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房》的流行看日本年轻人心理[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吉本芭娜娜,是日本文坛的年轻作家。1987年,吉本芭娜娜以小说《厨房》登上日本文坛并引起轰动,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吉本芭娜娜的畅销著作,通常都是描述日本当代年轻人的遭遇和生活。解读她的著作对我们了解当代日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环境、年轻人的精神状态,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此著作首先在语言方面赢得了日本年轻读者,并以透明的感性和孤独的主题深刻地表现出当代日本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日本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本篇文章试从语言特色、孤独心理、死亡观来略论《厨房》这部小说,从而研讨日本现代年轻人的心理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厨房;语言特色;孤独心理;死亡观
  一、序论
  吉本芭娜娜,1964年生于东京,1987年以小说《厨房》登上日本文坛并引起轰动,其小说在日本接连名列畅销书榜首,印数达五百六十万册,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吉本芭娜娜热潮波及到电影、漫画、音乐、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形成了“芭娜娜现象”。芭娜娜在著作中去洞察和挖掘人性中相通的部分,不仅在日本的读者中,而且在欧美各国的读者中都引起了共鸣,接连获得国内外文学奖,她的著作已被翻译到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事实上,畅销的背后必然有读者的欲求和关注。吉本芭娜娜的畅销著作,通常都是描述日本当代年轻人的遭遇和生活,解读她的著作对我们了解当代日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环境、年轻人的精神状态,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小说《厨房》描述的是少女樱井美影的家庭成员,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个地死去,在失去了最后的血亲祖母后,她无家可归,与祖母的青年朋友田边雄一及其母亲共同生活的故事。孤独绝望的美影每天睡在厨房里冰箱旁,她害怕孤独,想要倾听锅碗餐具的声音,向往厨房里热热闹闹的氛围。这其实是一种对家、对温暖的向往。在不断地适应生活的过程中,主人公经过一段孤独、痛苦的挣扎,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氛围,逐渐走出死亡的阴影,逐渐从最黑暗的孤独中走出来,得以了解生命真谛,重新鼓起走向社会的勇气。
  《厨房》,有人称其为“革命性的小说”,日语毕业论文,具有“前所未闻的破坏性”,甚至说“现代文学因这一著作而发生了决定性的质变”。但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厨房》的畅销只不过是日本独特的消费社会所产生的暂时现象。《厨房》先行探讨众多,多从大众文学、情绪文学的角度等进行略论,比如读者第一的小说概念、视听文化的结合、文学的商业性、独特的孤独感等等。本篇文章拟从语言特色、孤独心理、死亡观来略论《厨房》这部小说,从而研讨日本现代年轻人的心理。
  二、语言特色
  吉本芭娜娜为实现著作的通俗性,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叙述语言的简洁化和口语化。语言风格上简洁平实,带有显著的口语体色彩。日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异同非常大,书面语规范、明确,讲究说话人之间的上下级联系,日语论文,口语简短、随意,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厨房》中频繁出现大段人物独白和人物对话,这部分语言几乎没有经过文学的润色和修饰,以口语居多,没有日语正式文体中常见的那种烦琐冗长的敬语,从而摆脱了敬语所特有的生硬疏远的感觉,因此非常接近生活的原样。
  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多地使用了年轻人用语,比如流行语、外来语、省略语等,还可以看到语法不规范的句子,这让著作更加接近日本年轻人的世界,也更能反映日本年轻人的生-活。对于这一点,先行探讨中,周异夫指出,
  “著作中语法不规范的句子的特殊意义不可忽视。这并不是说著作中的主人公不会说日语,而是作者有意识地以破坏文体抛弃固有文体的方式,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感觉。他们认为既有的语言和文体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意地打破社会所公认的语法和文体规则,并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构筑起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新的表达方式。这真实地表现出日本年轻一代在语言上对现实社会的反抗。虽然日本当代年轻人在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崇拜西方的倾向,并且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表现出反抗紧紧束缚自己的社会规范、追求他们理想中的所谓新世界的姿态,但在本质上,他们更多的是企图借助这些语言方式、行为手段等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另外,在吉本芭娜娜的著作中,总能感受到漫画等其他文化门类带来的作用。吉本芭娜娜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局限于传统文学的手法,而大胆地向其他文化门类,比如漫画等进行借鉴,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词语,并得心应手地使用平易近人的普通名词和形容词,以及漫画中司空见惯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使得读者不强迫自己采取所谓‘阅读’的态势,也能够轻松地融入到著作中。
