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开发视角略论日本的核电站建设历史[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50年代开始,日本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全综和新全综作为基轴开发日本列岛。在全国开发热潮下,福井县也进行了地域开发,但结果不如人意。福井县为了摆脱过疏状况,开始着眼于诱致核电站在当地进行选址,尽管县内各地对选址活动的反应不尽相同,也曾出现过反对运动,但最终在县内成功实现了核电站建设,县的交通得到整备,过疏状况得到改善,地域开发也取得一定成效,可以说日本核电站能够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得归功于地域开发。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地域开发;核电站;日本核能政策;福井县
  2017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使核电站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日本是核电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唯一受到过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所以日本反核运动的基础相当雄厚,尽管如此,日本却成功建成54座核电站,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核电大国。在此背景下,日本核电是如何得到推广的?探讨日本核电站的建设和展开过程既具有史学探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现实运用意义。作为利用核能发电大国,日本长期以来在国策民营的体制下运行核电事业,有效的保障了经济的发展,从能源的视角来看,又成功地解决了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能源不足的燃眉之急。中国现在正处在大规模修建核电站的阶段,但国内对于日本核能政策的系统化探讨却寥寥可数,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也是基于当前国内对于核能探讨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计划与全国地域开发战略
  在战后复兴期间,日本开始出现了“综合开发的地域开发”这一观念,以治山治水为中心思想在各地展开。在向经济高度增长转型期间,以经济计划和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作为国策的两条轨道、以产业基础的整备和引入重化学工业为基轴的地域开发在各地相继掀起了高潮。1950年日本施行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开始把地域开发作为“综合开发”的一个环节展开,此后,日本正式迎来了从战后向经济高度增长的转型,1955年12月初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作为新时期的经济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经济自立和完全雇用,1957修改计划,将计划目的定位为从经济自立升级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还增加了提高生活水平一项。同一时期,各都道府县也相应地制定了各自的经济计划,迎接已经到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转型时期。
  1962年10月出台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下简称全综或旧全综)作为第一部经济计划,[1]以谋求地域间的均衡发展为目标,提出在考虑防止城市过大化和缩小地域间差距的同时,要有效利用日本现存自然资源以及适当分配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资源。实施的具体的方式是采用据点开发方式,作为推行据点的具体手段,1962年制定的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简称:新产),根据都道府县知事的申请,在相关大臣的要求下由内阁总理大臣指定新产业都市;1964年制定了工业整备特别地域整备促进法(简称:工特),把重心放在地域工业开发的工业整备特别地域进行了制度化。虽然该法学的重点在于地域的工业开发,但制定法学的目的是实现国土的均衡发展和进行地域开发,这与新产没有很大的差距。工特是由都道府县知事制定整备计划,相关大臣进行协商后,内阁总理大臣批准执行。只要接受新产的制定或者工特的承认,地区在整备道路、港湾和其他的产业基盘等主要设施时,就可以从国家得到提高补助金或地方债的利息补偿等财政支援,新产和工特不仅能够实现作为国策的经济计划和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对地区来说,也是在期待财政支援和经济成长背景下的地区开发的手段。