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本文重点探讨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和效果,并初步研讨了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特征与趋势。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特征;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政策迅速向以效率为基准的资源配置政策转移。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种种改革,其中以修改学院设置基准、放宽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等院校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建立一套具有约束机制的评估制度,引导教育资源向以效率、效果为基准的方向转移为两条主线,即放宽与约束。在教育财政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削弱统一分配制度,减少统一分配额度,日语毕业论文,强化倾斜分配制度,加大倾斜分配力度。经过1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在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分配制度改革中市场机制、竞争原理已得到广泛推广与运用,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一、缩减国立学校定量拨款,增加学校自筹资金比率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设置者……除法学特别规定外,应负担其学校的经费。根据这一规定国立学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负担。从日本国立学校财政收入构成情况看,20世纪60年代国家教育财政拨款高达80%多,充分体现出“谁设校谁支付”的准则。90年代下降到50%左右,近年一直保持在50%~60%的水平。相反,学生缴纳的学杂费等学校自筹资金迅速提高,由20%上升至50%。出现这一结果的背后实际反映出一种观念的转变――由教育投入向教育消费观念转变,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和高等教育财政的短缺性密切相关。在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或 “普及化”阶段以后,一方面强调受益者为国家,另一方面也开始强调个人,这样受益主体为国家、个人双方,且出现受益主体不断偏重于个人的趋向。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引发出高等教育费用应“用者自负”、“国家负担”或“政府与个人成本分担”等争议。其结果出现了国立学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减轻国家负担,增加个人或地区社会负担比率的政策导向,使国立学校财政收入构成中呈现出政府财政性拨款与学校自筹经费两条曲线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结果。 二、减少私立学校定量性财政补贴,增加倾斜配置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以法学的形式保障对私立学校给予财政补贴。日本政府对私立学校补助分为一般性补助和特定补助(专项补助)两种。一般性补助主要根据学校是否按计划招生、师生比例等指标进行配置,日语论文,是一种定量性分配制度;而专项补助则侧重于提高探讨生教育质量、促进学术探讨、实施情报化和国际化活动、促进学院教育改革等等,属于一种倾斜配置制度或差额配置制度。上述两种分配制度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各有侧重。私立学校教育事业费中来自政府的财政性补贴比率不断下降,1981年为28.9%,2017年为12.2%,大大提高了私立院校财政收入依存于市场的程度。相反,国家对私立学校的专项补助大大提高,通过竞争机制使补助资金达到有效配置。 三、私学主导型特征进一步突出 国立高等院校数量不断下降,1990年为15.9%,到2017年降为12.2%,进一步突出了日本高等教育私学主导型的特征。从学校经费来源略论,私立学院主要依存于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国家只支付极少的补贴,而且政府还可根据教育财政状况、教育政策的调整减少其补贴金额,因此大力发展私学是减轻高等教育财政、引入竞争机制的有效途径。国立学院特殊行政法人化也是如此。随着国立学院特殊行政法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201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国立学校特殊行政法》。法人化以后的国立学院与政府间的联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契约联系。基于这种联系的变化,高等教育财政制度亦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如原来财政制度中禁止接收地方公共团体捐赠款的规定得以缓解,规定可根据具体情况接收捐赠款。国立学院法人化后也要求国立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广开自主财源,鼓励国立学院进一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实施受益者负担的准则,不断强化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将国立学院过渡到由地方政府管理。 四、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国际化倾斜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围绕着接收留学生和海外教师的国际交流等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际化的重点转向学院教育计划、教育课程、学校经营管理等领域,要求教育内容、措施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加强国际学术探讨以及科学技术竞争力,最终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论”的战略目标。 1.建设30所国际一流水准的院校。日本科学技术省制定的《日本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在未来50年内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制定了具体目标。文部科学省在《学院改革计划》中重点指出:要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准的学院,数量为30所,占日本高校总数的5%。为此在政策层面上首先出台了重点调整院校结构、增加竞争性探讨资金的投入力度等方法。根据日本学院类型的划分标准,探讨型学院一般指具有较强的探讨能力,它包括:①在所有的学部之上均设有博士课程,②探讨生与本科生的比率:国立和公立学院为9∶100,私立为6∶100,医学专科院校为20∶100。有关探讨生院学院的选拔措施在《学院改革计划》中明确指出,不考虑设置的主体(国立、公立、私立),所有探讨生院学院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产生,产生后为改善更新其学校或学科的探讨设施设备,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财政给予重点配置。这样的选拔措施扩大了选拔范围,将私立学院纳入了选拔范围之内,在政策上缩小了国立与私立学院之间的距离。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挑战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成为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向国际水准倾斜的另一大举措。日本科学技术省制定出两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计划期间为1996―2017年和2017―2017年)。在这两次计划期间逐步扩大科研经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成为实现总目标的关键。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率先在高等教育预算中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把材料工程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及能源四大科学领域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极大支持。从分配方式看,日本文部科学省所管辖的科研经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科研经费,另一种是竞争性科研经费。一般性科研经费属于定量分配,而竞争性科研经费是通过科研人员或探讨小组提出探讨开发项目,经专家小组事先审查、评议后发放的一种探讨项目的资助经费,属于倾斜式分配措施。竞争性科研经费是科研经费发挥高效率的载体,是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2017年在文部科学省所管辖的科学探讨补助费中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比率不断提高,占科研补助金总额的27%,2017年达到了近40%,竞争性资金增长幅度之大显而易见,它主要用于科学探讨活动、战略性创造探讨以及科学技术振兴等项目上,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进一步向高质量、高效率,即高、精、尖领域转移。 作者单位:张自强河北赫达实业有限企业 王颜林河北学院 参考文献: [1]小川正人.教育财政政策与法学制度[M].北京:探讨所出版.1996:152. [2]范文曜,马陆亭.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