  在语言特色上,《厨房》中较多使用口语,语言风格简洁平实,融入漫画等流行因素,符合年轻人的阅读趣味。在创作过程中,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小说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和文学修饰,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渲染出透明的感性和主人公面向读者娓娓诉说的亲近气氛。
  三、孤独心理
  《厨房》中体现了当代日本年轻人内心的孤独。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尤其受到日本年轻人欢迎,这与她著作中关注平凡小人物和贯穿所有著作的“丧失与疗伤”功能密不可分。《厨房》中的主人公美影的心境与日本年轻读者之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她失去亲人、害怕孤独的心境得以在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祖母死后,美影“不管在哪儿总难以入睡,于是在房间里四处寻找安稳之所,终于在一个黎明发现在冰箱旁边最能够安然入睡。”美影在孤独之中所寻找的安身之所是厨房。厨房是家的一个典型场所,一个能够给人安全感的地方。而一个充满生气的厨房更是一个温馨的家的象征,美影的心中满是是对家庭氛围的渴求,所以美影才“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美影因其家庭成员的离去,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而当代日本年轻人大多都有一种漂浮感和孤独意识,作者所描述的这种孤独在纯净的世界中,能够让他们疲惫的心灵获得共鸣,得到休憩,这就是吉本芭娜娜文学的疗伤功能。这同时也是吉本芭娜娜的小说被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厨房》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日本年轻一代关于现代社会的冷漠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抗拒心理。吉本芭娜娜认为日本的年轻人在快节奏、速食化的社会中逐渐忘却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等等。在富足的物质条件下,人的精神世界反而日益贫瘠,尤其是年轻人,逐渐遁入个人的心灵角落,过于专注于自我所经历的事件,容易走入自我的圈子中。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孤儿或者近似于孤儿,但他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双亲这一意义上的孤儿,更是现实社会中的孤儿。当代日本年轻人大多都有一种飘浮感和孤独意识,就如孤儿一般被这个现实的社会抛弃。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严酷的现实、社会的不平等、人际交往中的虚伪,打碎了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关于梦想的追求,把他们抛入了无限失望的黑暗深渊,他们渴望有人理解,

渴望家庭的温暖。他们如刺猬一般,渴望温暖而又害怕伤害,从而产生了空虚和孤独的感觉。然而,这种“孤独”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安全,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只有他们享受孤独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守护自由。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中充满了孤独和寂寞,但也充满了宁静和守候,这反映出日本年轻人希望生活在充满诚实和善良的美好世界的愿望。读者沉浸在吉本芭娜娜设定的这个世界中,可以暂时放下现实的重负,在著作中感受着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在这种孤独中,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以“孤独”、“伤感”为主题的吉本芭娜娜文学获得了众多读者,就是因为著作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多少有些虚构的这些平凡人物与读者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拥有读者所要求的某些特质,读者可以从小说中与这些人物交流,从中可以感受现实中相同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也能从中体验自己在现实中寻求而不得的世界,并获得慰籍。
  四、死亡观
  《厨房》中体现了吉本芭娜娜独特的死亡观。通过著作,吉本表达出了她对生与死的独特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在其著作中把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放在一个司空见惯、平凡的环境之中,没有过多沉重的描写。没有将生与死放在对立面,反而以每一次的死亡作为新生活的开始。吉本的著作中的主人公遭遇很多打击、艰难,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走向“生”之路,我们在《厨房》中时时刻刻能体会到“死”的阴影的笼罩。可以说,死亡成为吉本小说的基本主题;也可以说,死亡是吉本艺术地把握世界、认识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她的著作中都深深地潜藏着一种死亡情结。主人公们在人生苦短的感喟中表达出热爱生命,肯定现世的美好愿望和生活信心,同时在生之寂寞与孤独中透露出向往平凡、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可以说吉本的独特的死亡观来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清醒地认识死亡这一悲剧性事实,人们才会加倍地珍惜和热爱生命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吉本笔下老年与死亡便具有必然性和平淡性。
