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戴季陶的《日本论》谈日本民族信仰中的自杀意识[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1928年戴季陶在旅日期间创作了这本全方位反映日本社会形态、民众心理、政治制度及历史未来的随笔性的书。其中谈及了日本人的自杀意识与生死观。这种深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对日本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对日本文化的解读,浅析日本人自杀意识的来源及给国家发展带来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自杀;生死观;文化
  在众多对于日本的作品中,戴季陶的《日本论》是很少见的一本并无非常系统的逻辑体系的书。以随笔的形式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品性、国家政党、对外政策等多个角度略论了日本社会及民众。
  在全书第25、26节中,作者指出日本人的信仰是没有打算的,即发自内心,十分忠诚,为了信仰他们甚至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日本人的自杀观上。那么日本人的生死观念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观念又源于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对国民心理和国家方向是否产生了作用?这些问题将在下文中一一解答。
  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说:“再也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可以说,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根据他们的信条,自杀若以适当的措施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名,日语毕业论文,恢复名誉。[1]
  而在所有的自杀方式中,切腹自尽是痛苦最多的、积极的,必须努力而后能达到目的自杀措施。日本人将切腹视为有尊严的死法。这种出现在自杀者心理状况上的积极的意义、物质无常和精神常住两种观念,是其他文化信仰生活中都罕见的。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身体,无条件地奉给神的决心,有一种“绝对的”观念。关于宇宙和人生,有一种“永久”和“一切”的观念。
  二、日本人自杀意识的文化来源
  在日本的历史上,自杀被视为一种民族特性,在特定的条件下,自杀被当做一种美谈,这和中华文化中关于屈原等名士自杀的看法截然相反。究竟是怎样的文化背景,塑造了这样奇特的生死观与自杀意识?
  (一)日本的耻感文化。日本文化是典型的耻感文化。即在耻辱感成为主要约束力的地方,一个人即使向忏悔牧师供认错误也不会感到宽慰。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人通过自杀来保住自己的声誉、承担责任。[2]这也是为何每当发生政治、社会的丑闻和渎职事件时,日本人为了避免“为世人所知”,为了避免遭受耻辱,就会选择自戕。
  这种耻感文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日本武士道拼命鼓吹的“死亡哲学”,即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一个人最体面的事情就是从容地迎接死亡。日本禅宗“生死如一”的生死观和“勇往直前”的道德教诲,将武士道演变成禅宗死亡哲学的实践之道,日本武士自杀行为中的“禅意”,至今仍对现代日本人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强烈的集团意识所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依赖心理造成了性格中的极端性,内向又拘谨的性格和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使得他们有时会过分注重集体的影响而忽视个人。在珍珠港攻击时,突击美军格纳库的海军战斗机操纵者――海军中佐饭田房太和在缅甸空战的孟加拉湾上空迎接轰炸机自杀的陆军少将加藤建夫,两个人战败后本可以用降落伞逃脱,可是二人都选择了自杀。这不能不说是强烈的集团意识作用了他们最终的抉择。
  (三)日本文化从不将自杀视为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这种对自杀者的宽容决定了人们在选择自杀时不负有太多心理负担。戴季陶在书中说:“自杀是一件顶懦弱顶愚蠢的行为,是最无自信力的行为。”但日本传统文化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不管生前做了多少坏事,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错误就一笔勾销了,而且人死后都会变成神灵。这一点在靖国神社供奉十四名甲级战犯的事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祖灵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三、从日本人的自杀观再看侵华战争
  不得不提的是,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自杀观给日本这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极端的作用。常有言论表示,日本侵华战争中国民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从民族信仰中的生死观来看,日本国民关于中国民众来说绝不仅仅是受害者,更是加害者。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精神上鼓励军人。国民为士兵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在日本的各个港口、车站都有热烈欢送军人出征的群众组织,留在国内的日本民众为了解除士兵们的后顾之忧,在写有“武运长久”的旗帜上签名,每日清晨去神社参拜,激励他们在中国战场上浴血奋战。
  (二)从资金、人力上支援侵华战争。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日本财政不足,国民便掀起了各种募集资金的活动,“1937 年大日本联合妇人会募集‘支那事变派遣官兵慰问金’,募集了22681 日元29 钱,交给了陆军省和海军省,一切婚丧嫁娶从简,家庭收支精打细算,连日本小学生都会省下平时的零用钱,为“爱国”捐上一日元。
  (三)举行各种活动向天皇效忠。在士兵出征前,日本国民会把绣有“效忠天皇”字样的千人针和慰问袋给士兵,一旦日本士兵在前线取得胜利,举国都会含着眼泪向天皇居住的方向高呼:“天皇陛下万万岁”。更有甚者,会宣扬为天皇而死的信条。这样的心理令人不禁毛骨悚然,倍感唏嘘。这些都充分反映着日本人信仰的坚定与文化中生死观的巨大影响力。而这种精神一旦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就容易出现“集团歇斯底里”的行为,给国家的发展方向带来错误的指引。
  四、结语
  作为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日本的发展受到了很多来自国民心理的作用。戴季陶在《日本论》中用两章内容写日本这种独特而坚定的信仰,是为了呼吁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把思想变为一种信仰,进而焕发力量,鼓励国人勇敢战斗。而在今天,这种自杀观依然在潜移默化地作用着日本,表现在政坛上便是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右翼势力的蠢蠢欲动、国民情绪易被煽起等,这给中国制定对日外交政策带来了困难,也为中国敲响了警钟。然而,世界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下发展的,中国与日本终可以寻找到基于共同点而深入的交流方式与平台,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东亚的共同繁荣做出长足的努力。
  注释:
  [1]王晓蕾:《潜伏在日本自杀影像中的生死观》[J],《电影文学》2017年第11期,第1页。
  [2]殷润兰:《从自杀现象审视日本民族特性》[N],《重庆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1页。
  参考文献:
  [1][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张馨予:《日本人的死亡哲学》[N],《佳木斯职业大学学报》2017,5(1)。
  [3]殷润兰:《从自杀现象审视日本民族特性》[N],《重庆科技大学学报》2017,4(1)。
  [4]王丽荣、李萍:《中日集体(团)主义理念的差异及其成效之思考》[J],日语毕业论文,《东北亚论坛》 2017,3(1)。
  [5]郑宪信:《日本人自杀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探寻》[N],《河南学院学报》2017,48(5)。
  [6]韩芬:《侵华战争时期历史国民性的解析》[J],《南京大屠杀史探讨》2017,1(1)。
  [7]陈橹:《论日本传统意识与侵略战争的联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7,10(2)。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