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干支纪元,2017年是壬辰年,2017年是甲午年。在2017年至2017年这短短两年间,日本政府突然急速“右转”,让本就复杂敏感的东亚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冲突的阴云始终笼罩在地区的上空。 中国论文网 历史上,同样是在壬辰年的1592年和甲午年的1894年,中日之间两度爆发大战,日本先输后赢,战争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日本能够在300年间从一个自闭的弹丸岛国崛起为军国主义国家,给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东亚各国人民带来长期深重的灾难?我们不妨跟随历史的脚步,看看这300年间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武家政权”到“王政复古” 1589年,日本最大的武士集团首领――丰臣秀吉,日语论文,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降服了各地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在形式上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日本国内长达200年的大分裂大混战局面。他本人被朝廷封为“关白”(古代日本官职,正一位),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完成统一大业的丰臣秀吉野心急剧膨胀,先后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朝战争,最终被中朝联军击败。此次战争被中、日、韩史学界分别称为“万历朝鲜之役”“文禄・庆长之役”和“壬辰倭乱・申酉再乱”。侵朝战争的失败,大大削弱了丰臣武家政权的实力,秀吉因败生恨,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一命呜呼。他死后,另一位实力雄厚的武士集团首领德川家康瞅准时机,迅速瓦解和消灭丰臣家势力,于1603年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第三个幕府政权――江户幕府,启动了对日本国内新一轮长达200余年的武家政权统治。 此时的日本,武士阶层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天皇被架空,朝廷形同虚设,自大化革新以来模仿唐朝形成的律令官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在封建国家向近代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国家的统一是一个重要条件,在诸侯分立的情况下直接建立近代国家是不可能的,西方的普鲁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丰臣、德川两个武士集团首领,实现和巩固了日本的统一,为日本进行近代国家转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国内政治积弊丛生,加之西方殖民主义者不断冲击,内忧外患的江户幕府逐渐呈现大厦将倾之势。1867年至1869年,支持天皇的地方割据势力以“王政复古”等口号发起倒幕运动,击败了幕府势力,逼迫幕府“大政奉还”,将日本的实际统治权交还给即位不久的明治天皇。 倒幕运动实现了“王政”,却一点也不“复古”。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完成了从幕府支配体制向近代国家体制的转变,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然而,维新后的日本却没能摆脱武家政治的阴影。这又是为什么? 历史上,日本经历了镰仓、室町、江户3个幕府长达700多年的实际统治。伴随着幕府武家政权的统治,武士道思想深刻地作用着日本社会,即便是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武士道思想依旧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戴季陶在《日本论》中指出,近代日本是以武士道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它以军事为政权的重点,“外交方针,财政方针,教育方针,都以国防计划为本,所以外交是军事外交,财政是军需,教育是军事训练”。明治维新后的若干年,日本军人在社会上取得至高的支配地位,军事权力渗透到社会政治的各个角落,国家军事化程度甚至超过了武士阶层统治的幕府时代。作为武家政权终结者的明治天皇,开创的实际上是以军人集团(后来即军部)为主导的天皇集权制,日本近代国家形成的过程事实上是武士道的制度化和国家的军事化。这就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从“闭关锁国”到“脱亚入欧” 日本民族对外界文化具有十分强烈的移植模仿意识。美国人鲁恩・本尼迪克特在其作品《菊花与刀》中谈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日本在“大化革新”时期对大唐中原文化的模仿,以及16世纪初期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吸收。 但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前后,由于深感天主教传播对政权的潜在威胁,逐渐开始采取“闭关锁国”政策。1587年6月19日,丰臣秀吉发布《驱逐传教士令》,开始了日本历史上“禁教”“锁国”的自我封闭时期。到江户幕府统治期间,这种闭关锁国政策达到顶峰。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幕府接连5次发布《锁国令》,实行极为严厉的锁国政策,全面禁止日本的船只和人员出国或归国。 在此后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锁国体制”使日本几乎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特别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也促使这些国家在需求原料与市场的同时,逐渐把触角伸向远东地区。