因此,为了获得新产和工特的指定,各地开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62年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虽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促使地方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导致过密和过疏现象更为严峻,更加难以解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或者缓解过密和过疏现象、把开发的可能性扩大到日本列岛,1969年政府又制定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新全综),新全综规划在日本海沿岸进行充分开发。日本海沿岸地区因为积雪、社会资本整备的落后等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开发能力。因此,新全综提出在日本海沿岸地区建设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区连接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培养地方的中坚城市、建设内陆地区城市型工业基地、福井县的核电站建设等新能源供给基地等都包含在大规模开发项目之中。核电站虽然不属于制造业的范畴,但仍然是拥有大型生产能力的工厂、并且具有据点开发和大规模项目开发的特点,所以与地域开发的风潮相吻合。
  1971年7月5日,田中角荣出任通商产业大臣,指出:解决大城市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场大手术,即将工业迁出,但需要考虑好迁移工业的措施,使之有利于地方产业的发展,促使工业迁出的动力是税法。田中角荣根据城市政策大纲和产业用地政策,提出“思考明天之日本”的建国新设想,并于1972年6月1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论”,主要内容如下:
  停止在太平洋沿岸地带建设工业用地,将工业从人口密集城市向地方转移,把首都圈现有城市和近畿圈现有城市作为促进工业迁移区,将工业从该地区迁出,对迁移促进地区增收工业再配置税,对在工业诱致地区建设工厂,实行扶助方法。
  日本从战后复兴向经济高速增长转换期间,以引进重化学工业为主的地域开发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各地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福井县的地域开发也在全国开发热潮下逐步展开。
  二、福井县地域开发的展开(核电站选址以前)
  福井县位于日本中部地区西北部,本州岛中部,东邻石川县和岐阜县,西界京都府,南接滋贺县,北濒日本海,日本海沿岸以木芽山为界,分为岭北和岭南,是日本海沿岸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福井县内交通十分不便利,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一直到70年代为止,县内很多地区被国家指定为过疏地区,县岭北福井平原是主要农业区,是由九头龙河冲积而成;岭南的若狭湾集中了日本的原子能电站。福井县核电站的建设是以全国进行地域综合开发为契机,在从战后复兴到经济高速成长的转换过程中,把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作为当时的国策推行的情况下展开的。福井县共建有15座核电站,其中还包括高速增殖反应堆和新型转换反应堆各一座,被称为日本核电站的银座。   1.福井县的地域开发
  在进行核电站选址以前,福井县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地域开发,主要是真名川开发、奥越电源开发和建设福井县临海工业地带。1950年5月制定“国土综合开发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推动了地方对利益的追求。实施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后,福井县在秘书科内设置综合开发调查系,制定了“福井县综合开发计划调书”作为县开发计划的第一次试案,1950年8月提交政府。该调书把县分成越前、奥越、岭南三个地区,分别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情况进行略论,提出暂时性地区开发构想,这个时期福井县的地方利益的主要部分都表现在开发河川方面。在制定调书9个月以后,又制定了“福井县综合开发审议会条例”,开始正式制定县的开发计划和特定地区开发计划。1951年6月完成了《福井县综合开发计划中间报告》,提交建设省,把九头龙川水域作为九头龙川特定水域,进行治山治水、农业水利、资源开发等综合开发、越前地区实行工业振兴和交通设施的整备、岭南地区则主要进行水产业振兴和观光为中心的开发。但九龙川水域开发区却被从特定地域综合开发计划的指定中排除,政府决定推进以建设多目的水库整备为中心的真名川综合开发,即便如此,真名川综合开发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政府的紧缩预算的方针下,地区之间为了获得预算展开竞争,因建设水库产生的居民的补偿交涉也迟迟没有进展,真正的施工比预期晚了2年。
