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表现[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本是当今世界的教育强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从学历主义、划一主义与平均主义以及经济发达心灵空虚等方面来研讨日本现代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作为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其深刻教训值得借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 现代教育 问题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育改革,确立了现代教育制度。日本的现代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人材,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创造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奇迹。可以说,现代教育对日本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日本的现代教育也出现了种种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历主义的负面作用
  日本是奉行学历主义的社会,又称为“学历社会”。所谓“学历社会”指在这个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甚至人格评价等不由其出身门第和实际能力决定,而由其教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学历来决定。
  近代在否定封建等级身分制时,学历主义显示了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过分追求学历以学历定终身的作法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在学院精英教育阶段,人们围绕升入学院而竞争,在学院教育普及化后,又围绕升入一流名牌学院而竞争。一时间“考试战争”、“考试地狱”、“四当五落”(睡4小时可以考中,睡5小时落榜)以及“一浪”(一次落榜)、“二浪”(二次落榜)、“三浪”(三次落榜)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在学历主义的作用下,日本的教育成为“应试”型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机械记忆,缺乏创造力。培养出“模仿型”而非“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在学历主义的作用下,60年代建立起“学力偏差值”(即标准分)进行高中升学院成绩的统计。后来“学力偏差值”推广到中学小学中,成为家长、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学力偏差值”,学生被迫进入各种私塾和各种补习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学历主义的作用下,日本偏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导致青少年精神空虚,人们感叹“教育的荒废”、“心灵的荒废”。
  
  二、划一主义、平均主义的弊端
  战后日本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学制单一化,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方面起了积极的影响。为保持全国教育水平的一致,文部省对中小学、高中课程以统一基准进行设置,但是,由于具体执行中缺乏灵活性,忽视了各地区差别和地区特色,不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采取“平均主义”、统一模式的教育。校内缺乏合理竞争,甚至运动会中为鼓励全员参加而预先规定好比赛结果。日本的各级教育机关常常在平衡各种联系中大伤脑筋。“平均主义”、“划一主义”使得日本教育培养出了“千人一面”的人材,培养出善于执行命令,缺少主动开拓精神的人材。这种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与日本传统的集团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集团主义作用下,日语毕业论文,任何脱离集团的个人行为都受到排斥和抹杀。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集团主义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使得日本为适应全球化浪潮而进行结构性改革时步履艰难,这与21世纪国际社会对人材培养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经济发达、心灵空虚
  伴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学历主义”和“划一主义”等一系列教育痼疾尚未治愈之时,日本现代教育中又出现“拒绝上学”、“异己灭”、“校内暴力”“、援助交际”等一系列问题。
  1.“拒绝上学”。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之时,学校中出现了拒绝上学的孩子,70、80年代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90年代后愈发突出,其中,每60个中学生中有一人长期不到校。日本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探讨,认为导致“拒绝上学”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心理压抑、交往障碍等所致。为帮助“拒绝上学”的孩子,各地各校采取了各种对策,开展精神疗法、住宿疗法、访问疗法、家庭疗法等种种尝试。一些地方还举办免费夜校为“拒绝上学”的孩子补习功课。京都开设“惑星学校”、冈山开设“地球学校”对不上学的孩子开展特色教育。一些地方举办了“拒绝上学”的海外研修班。然而,“拒绝上学”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进入21世纪,这一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着。
  2.“异己灭”。“异己灭”是指在校内外,学生间由一定的一方,向特定的一方施加的肉体或精神上的侵害和虐待。“异己灭” 既是日文“いじめ”的音译,又有“排除异己,结伙疏远、打击某一方”的含义,这一译法形象地体现了原文含义。“异己灭”的主要表现是心理层面上“冷漠”、“不予理睬”,物理层面上“藏东西”、“破坏物品”,暴力层面上“殴打”、“推搡”、“脚踢”等。日本“异己灭”由来已久,早在“寺子屋”时代就有“异己灭”现象,后来这一恶习广泛存在于学校、军队、公司中。80年代以来,校内“异己灭”的规模和内容愈演愈烈,作为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和人权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不断报道学校因“异己灭”出现人身伤害事件,严重时导致当事人自杀或被残害致死。据统计,有过被欺辱经历的学生,占中小学学生的11%,高中的9%。在中学生中,这一数字一度达到了17.5%,几乎每一个5个中学生就有一个被“异己灭”的经历。伴随着“异己灭”出现的是关联词是“校园暴力”,尤其在美国屡次发生严重的校园枪击暴力事件之后,日本教育界再次呼吁关注这一问题。在日本,“异己灭”也是“拒绝上学”的一个原因。“异己灭”、“校园暴力”已成为教育和社会的一大弊病。这种病态现象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3.“援助交际”。所谓“援助交际”,是双向互动的:日本少女(特别是尚未走向社会的女中学生)接受日本成年男子的“援助”――货币、服装、饰品、食品等物质享受;成年男子接受日本少女的“援助”――所谓“女性的奉献”。据报道,“援助交际”在女子高中生中的比例高得令人吃惊,高二女学生中有32.3%有援助交际行为,高三女学生更高达44.7%。朝日电视台等颇有作用的媒体还将此制作成娱乐节目公开播放,并公开“援助交际女”的关系电话、价格、玉照等。事实上,“援助交际”并不仅仅存在于女中学生中,还广泛存在于女学院生、女护士、女教师、家庭主妇等等日本女性之中。“援助交际”已成为日本一个越来越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
  “不上学”、“异己灭”、“校内暴力”、“援助交际”等一系列问题与少子化、家庭教育能力低下、学历主义倾向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他社会因素有关。
  纵观日本教育的成败得失,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亦有其与生惧来的阴暗面与难以克服的弊端。为此,日语论文,日本正在千方百计开展调查探讨,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以寻求出路。
  
  四、对中国的启示
  作为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两国国情不同,教育基础不同,存在问题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各自不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正在重复或再现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种种历程,也正在或即将面临相似的教育问题。如:日本的“学历主义”在中国现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于日本的“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中国是重点学校、普通学校的鸿沟,是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问题;相关于日本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不上学”现象,中国却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 “失学”现象;在校园暴力事件方面,从小、中学直至学院都出现了一些典型案例,中国对此还没有提高到全社会探讨和关注的层面上来;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冲击,日本的“援助交际”现象在中国学院生中也有所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转变,还需要加强教育理论探讨、开展教育实践,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如何吸取前车之鉴,避免“学历主义”的弊端、消除教育的地区异同、处理普及教育与鼓励竞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日本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石井透:《日本战后教育的回顾与反思》,王符、于兵译,暨南学院,1991。
  [3]本山幸彦:《近世国家の教育思想》,日・思文/2017。
  [4]大森直树:《日本教育领域的近况和问题》,刘悦译,《外国教育探讨》,2017.4。
  [5]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教育探讨》,2017.1。
  [6]史 朝:《中国的日本教育探讨》,《外国教育探讨》,2017.2。
  [7]田 恒:《日本战后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8]梁忠义:《日本教育文集》,东北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9]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改革》,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杨红军:洛阳理工大学外语系。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