对日本而言,这一历史时期两个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一个是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另一个是1853年的“佩里来航”事件。 1840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许多日本人警醒地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将会导致怎样的恶果,促使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更加积极地探求民族自强之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闯入日本江户湾,要求日本“开国”的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国内政局,为江户幕府这头羸弱不堪的骆驼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就如前文所提到的,日本不仅完成了近代国家转型,还积极打开国门,开始了新一轮向外界学习的过程。不过这一次,日本压根就没把中国这个昔日的老师放在眼里,而是走上了“脱亚入欧”的全盘西化之路,从思想观念、政治制度到社会规范、国民心理完全向西方靠拢,并迎来了全面的文明开化。1898年清政府推行戊戌变法时,已经将明治政府作为改革和学习的楷模,中日之间的文化地位至此完全反转。 从“假道入明”到“大陆政策” 如果说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是其“假道入明”痴人说梦的一次疯狂尝试,那么到了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之后,实施“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早在古代日本的神话中,就有神武天皇“诏敕”云:“掩八/而为宇。”即将五湖四海皆置于其统治之下。关于日本历代统治者,或如所谓神功皇后于公元201年征讨新罗而大获全胜的虚构故事,或如天智天皇于公元663年在百济境内对大唐军队以卵击石的一战,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犯大陆、开疆拓土是他们念念不忘的夙愿。 1590年5月,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入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也。”寥寥数语,其野心昭然若揭。丰臣氏两次发动侵朝战争失败并抑郁离世后,接过日本实际统治权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忘记对外扩张的追求。1610年,江户幕府致福建总督的信函中称:日本国主源家康(德川家康自称是源氏后裔,故称源家康)已统一全国,“其德化所及,朝鲜入贡,琉球称臣,他如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主酋长,莫不献表纳贡。”此信虽满篇胡诌,却是日本统治阶层扩张思想的一个缩影。 江户幕府末期,日本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们,在推翻幕府政权、推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却选择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丰臣、德川的扩张思想,并进行了体系化和具体化,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大陆政策”。 自明治天皇即位之时起,朝中文武势力便开始精心炮制所谓的“大陆政策”,即用武力向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扩张的指导方针。“大陆政策”被后来的军国主义者奉若至宝,也成为日本事实上推行对外扩张的路线图。1875年9月,距明治天皇即位仅过了8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并以此为发端按部就班地执行“大陆政策”,最终将整个东亚引向了战争的深渊。 “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的思考 许多人认为,甲午战争的胜利果实是近代日本崛起的基础。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自丰臣氏征朝失败,日本以300年时间的积累,凭借明治维新的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凭借这样的成果,日本从中国的手下败将,一跃成为称雄东亚的新兴强国。 从1592壬辰年到1894甲午年,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国家统一,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以军部为主导的天皇集权制,完成了向近代国家的转型过程;反思闭关锁国、内忧外患的困局,全盘推行“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政策,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为发动对外战争奠定基础;对外扩张不再是“假道入明”的一厢情愿,而是逐渐上升至关乎民族存亡的国家战略,逐步体系化、具体化,并积极加以推行。简而言之,“王政复古”是前提,“脱亚入欧”是基础,“大陆政策”是目的。正是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变革,使日本得以在19世纪末的中日大碰撞中以小搏大,以少敌多,以弱胜强。 反观中华民族,自万历朝鲜之役以后,日语论文,经历了朝代更迭,也确有过短暂辉煌,但还是在世界文明进步的大潮中逐步落后,从老师沦为学生,从万国来朝沦落到列强瓜分,不禁令人唏嘘。 邻居是搬不走的,永远需要相处。关注日本近来发展动向,警惕日本重走军国道路,是时下国人亟需之智。读史可以明智,“知日”亦为“智”。认清日本近代崛起的历史,正视日本这个邻居,反思我们自己的不足,可以帮助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旅程中少走弯路;也只有认清历史、正视对手、反思自我,我们才能在下一个“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