  其次是奥越电源开发。1961年6月,福井县制定了《福井县综合开发计划》,提出开发奥越电源。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县民的生活水准和实现完全雇用,首要任务是有必要将县产业经济从落后状态中摆脱。奥越电源由民间的电源开发株式会和北陆电力共同开发,1961年6月决定由电源开发进行上流长野水库的建设、北陆电力则负责建设下流的发电设施,但水库地区的补偿问题使工事大幅度延迟,奥越电源最终于1968年5月完工。
  此外还有临海工业带的建设。1963年7月15日,针对综合开发计划的改定,福井县也制定了修改计划。北荣造知事在任期间正处于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前半期,他在“福井县综合开发计划书”的改定版中提出,从1961年的综合开发计划开始计算,要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福井机场的建设、北陆公路的法制化、核电站的建设、奥越电源的施工等。可见,在60年代初期福井县的地域开发政策中,核电站建设已经被纳为地域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1967年日本正处于经济高度增长的高峰期,政府开始策定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福井县的的构建是以福井市作为地方的中心城市进行整备,建设福井新港和敦贺港,以及北陆地区的汽车道路以及推行向北的新干线。此外,以岭南为中心建设核电站,作为新能源的供给基地。
  1967年继北荣造知事之后,中川平太夫当选为福井县知事,向县综合审议会提出制定“新综合开发计划”的提案,1968年3月25日福井县通过了新综合开发计划。当时全国范围内正进行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计划的主旨“尽可能将开发范围扩大到日本列岛整体范围”。在这种全国的热潮下,福井县临海工业地带计划作为中川平太夫知事的最大王牌事业而登上舞台,“福井县的长期构想与列岛改造论的想法一致,列岛改造是福井县长期构想的后盾”(1)。1969年9月,福井县公布了建造计划的基本设计,即在三国港和三里浜的中间地带建造以4万吨级的船舶为对象的福井新港,在临海地区建设870万公顷的工业地带,还引入铝冶炼、加工及其必要的火力发电站和提供燃料的石油化工厂,以及钢厂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厂。福井县临海工业地带建设计划的计划期间为1971年到1985年的15年间,建成临海地区869万4000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并整备临海港湾和产业用道路、临海铁道和工业用水道,目标是1975年一部分工厂能够实现运转。但此计划没有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甚至招来很多批判,认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开发的时代已经完结”、“已经是20万吨船舶的时代却要建设4万吨级的港湾计划,不是半途而废吗”,甚至还有就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公害问题提出的批判。计划虽然遭受批判,但却没有终止,为了推行计划的执行,1970年4月成立财团法人福井临海工业地带开发公社,主要负责收购土地和补偿工作。
  2.福井县的自然灾害与过疏的实际情况
  因为奥越电源的开发,和泉村大概500户中的一半不得不移住到岐阜、30%移住到爱知县,真名川综合开发时进行的/G生川水库建设时又不得不移住到大野市和福井市,促使移住到县外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当然除上述原因以外,还有福井县自然灾害的作用。包括福井县在内的北陆地区,是世界上有名的多雪地带,因为地势“西高东低”、同时又受冬气压作用,上层的空气寒冷、同时下层的空气因为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流变化的作用而升温、湿润,导致了气层的不稳定,容易产生很强的上升气流,所以在福井县降暴雪的比例较大。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福井县内接连出现大型自然灾害。1959年9月发生了伊势湾台风、1963年1月连降大雪,福井市、大野市和敦贺市都达到了观测以来的最高纪录,福井县内的被害也相当严重,因为正是昭和38年,这次大雪被称为三八豪雪,此次降雪造成很大的被害,交通机关瘫痪,产业和日常生活都受到作用。1965年9月接连10天发生了台风23号、奥越豪雪、台风24号,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三八豪雪。
