崖正是通过菲诺罗莎了解了西洋绘画的写实和空间表现力,由此创作了以《悲母观音》为代表的近代日本画。可以说即使是芳崖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受到了西洋绘画的作用汲取了其中的技巧,并创造出其独特的风格。这样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们了解了文化的两面性,看到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开阔了视野,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不同文化交流,这样才能把文化与国际化融合,把国乡土与爱世界相关系,使学生们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出真正的平和的爱国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3.日本爱国主义的途径略论 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时间”课上,并重视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而课堂外的不仅有教科外教育活动、第四大节校园仪式还有在毕业典礼、开学仪式上升国旗唱国歌等等。《学校指导书》中就提出:“入学仪式是加深对学校、社会、国家等集团的归属感最好的机会”、“对国旗以及国歌的正确认识可以培养作为日本人的自信以及爱国的情感。”[6]其实,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时时刻刻,从不同方面进行不断贯彻的。比如,“校园祭”、学生会活动、远足旅行、运动会等等,都贯穿了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且在重视学校和社会中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家庭对教育的影响。总之,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通过各学科以及特别活动时间进行渗透、与全校的各种活动相关系,还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模式相结合,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然,日本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战前日本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对“天皇”的效忠和报恩,在《教育敕语》颁布后甚至开设了专门的爱国主义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宣扬为国家、为天皇效忠,甚至应该随时以死效命的思想。这种使“爱国”附属于“忠君”的极端爱国主义思想,最终导致了日本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即使到了战后,这种思想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日本为了经济高速发展一直在努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开始强调爱国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做努力。虽然如此,在另一方面,日本依然对历史缺乏真诚的反省,日语毕业论文,狭隘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观依然在滋长,日本政府依然主张恢复极端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在各个方面进行实施和渗透。比如,通过宣扬日本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来培养一种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肯定“自我”,否定他国文化,这就容易产生极端的民族优越感;或是通过对国体与历史的教育,肯定天皇的地位。从历史上来说,天皇就一直是日本国民的综合象征,日本的国体即天皇,爱日本即要爱日本的象征――天皇。因此,产生盲目的服从天皇的现象,并蔑视其他国家的权力和要求;还有通过学习国旗和国歌的具体含义,通过在各种仪式和节日上唱国歌、升国旗的方式,这强制性剥夺了个人个性的发展和思想的自由,并是强化国家观的一种表现。由于日本国旗和国歌本身带有浓厚的战争侵略的意味,日本国民和老师有诸多的抵制行为,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行为也最终被法制化。因此,在略论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不能以偏盖全,应该理性的进行略论,认清问题,在明确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缺点和局限性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加以借鉴。 三、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批判与启示 日本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有其狭隘的一面,我们应当注意和避免,但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应注重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化和针对性。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而日本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实际状况,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水平,提出不同的目标,从而一步一步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总目标。在初级阶段培养对基本的礼仪、文化、传统的认识,然后中级阶段再进行爱故乡和国家情感的培养,到了高级阶段再加深内容,上升到对人生观、国际情感的培养。与此同时,又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应从身边开始再渐渐扩大范围,这样可以使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达到一致,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其次,应注重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现实性。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国在内容上就具有相对的局限性。要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忧患意识的重视,使学生正确了解国情,并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以及思想,立足国际角度看待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失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国家的变化。最后,应注重教育途径上的多样性和实效性。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学校中进行、从各学科进行渗透,还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并且重视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者相结合进行教育的方式。如带领学生观看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或者展览、组织学生远足,由此培养学生爱自然以及家乡的情感,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展等等。这样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避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厌烦、枯燥等负面的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其落实到实处,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井上光///.日本//下[M]台北:中央公/社,1987:381. [2]陈水逢.日本文明开化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16. [3]张德伟.日本教育特质的文化学探讨[M].长春:东北师范学院出版社,1999:79. [4]市川昭午./国心を考える――/国心という//(通/第433号)[J].教/研修,2017:71. [5]田中洋.教育法/改正にみる/国心教育[J].琉球学院教育学部/要,2017(2):15. [6]文部省.小学校指//特/活//[M].东京:明治图书,1989:84. [责任编辑:庞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