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村上治愈系代表作《海边的卡夫卡》,通过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塑造出出场人物以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无罪方式,令读者在同化式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理治愈,从而深刻的反映了治愈这一当今日本社会的国民性主题,本文将对该著作做深入解读,探析出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日本国民性;治愈思潮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97-02 治愈一词不是日语中长期稳定的基本词汇,二是近些年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派生出来的一个新词,它于1999年在日本年度流行语排行榜上登榜。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崩溃,阪神大地震以及奥母真理教地铁沙林事件给日本国民心中刻印了惶恐与不安。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整个社会发展停滞,经济疲软,日本人的心理也不免增添了许多疲惫和不安,并成为日本人一种公众的心态,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危机感。而这些深层的危机感触发了人们对治愈的渴求。另一方面,“亚洲侵略战争”带来的历史问题也不断拷问现代日本人的“原罪”。因此,摆脱和抹平这些心理阴影和精神重负,自然而然成为日本国民的“治愈”诉求。当代日本人为了摆脱和抹平被上世纪国家历史所笼罩的心理阴影和精神重负,全社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心态,于是治愈孕育而生。在日本,不仅有娱乐治愈,比如说下班后所去的居酒屋,卡拉ok,游戏厅等,还有治愈系文具,玩具杂货等的商品治愈,以及媒体治愈,包括治愈型音乐,治愈型电影和治愈型小说。治愈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关键词,并且成为一种类别概念,当今日本社会,更加发展为一个国民性主题。而《海边的卡夫卡》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行出版。 一、对于《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一书的主人公是少年卡夫卡,他的人生故事与精神世界围绕着名叫乌鸦的少年,父亲田村,樱花,图书管理员大岛,图书馆长佐伯和司机星野等几位主要人物展开。书中卡夫卡与樱花和佐伯的交合都属于非正常状态。卡夫卡与佐伯的第一次交合是在佐伯梦游的状态下进行的。卡夫卡认为自己是通过梦境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关于樱花,这是在樱花说完我是你姐姐之后强行与樱花进行了交合。后来卡夫卡与名叫乌鸦的少年进行了对话,为了让自己不再受所谓诅咒,所谓预言,所谓命运的操控,选择了铤而走险,主动去实现所谓诅咒,所谓预言,所谓命运的明知故犯。一方面受到读者热衷和追捧,另一方面被扣上“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否定历史问题的宣传工具”的帽子。 二、《海边的卡夫卡》反映出的思想倾向 书中描述的这些行为,在村上春树的设定下都是非行为者意愿的,也不论其有无意识,甚至是否为本人意志。书中的许多细节都是关于梦境的描写,村上把场景多次设定在梦中,便模糊了责任感的界限,而梦中人的意识在强势的命运面前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我们在著作中几乎看不到主人公或其他出场人物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怀有任何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没有罪与罚的对应,更没有罪与罚的反思。主要人物的一切行为仿佛都是由另一个自我主宰,一个不知不觉的我,日语毕业论文,一个算不上真实的我,而根本不受主观意识和理性的控制。 村上春树以及其冷静的处理方式,日语毕业论文,为罪与非罪作着外科医生式的分离,并同时试图寻找着罪的源头。他在人的肉体和精神之间做着游离,这样的安排,无时不在证明着人的灵魂可以和肉体分开,人可以不受自己的控制,所以,即使有错,即使有罪,也将这种源于个人的罪与罚自然而然的过渡或者推卸到国家,自然或者不可控制的战争机器中去了。 三、《海边的卡夫卡》中体现出的治愈思潮 基于上述略论,卡夫卡等角色的本不正当的行为有了看似正当的借口,因为不是“本人”做的,所以罪与责任的界定被边缘化,模糊化,淡化掉了。也就是通过这个灵肉分离的梦境,村上完成了对读者的心灵治愈。在小说中作者分外强调灵与肉的分离,以及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这就为许多恶性,如乱伦的性联系,暴力,杀人,战争找到了可以辩解的法宝。一切即非我能控制,一切都是无可奈何。如此,对恶行的责任和反思也就变得模糊暧昧了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多多少少的犯下错误,而小说中情节严重到了暴力杀人和战争,如果连这样的罪恶都可以通过非自我意识的角度得到某种程度的理解,所需付出的责任能够在某种层面上得到减轻,那么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犯下的小错误又何足挂齿了?村上通过特殊情节的设定,和轻重程度的对比,使得读者减轻了心中的罪恶感和内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压力,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治愈。 四、对《海边的卡夫卡》中治愈思潮的反思 在“村上热”风潮中,日本东京学院教授小森阳一应用精细的文本略论,解释《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处刑小说”。其中隐含了将个人化行为与近代民主国家的战争暴力本质相互混淆与切换的意图,是在一种病态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病态小说。这样一本“处刑小说”之所以在全世界受到追捧,是因为很多读者是作为可以带来治愈的预期效果来阅读的。面对日本过去的战争责任,面对日本社会中存在的宁可早日忘却的气氛,小森阳一认为,很多读者关于《海边的卡夫卡》的接收方式存在问题,而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即使是中国的读者,对该书的读后感也多为“解脱”,“救赎”,“治愈”等字眼。作者采用了将读者片刻唤醒的历史记忆从故事内部割裂出去,并加以消除,这一创作手法,而这是一种对读者记忆中的历史进行篡改甚至销毁历史记忆,使记忆本身消解一空的措施。正是村上的这种创作策略才使得读者感受到了治愈的效果,而其对读者的治愈渴求的满足背后,却隐藏着磨砂历史,购销记忆的话语结构。有学者认为,《海边的卡夫卡》之所以受到热捧,恰恰是因为村上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摆脱历史阴影的出口,甚至为那些犯过错的孩子们也找到了可以改错的借口。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本书的治愈思潮所散发出的正能量,少年卡夫卡舔舐自己的伤口,凭借自己的强力意志站了起来,让读者看见了光和希望,发挥出了积极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7年P306. 〔3〕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M].平凡社,3006.243. 〔4〕魏大海.村上春树及其“文学告白”[J].外国文学动态,1993(6):12. (责任编辑 徐阳)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