  福井县相继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导致各地区的过疏化进一步恶化。1970年4月成立了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方法法,福井县的池田町、今立町核河野村、名田庄村和大饭町等、第二年再加上美山町、越前町和越/i村的8个地区被指定为过疏地区,这些地区的共通特性是属于森林覆盖率高的山村或者是靠山靠海的渔村,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出并导致过疏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村、山村和渔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山村的主要收入源是农业和林业、濒海地区的主要收入源是农业和渔业。在经济高度增长期以前,虽然收入水准低,但生活消费的自给自足性很强,消费水准也很低。但经济高度增长引发的消费革命不久也蔓延到小山村,过疏地区的消费支出也开始呈增加趋势,为了调整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平衡,采取新的策略成为燃眉之急。   针对福井县的过疏状况,日语毕业论文,1971年福井县制定“过疏地区振兴方针”,对过疏地区采取了以下对策:(1)为了防止壮年劳动者的人口外流,确保提供有魅力的劳动场所;(2)确保在过疏地区能够达到和享受国际水平要求的生活环境。福井县从1970年开始,10年期间投入300亿日元,主要用于国道和县道以及主干的市町村的道路整备。另一方面,町村也在10年期间投入330亿日元用于交通、通信系统的整备和教育文化设施的整备、农林水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振兴。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应对日益严重的过疏现象,但过疏町村的财政能力、平均每户农户的生产农业所得、平均每人的制造商品出货金额都低于全国平均,福井县的过疏状况丝毫没有改观。摆脱落后县的愿望也越发的沉重而迫切,开发过疏地区成为福井县的重要课题,也是福井县积极招揽核电站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核电的实用化与福井县的核电站建设
  电源开发和地域开发通过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紧密结合,因为核电在当时倍受关注,自然而然的,核电也作为地域开发的手段受到瞩目。1966年日本原子能发电东海发电站的实用型核反应堆开始成功运转,东海村的建设可以说是日本原子能探讨所在地域开发的目的下进行的,因此各地区对核电站所形成的地域开发效果产生很大期待。虽然福井县内各地区诱致核电站选址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以此摆脱落后县的状况却大同小异。
  1.核电的实用化进程
  日本核能的和平利用最初从1954年的核能预算开始,核能开发始于1955年的财团法人日本原子能探讨所的成立,并于1956年公布原子能基本法,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原子能局、原子能探讨所和原子能燃料企业,完成了日本的核开发体制。此后,以政府和产业界为中心,1956年随着原子能三准则的出台,相关法制和体系也得到整备。
  原子力利用准备调查会在1955年10月的《原子力探讨开发计划》中指出要在今后的10年内实现核电的实用,但具体计划内容却只涉及探讨型机组和动力试验机组。1956年1月第一任原子力委员长正力松太郎宣布“要在5年内建设有盈余的核电站”。此后,英国原子能公社理事受正力松太郎邀请来日,大肆宣传卡德霍尔改良型机组的实用性,此后政府派遣的访英调查团在归国后提交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虽然卡德霍尔机组在技术、安全和经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有望解决,因此调查团认为此机组“有进口到日本的价值”。而原子能委员会中学会方面的委员却极力主张先奠定核能技术基础然后再进行探讨开发,在核电早期实用化阶段应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认为应该从核利用、开发和能源实情出发,选择从国外进口动力炉的同时培养国内的技术力量。
  电力产业也积极参与到核电的实用化事业中。日本的电力产业在1951年5月重编后、诞生了民营的9大电力企业。虽然日本的电力产业经历了第2次世界大战的国家管理,失去了作为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机,但经济高度增长期使产业和家庭的电力需要都呈增加趋势,随着电力需要的增加,电源开发也迫在眉睫,当时只有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组成的电力企业也开始陆续将目光投向核电。
  在国家和电力企业试图实现核电实用化之际,围绕英国的卡德霍尔的引进问题出现了国管论和民营论的对立,即1952年9月9大电力企业成立的电气事业联合会(电气连)主张出资成立原子能发电振兴会社实行民营论、政府全额出资的电源开发株式会社主张直到出现盈余为止由政府负责的国管论,在此论争中政界也被卷入,出现了正力、河野论争。最终,原子能委员会选择民营方式作为建设核电站主体,以原子能委员会为中心在九电力企业和电源开发之间进行调整,1957年11月1日双方出资成立日本原子能发电株式会社。这样,日本开始正式推行核电早期的实用化时选定的舞台是茨城县东海村。1957年日本原子能探讨所确保在东海村建设核反应堆的预定地点后,正式开始了核能探讨。1958年5月作为核电的选址地对东海村进行了考察,考察内容主要如下:[2]44