  吉本的这种独特的死亡意识,两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是激烈竞争中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日本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深刻认识。现实生活造就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现实中生存和生活的压力巨大,生活节奏加快,关于欲望和权力的追求日趋强烈。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恐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利益追逐的繁忙中,日益为我们所淡忘。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生活日趋便利,现代化的消遣方式越来越多。吉本在著作中所表现出关于死亡的淡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的死亡观。这种平淡和安宁正反映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麻木和落寞。而另一方面日本作家有着透过死亡来观察人生的传统,他们习惯于以死来认识生,以虚无来思考存在。日本人关于死亡的看法也没有中国人如此沉重,他们认为人死后无论生前功过如何,死后都可以“成佛”,这和我国所认为的死后要根据生前功过来判定能否上天堂不同。这种传统思维也与日本的传统美学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厨房》中祖母的死去,没有花费笔墨在死亡的痛苦过程中,描写自然、平淡,显得坦然安详。并不那么可怕,在给人以忧伤、凄婉感受的同时,给人一种生命圆满完结的美感。
  《厨房》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平凡、孤独的小人物,然而,作者总是满怀爱意地关注他们。吉本的长处在于描写这些平凡有趣的人物,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并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凝视死亡,到最后超越死亡的过程,在孤独、艰难、平凡的生活中一步步地走出死亡的阴影。超越死亡,把死亡当作生命中一次必不可少的磨炼,从而更有勇气面对生,这是吉本芭娜娜死亡观的深刻涵义。
  五、结语
  本文从语言特色、孤独心理、死亡观三个角度略论了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也可以看出现代日本社会年轻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吉本芭娜娜以日本年轻一代的生活和思想为根基,以颇具写实性的笔法和现代气息将读者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组合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之中。著作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比较奇特的家庭环境中,但处处都显示出普通人的特征,读者随时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给人以比较强烈的亲近感,从而赢得了广泛共鸣。主人公往往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觉,而这些也往往是日本年轻读者渴求得到、而现实生活中却缺失的内容。现代的年轻人常常被人称之为内心缺失的一代。但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感觉体验自己所经历的青春,阅读为了某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努力和苦恼的自我内心世界。同时,《厨房》也处处流露着吉本芭娜娜关于现实生活的想法和反思。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也在急剧变化中,亲人逐一逝去的美影、与变性母亲相依为命生存的雄一,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不幸的、是令人同情的。然而,在吉本芭娜娜的小说中,仿佛对人们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不幸”的家庭也可以有着自己的幸福。在《厨房》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文字:“梦中的厨房。我还会拥有很多吧。在心中,或者实际上,抑或是在旅途中。一个人,很多人,两个人,在我生活的所有地方,会拥有很多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芭娜娜对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家庭模式改变,新的家庭模式日益形成而阐述出的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怎样的家庭模式,幸福的也好,别人眼中不幸的也好,只要心中存有关于“厨房”的向往与热爱,无论是在人生旅途的任何阶段,是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这种热爱和向往会让我们拥有幸福的感觉。关于面临这一近况的年轻读者来说,通过阅读芭娜娜的著作,从中感受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孤单,感受面对死亡走向重生的成熟,得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籍。综上所述,吉本芭娜娜《厨房》的流行,与她对现代日本社会、文化的略论,对当代年轻读者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