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知识分子,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刻画了多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文学的开拓者”。他关注他们人生中林林总总的问题,对知识分子可谓是三分怜七分恨,以其犀利的笔锋展现出日本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和空虚无奈的生存状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夏目漱石;知识分子;社会转型;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7)04-0000-01 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小说,他的小说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其中,《哥儿》被誉为“国民小说”,《我是猫》则被称为是一篇日本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充满讽刺精神和幽默精神的阳刚文学。”他的著作精心描绘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凄惨无奈的人生历程,折射出夏目漱石在东方思想和西方文明、在虚幻理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反映出他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对精神家园、灵魂栖息地的找寻和追问。本文将从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知识分子的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社会矛盾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困惑三个方面来探索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 偏爱于在著作中塑造知识分子形象与夏目漱石的成长环境、生长经历及其所从事的职业不无联系。他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知识分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他的求学经历占了青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这期间,他接触到的大都是老师和学生这些典型的知识分子,给他提供了认真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深入了解他们思想动态的机会。他到学院任教,这种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的转变,为他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提供了可能。后来,他任职于一家报社,他的工作性质让他用更犀利的眼光去透视这一群体,用更锋利的笔锋将其所见、所闻、所感付诸文字。他自身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着很深的感触。而且由于他生活经历的复杂,对这一切有着更强烈的感受。所以,夏目漱石的脑海里储存了大量对于知识分子的材料,日语论文,他热衷于描写知识分子也不足为怪。 夏目漱石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为减轻生活负担他被送给别人当养子。童年的这种凄凉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了敏感、孤独的种子。青年时期,他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进一步加重了他心灵的悲怆。在《断片》中夏目漱石曾这样写到:“你在你的世界感到幸福,而我在我的世界里感到满足。我在这边,不属于你那边。我永远是我,而不会成为你。”他和镜子夫人的联系由此可见一斑。内心敏感孤苦、感情世界一片空白的夏目漱石便将这种孤独的情绪注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塑造出一批孤独悲愤的知识分子形象,如他笔下的长野一郎,“是个学者,又是个有见识的人,还是个具有诗人般纯粹气质的好人。”[1](P344)但是他却觉得十分孤独,无论是行走在社会中,还是回到家里。 夏目漱石用自己的笔记录了那个时期一个群体的生存状况,一定程度上来讲,描写人物也就是相应的描写社会。所以,他受到普遍欢迎,被社会认可也在情理之中。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2](P56) 知识分子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这些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而明治维新前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来的痕迹。他们遵循君臣父子之义,他们希望接受新式教育、具有新思想的子辈继续奉行,并且要一切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行事。如《其后》中代助的父亲长井得,“认为凭着代助的生命是他给的这一条极明显的事实,哪怕碰到任何的不快和苦痛,也能保证恩爱始终不渝。”来自家庭的阻碍,或者说来自封建专制残余的阻碍凝滞着他们前进的脚步。 此外,知识分子缺乏行动力,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如《我是猫》中,他们时常聚集在珍野苦沙弥家的客厅中谈话,但是他们的谈话空洞无聊,只是用来发泄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散发自己的孤独情绪。珍野苦沙弥更是一个善于思想却缺乏行动的一个典型,他“像个牡蛎似的泡在书房里,从不对外界开口,日语毕业论文,却又装出一副唯我达观的可憎面孔,真的有点滑稽。”[3](P15)他表达对现实不满、对暴发户愤恨的方式仅仅停留在客厅里的谈话和讥讽上。知识分子徘徊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夹缝中,迷惘于新旧时代的过渡转换中,不知所措的苦闷着。“性格上的软弱既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瓦解他们行动力量的毒药。”[4](P139) 社会矛盾带给知识分子的困惑 这批知识分子大多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的先进文明如潮水般涌入,冲击着日本国民的头脑。这些知识分子既学习了东方传统文化,又接受了西方近代教育,东西方文化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进行碰撞。生活在两种文明的夹层中,他们无所适从,找不到精神的依附,不断地反思自我、确认自我,苦苦地追寻“自我”的归宿。作为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对近况不满意,又无力改变,导致他们内心苦闷、徘徊迷惘、孤独寂寞。正如《心》中先生所说:“我们这批人诞生在充满了‘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恐怕谁都要作为牺牲品,尝尝这种寂寞的滋味。”[5](P31)先生的独白不只是文人一时的牢骚,更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处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知识分子命运的起伏与社会时代的大变迁息息相关。夏目漱石一类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的作用,一直奉行着“欲以文立身”的志向。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感到的是自己和当时社会的矛盾冲突。譬如,在明治政府制定一系列的专制和侵略政策时,知识分子憎恨它。如广田所说的日本“就要亡国了”等。但是他们举步维艰,无计可施。既感到痛苦不安,同时又不得不做违心的事情。正所谓“时代造成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病态的性格,病态的性格又折射出时代的印记;时代扭曲了他们美好的人性,扭曲的人性反过来又酝酿着社会人生的悲剧。”[6](P127) 夏目漱石的著作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夏目漱石细腻的笔触我们了解了近代日本社会的一个群体。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动荡,生活给他们带来困惑,他们苦闷、孤独、怅惘,悲剧地生存着。究其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是他们只夸夸其谈,而不付诸实践的自身缺陷;而是来自旧伦理、旧制度残余的阻碍。夏目漱石对知识分子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不单是对知识分子外貌体态的描绘,而是从思想、心理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把握。无论是他对知识分子的批评还是他对知识分子的肯定,都对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小说选・下[M].张正立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穆旦译.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3]夏目漱石.我是猫[M].于雷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4]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 [5]夏目漱石.心・路边草[M].周大勇、柯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同[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