  原研提议是否以此地作为探讨动力炉设置预定地点
  茨城县也推崇原研的提案
  当地对核能开发持积极的协助态度
  原研已经开始核能的宣传活动
  构想以该地区为中心建设核能中心
  因为临近原研,故而便于从事安全对策为中心的实验探讨
  计划整备道路和港湾,在不久的未来有望实现便利的交通和运输
  尽管存在国管和民营的对立,但1956年8月原研还如期举行了从美国进口核反应堆的开工仪式,这样核电的实用化分化为进口实用核反应堆和探讨开发两条路线,这两方面的舞台都选定在东海村。1963年10月,美国的沸腾水型核反应堆作为动力试验反应堆首次在日本东海村发电成功,此后,1966年,日本原电承建的核反应堆首次实现了商业运转。东海村成功实现了原研的选址,继而实现了核电站的选址,正是有效地利用了日本核能的和平利用从探讨到核电的实用化急速开展,通过诱致核电站建设而成功地实现了地域开发。
  2.福井县初期的核电站诱致活动
  核电实用化作为核能和平利用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国内探讨和国外引进这两条路线的情况下推行,全国各地也出现了诱致核电相关设施的动向。福井县早在1957年4月成立了福井县原子能恳谈会,旨在“丰富县民对于福井县核能开发以及和平利用的知识,以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并达到实现福井县产业振兴的目的”,成立恳谈会的提案者为福井学院校长长谷川万吉,成员有:县知事担任会长、福井学院校长担任副会长,此外还有县内的主要公共团体、县议会议员、学院探讨机关、主要医院、农渔工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报道机关、主要产业等。该恳谈会不仅关注放射性同位素的活用,还积极参加诱致公司的各种活动。
  恳谈会最早从事的活动是探讨用核反应堆的诱致活动,即京都学院探讨用核反应堆的县内招商运动,该反应堆主要用于进行核能源与放射线利用的相关实验及其相关的探讨,在京都学院内成立了全国学院的共同探讨所。1957年3月,以京都学院为中心计划在关西建设探讨用的核反应堆,建设用地选在京都府宇治市,但遭到宇治和高/驳钡氐姆炊约苹/夭折,此后,建设候选地区也再三变换,没有最终定夺。正在该核反应堆计划因选址候补地区的反对而触礁之际,1960年3月福井县原子能委员会开始在县内探找适合核反应堆选址的地区,远敷郡上中町与坂井郡川西町被提上名单,原子能恳谈会与科学技术厅就设置条件等进行协商,开始在两町探查最适宜的地点,但最后反应堆却决定选址在大阪府泉南郡熊取町,福井县最初的探讨用核反应堆诱致活动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福井县的核电站诱致活动。1961年2月,日本原电的董事会通过提议在本州西部地区进行商业用第二发电站建设的准备调查,当时的预定候补地区有兵库县西播磨、冈山县、和歌山县、石川县内滩等地。川西町发动福井县制定基础调查预算,以町长山田重左卫门为首,町理事、町会议员、相关地区代表、町的有志人士等一致团结向相关官厅、日本原子能产业会议、日本原电等反复陈情,町上下齐心协力开展诱致运动。
  川西町是1955年3月根据町村合并促进法在县的指导下成立,1957年7月开始实行町制。最初计划合并九头龙川、国建山脉、日本海的海岸线围绕的六个村路,但最终只合并了4个村落。此后,其余的2个村落在合并问题上出现纠纷,分别将各自的一部分合并入川西村。川西町因人口外流严重萌生了通过诱致公司进行地域开发的念头。川西町于1961年11月设置坂井地方开发促进协议会,旨在谋求地域经济的扩大化与高度化、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1962年9月向县议会请愿并被采纳,请愿的大体内容如下:
  在金津町地段建设北陆公路的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同时,整备郡内的道路网
  在三里浜建造临海工业地带,整备三国港、开发九头龙川向三立浜的挖掘
  在位置条件较好的春江町建设福井机场
  整备坂井郡内的观光设施、观光道路
  进行工厂诱致的各种调查,不断丰富宣传活动以期能够在北部丘陵地带坂井町建成与其相关的集体住宅
  促进北部丘陵地带的开发
  加快土地改良事业、推行农业构造改善事业
  川西町积极地参与诱致试验用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建设事业,虽然探讨用核反应堆的选址以失败落下帷幕,但通过町全体的努力,川西町终于成为核电站选址的有力候补。1962年3月,福井县开发公社受到委托开始实地调查,发现地下50米以内没有发现坚固的岩石,证明该地区不适合建设核电站,所以川西町再次被淘汰,1962年6月日本原电正式向川西町公布了令人遗憾的结果,虽然川西町进行了积极的诱致活动,但在探讨用核反应堆建设和核电站建设上都没有取得成功。
  3.福井县的核电站建设情况
  1962年3月,福井县议会通过了《对于诱导核电站的决议》,主要内容如下:[2]47
  最近核能和平利用的探讨快速步入正轨,尤其是核电事业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已经达到了实用的领域。政府及日本原子能发电株式会社在建设第2号核电站时,就选择本县作为候补地区进行了若干讨论。约30万千瓦的大规模发电将给本县产业、经济和文化等带来无法预计的恩惠,更进一步说,本县上下一致赞同能够作为近代科学的旗手为国家做贡献,制定万全的协助体系,期待能在县内进行建设。
  关于发电量为30万千瓦、总工费为400亿的大型工业,县议会的诱致态度非常积极。尤其是奥越电源开发的触礁,促使福井县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诱导该核电站的建设。
  (1)敦贺市的核电站建设
  继一号反应堆之后,日本原电决定在关西的日本海一侧建设商业用二号反应堆,因为在川西町没有发现坚硬的岩石,所以敦贺市成为有力候补。5月7日北荣造知事向原电发出对敦贺半岛的候补地区进行考察的邀请,8日北知事向敦贺市市长提出申请,于是在6月5日公布川西町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同时,日本原电的松珠矶副社长公布将敦贺半岛的敦贺市浦底、立石、色浜一带与美浜丹生一带作为候补地区进行考察。
  在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地域开发过热的状况下,福井县原子能恳也加大幅度诱致核电站相关设施的选址工作,这种风潮蔓延整个福井县。1962年6月举行的川西町民大会上,川西町长山田对于县内对选址的期待作如下描述:
  通过诱导核电站,可以在沙丘上建成城市,可以期待地域开发的成效,所以我们不遗余力进行了诱导的工作,但却没有料想到选址地点的土地没有坚实的岩/P。尽管如此,我们要把川西町的努力发扬到福井县整体范围内,实现在福井县的建设核电站的夙愿。
  敦贺半岛的当地居民在6月19日与县开发公社签订土地买卖的暂时合同,敦贺进行核诱致的反对运动也不激烈。虽然很多人预测在6月10日的县劳评的定期大会上,会做出反对诱导核电站建设的决议,但实际上县劳评却主张“因为对于核反应堆的知识较为贫乏、有进一步进行调查的必要”,最终持保守态度。7月12日福井县开发公社与日本原电之间签署了对于敦贺半岛两处土地的买卖协议,9月21日敦贺市议会决定实行核电站的诱致工作,批准了诱致核电站的决议。决议文与提议理由如下:[3]
  提议理由:
  现在更加没有重申的必要,核能的和平利用不断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幸福。诸位视察过的茨城县东海村核电站是日本第一号核电站,接下来的第二号建设候选地选择了敦贺市的浦底和美浜町的丹生,并且已经开始钻孔地质调查。眼下,不仅敦贺半岛的开发,敦贺市的发展也只能依靠诱导核电站,我们现在已经有五万市民对这次的诱致活动抱有很大的期望。
  值此重大时刻,诱致决议在代表市民的市议会以满场一致得到通过,希望能够得到大家一致的理解和支持。
  决议文:
  日本原子能发电株式会社对作为第2号核电站建设候选地候补地区敦贺半岛进行近况调查,结果显示敦贺的地形极为有力。在此,本议会决定展开诱致核电站建设的各项工作。
  决议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核电站的选址地区对地域开发寄予的期待如何,但通过提议理由,可以发现敦贺市的重点在于敦贺半岛的开发和敦贺市的发展,即通过建设核电站,期待能够促进敦贺市整体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1967年2月敦贺1号机开始正式施工,1970年3月正式运行。1968年8月,动力炉・核燃料开发事业团(简称:动燃事业团)决定在敦贺1号核反应堆的占地面积内建设新型转换型反应堆“不贤”,敦贺市议会通过了此建设计划,当地居民也没有提出抗议,于1970年12月开始施工。1970年4月,动燃事业团征求敦贺市同意后,把白木地区作为建设高速增殖反应堆“文殊”的建设候补地区,展开调查。调查期间虽然出现了“反对建设高速增殖反应堆的敦贺市民会”、“反核电站的福井县民会议”等反对组织,但1975年12月,福井县议会通过了敦贺市提出的推进高速增殖反应堆各种手续的请愿。1977年3月,敦贺市议会采纳了浦底、色浜和立石提出建设敦贺2号反应堆的陈情,6月福井县议会通过了来自敦贺市的请愿。这样,几乎在同一时期,“文殊”和敦贺2号同时开始承建,敦贺2号于1987年2月开始运行。   (2)美浜地区核电站的建设
  1962年5月,北荣造知事接受了美浜町町长提出建设核电站的申请。视察东海村以后,美浜町町长绵田/稳/和美浜町的议员们指出“既然道路能够得到整备、又能使地区致富,何乐而不为”,决定在丹生地区诱致发电站作为地域开发的手段,6月召开临时议会通过了“根据福井县综合开发计划,在本町诱致核电站建设”的议案,当地居民与福井县开发公社签订了土地买卖合同,9月25日,关西电力接受正在调查的两处土地中一处的转让,公布了建设核电站的意向,关西电力从日本原电继承了土地的买卖协定,11月,与县开发公社、日本原电三方之间签订备忘录,敦贺方面归日本原电、美浜地区由关西电力进行开发。因为当地居民一直认为日本原电会在当地进行核电站建设,关西电力的参与引发了当地的反对运动,反对运动一直持续了半年,终于1965年11月,美浜町和关西电力之间正式签订了协助建设的协定。1966年11月,敦贺市议会和美浜町议会设置了敦贺市、美浜町原子能发电站特别委员会联络协议会,12月在敦贺市长、美浜町长、福井县知事、福井县议会议长等提出的申请书中,具体明确了在两市町关于核电站的选址所寄予的期待,大致内容如下:[4]
  敦贺半岛跨越敦贺市和美浜町,作为西日本最大的核电站选址基地现已开始投建,因此,该地区存在其他自治体没有的特殊问题,即住民的安全确保和地域开发这两大问题、因此希望能够促进站在综合观点上,施行核电站地带的整备工作。
  目前强烈要求制定交通、通信、急救、医疗等的方法和将来综合的地带整备计划。
  可见,通过核电站选址所进行的地域开发中最为期待的是整备道路,其次是交通机关以及设置上下水管道等。公路整备的交涉在1965年11月30日完成,县道白木美浜线的佐田和丹生之间(所谓的关电道路)的改良施工在同年的12月10日开始实施。美浜1号反应堆在1966年12月开始施工,1970年11月正式运行;2号反应堆在1968年5月开始施工,1972年7月正式运行,1970年8月,美浜町向关西电力提出要求增设3号反应堆的申请,征得同意。
  (3)高浜町、高浜核电站1号、2号炉
  1955年2月,新高浜町在町村合并政策的实施下诞生,当时人口为12816人,2593户。从1960年开始,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导致了劳动力的外流、过疏化进一步恶化、农山渔村疲软,这些都直接压迫町的财政,高浜町实行的公司诱致政策也因为土地、水和劳动力的各种因素制约难以顺利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着眼于在敦贺半岛建设核电站所能带了的地域开发和经济活动的效果。
  因关西电力把美浜町作为第二选址地点进行研究,高浜町的议会和理事们一致认为要进行地域开发、要摆脱目前过疏的近况,除了诱致核电站选址以外别无他法。当时町的财政极度困难,甚至无法支付职员的工资,同时,因为气象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恶劣,吸引公司投资也几乎无望,所以相关人员一致判断有必要诱导核电站的选址。高浜町的情况与敦贺市、美浜町略有不同,高浜町进行核电站诱导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道路整备,不如说是因为自身财政状况的恶化。
  1965年8月,高浜町通过福井县向关西电力提出了建设核电站选址调查的申请,关西电力于1966年3月在高浜的内浦半岛的浦地区进行了钻孔地质调查。高浜町的小黑饭地区居民对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电站进行考察,发现核电站存在安全隐患,开始反对核电站的选址。小黑饭地区在若狭湾一带属于较为富裕的村落,在靠山的一侧有6米宽的道路,所以进出町的时候没有交通上的不便,反对方的居民组成“高浜核电站设置反对期成同盟会”,成为若狭湾地区最早开展的有组织的反对运动。
  另一方面,诱致核电站推进派的议会、区长会和各种团体的理事等对东海村进行视察后,为了得到町民对核电站的理解,实行促成町发展的启蒙运动,内容主要涉及地域开发尤其是县道改良、大规模折旧所产生的巨额收入等。1966年10月,高浜町议会全会一致通过了诱致核电站的决议,议会还听取了反对方的意见、确保征收土地时不强迫居民从既存的住宅中搬出等条件,11月,签订了确保小黑饭地区的生活安定和消除不安的契约。1968年4月,反对核电站建设的运动开始沉寂,当时的同盟会会长提出“居民对核电站的不安和反抗并没有消除,但这声势没有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居民长期以来一直维持互助为生的生活方式,如果村里分为赞成和反对两派,现有的互助生活方式将无法维系。所以如果赞成方人数多的话,反对方也会听取赞成方的意见”。1969年8月,关西电力开始着手全线未改良的道路音海―中津海线的施工,道路延长了8.5公里,宽度为7米。此后,高浜1号炉于1970年4月、2号炉于1971年2月开始施工。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以后,为了摆脱石油危机造成的地域经济不景气的状况,高浜町广泛征求各阶层町民的意见,召开了33次高浜经济对策协议会进行讨论,1976年2月协议会得出结论增设3、4号机组,3月,高浜町议会通过诱致3、4号机组的决议,10月,县议会采纳了高浜町的请愿,3、4号机组分别于1985年1月和6月开始正式运行。
  (4)大饭町核电站的建设
  1955年,佐分利村、本乡村和大岛村合并后形成了大饭町,大饭町位于福井县岭南的若狭地区的过疏化状况严峻,陷于财政危机之中,加上大岛半岛怀抱小浜湾海湾,交通非常不便,接近“陆地上的孤岛”状态,所以大岛半岛的居民热切地期盼能够在海湾处建座大桥,以保证半岛的居民能够在不使用往来的船的情况下,就能够实现上班、上学和日常的交通。大饭町在1953年受到台风的被害遭遇财政困难,没有余力整顿交通基础设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急剧的人口外流和一次性产业的高龄化,过疏现象进一步恶化,1970年被划分为为过疏地区。在不断探究地域开发对策时,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建设核电站,对大饭町来说,在大岛半岛诱导核电站建设既可以消除财政困难,又能够在半岛建造大桥,是进行地域振兴的一个重要选择,町长为了能够摆脱过疏状况以及实现大岛地区居民多年来建设大岛陆地的愿望,果断决定诱导核电站。1969年1月1日,大饭町长时冈民雄向当地的相关人员表示要建设核电站的意向,1月15日组成建设候选地区大岛半岛吉见地区开发协议会,1月29日,时冈町长向福井县递交了就核电站候选地进行调查的申请书。3月15日,大饭町组成核电站诱导推进委员会,4月4日,福井县、大饭町和关西电力三方对于大饭町诱致核电站选址达成协议,大饭町与关西电力之间缔结了暂时合同,4月10日,议会通过了诱导核电站建设的决议,决议文如下:[5]   最近,核能和平利用快速步入轨道,尤其核电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若狭湾一带作为核电的基地也初露头角,为我国的产业和地域开发做出贡献,这是无比的光荣。本町大岛地区的地形、地质都符合建设核电站的条件,鉴于本町的地域的偏僻性,通过诱导设施可以缓解该地区的偏僻近况,所以决定全町上下一致诱导核电站。
  大饭地区期待通过选址达到整备道路的目的,从而缓解该地区的过疏状况。9月5日,关西电力与土地所有者签订了土地的买卖协定。1970年2月6日,关西电力针对大饭町召开了核电站计划概要说明会后,日语毕业论文,开始展开基础调查。10月28日,大饭核电站1、2号炉得到电源开发调整审议会的批准。1971年1月23日,关西电力向内阁总理大臣递交了申请设置大饭核电站1、2号炉的申请,4月30日,反核电站建设的人士发起了反对运动要求撤销大饭核电站建设。6月13日,成立“大饭町住好町造会”(简称:町造会),6月17日町造会联合大反町青年恳谈会向时冈大饭町长提交停止建设的申请书。7月8日,时冈町长向关西电力提出要求废除暂时协定的要求,7月14日,町造会开始进行要求罢免町长的签名运动。大饭町区长役员会也决定要求时冈町长辞职,16日,时冈町长正式向议会提交辞呈,并于21日受理。
  1971年8月16日,反核电站建设一派的永谷良夫当选为新町长,开始着手解决町政的混乱和对于核电站的纷争,不得不一时中断建设施工。1971年10月25日,大饭町召开町政恳谈会,町长永谷良夫表示要暂时停止核电站的施工。11月21日召开反对核电站的“若狭湾共斗会议”。12月4日,“守卫大岛会”开始了核电站推进请愿的署名运动,14日,大饭町议会没有通过暂时停止施工的请愿,15日成立了反对核电站的小浜市民会。1972年2月4日大岛半岛居民成立“大岛开发促进协议会”,10日大岛地区青年团开始反核电站建设的署名运动,向大饭町长、町议会和县知事提出调停,3月22日大饭町议会没有采纳“核电站反对若狭湾共斗会议”提交的反核电请愿。4月4日,县一级大饭町与关西电力为了平复纷争、以及顺利推行核电的建设,确定了协助体制,签订暂时性停止施工的协定。18日,县和町共同举办当地说明会,由原子能委员会核反应堆安全专门审查会内田会长就大饭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说明。5月23日,召开了由大饭町主办的核电问题经过报告会。7月3日,县与大饭町和关西电力签订了安全协定和地域振兴协定,定于1972年7月4日重新开始施工,向县和国家提交报告,认为目前的状况可以顺利推行核电站建设,7月4日,内阁总理大臣批准了设置大饭核电站1、2号炉的核反应堆设置许可,7日,大饭町召开了重新开始施工的经过报告会,10月和11月,大饭1号和2号机组分别开始施工。
  综上所述,在经济计划和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两条轨道下出现了全国性地域开发的热潮,福井县内主要进行了真名川综合开发和奥越电源开发,以及后来的福井临海工业地带的整备,但地域开发的结果不尽人意,促使福井县开始转向核电的和平利用,进行诱致的内容不仅仅拘泥于探讨方面,更加着眼于核电的早期实用化。此外,福井县的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过疏化严峻,“摆脱落后县”成为福井县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尽快脱离这种状况,诱致核电站选址是当时的首选,最早的川西町因为地质情况不得不放弃,此后敦贺市和美浜町、高浜町和大饭町相继进行诱致活动,分别取得成功。可以说,在闻核丧胆的日本,能够成功地承建核电站,不得不归功于当时的地域开发政策。也正因为如此,60年代的核电站选址基本上保持了畅通无阻,而日本核电站的选址也基本上完成于60年代。进入70年代以后,因为环境问题和公害问题的抬头,核电站的选址一再遇挫,电力企业不得不采取在原来的建设区域内进行增设的方式。在福井县范围内,日本原电在敦贺、关西电力在美浜町、高浜町以及后来的大饭町分别建设核电站,加上日本原子能探讨开发机构在敦贺建设的“文殊”和“不贤”,福井县的核电站共达到15座,被称为“核电站的银座”。
  参考文献:
  [1][日]/U/g企画//.全国/t合/_/k/画[M].日本:/U/g企画/兀/1962:5
  [2][日]井上武史.原子力/k/と地域政策[M].日本:晃洋//房,2017
  [3][日]敦/R市史/纂委/T会.敦/R市史通史/(下//)[M].日本:敦/R市所,1988:626-635
  [4][日]福井/h立学院.原子力/k/と地域/U/gの将来展望に/vする探讨1[G].日本:福井/h立学院地域/U/g探讨所,2017:26
  [5][日]大/町/I/纂委/T会[M].日本:大/町,1989:272-276
  [6][日]橘川武郎.日本/力/I/k展のダイナミズム[M].日本:名古屋学院出版社,2017
  [7][日]/v西/力25年史/集委/T会./v西/力25年史[M].日本:/v西/力25年史/集委/T会,1978
  [8][日]/v西/力50年史/纂事/站/./v西/力50年史[M].日本:/v西/力50年史/纂事/站郑/1978
  [9][日]高浜町.高浜町/I[M].日本:福井/h大/郡高浜町,1985:310-314
  [10][日]福井/h.福井/h史通史/6[M].日本:福井/h,1996
  [11][日]福井/h立学院.原子力/k/と地域/U/gの将来展望に/vする探讨2-4[G].日本:福井/h立学院地域/U/g探讨所,2017
  注释:
  (1)『サンケイ新/』,1972年12月14日
  作者简介:孙晓宁(1975.12)女,山东人,博士在读,探讨方向:世界史。

免费论文题目: